头部电影人共话未来方向 | 金鸡论坛_风闻
毒眸-毒眸官方账号-文娱产业媒体,看透真相,死磕娱乐。2022-01-09 11:45
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1年过去了,这一年的电影产业经历了起起伏伏。
电影总票房全年总计472.58亿,上映影片达到了697部,元气正在逐渐恢复。但过度依赖头部影片、单块银幕产出有限、观影人次降低等隐忧也时时提醒着从业者,问题仍然存在不容忽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为电影产业谋划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那么基于2020年体现出的行业新趋势与新规律,面向未来该如何以点破面、达成长远目标?
12月29日,在中国电影金鸡奖开幕论坛——《致敬百年光影,从历史到未来(厦门发布)》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电影理论家饶曙光(论坛圆桌对话主持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上海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导演、编剧、制片人黄建新,共同分享了对疫情下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诸多看法。
以下是**毒眸(ID: DomoreDumou)**根据现场内容,对论坛发言的整理——
傅若清:搭建行业共享的创作平台
在疫情大趋势下,从2020年到今年,充分证明了电影行业整体向好的方向,是比较清晰和明确的。今年大概发行530部影片,到年底预计接近480亿的票房。
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可能要克服的最大问题就是,电影经历了十来年的快速成长,要怎么把这个过程中的泡沫挤掉,包括热钱的涌入、金融资本的裹胁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剧本创作。今年出现了中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的《长津湖》,也证明了,只要我们能拍出优秀的影片,好的内容,动人的故事,中国电影整体还是非常向好的。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
中影比较重视的是两个瓶颈或者两个龙头,一个是创作层面,二个是影院放映层面或者说发行放映层面。
从创作层面,我们这些年好票房的影片一定是那些和观众共情,能够产生共鸣的影片。因此,未来从选题上我们要更多地找那些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来确定我们在开始创作时候的方向。在剧本创作和影片制作过程中,我们也要更多地去接地气,接近生活。
另外,中影有一个“国家队”的使命,我们希望能够搭建一个让电影行业的大家都可以来共享的创作平台,我们希望这个平台从资金、人才以及方方面面的协调上,能够给我们的同行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在发行放映层面,应该加快推进分线制发行,把现在的存量差异化,使市场容量提升,从而解决八万块银幕产出和影院经营的问题。
同时,要加大影片的供给量。我们现在的供给,虽然今年从数量上来讲有530部影片,但是在类型上还是相对少。所以在这个层面,中影会在2022年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一些中低成本影片的发行,我们会拿出一定的资源和资金,去支撑支持无论是自己还是兄弟单位创作的影片。
一直以来各个电影节都在搞创投,创投里面非常优秀的苗子或者作品出来了以后,真正到影院院线放映的时候,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是不够的。就像2020年,我当时是华夏的董事长,我们曾经拿出2亿资金支持影院的复苏。对于企业来讲可能压力会有一些,但是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希望政府,包括专资、占有国家资源的企业能够拿出一些资金来,引导放映和发行,使得观众更忠实地在影院观影。
王健儿:呼唤新生代主创与新生代影院
首先,这一场疫情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讲,是一个机会。从今年进口片和国产片在票房上的占比来看,前20部票房最高的电影,有17部是国产的,这个在2019年之前甚至2020年,都是不可想象的数据。所以,我觉得这对中国电影的内容创作和市场来讲,客观上是提供了一个中国电影赶超世界先进电影水准的好机会。
其次,特别让我欣喜的是,今年这一年电影市场是大制作和小精品都有呈现。大制作像《长津湖》激发了电影人极大的信心,小精品也不断,像最近上映的《爱情神话》,评价也非常好,虽然投资不大,但是很受欢迎,尤其让观众感到惊喜,这个是多元化市场的客观需求。
谈到问题的话,我认为在影院数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单个影院平均盈利能力现在是明显下降的。如今已经8万块银幕,很快会达到10万块,我们按照500亿上下甚至600多亿的总票房来分到每一块银幕,数量是极其有限的,所以现在客观上讲,院线经营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也能够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要健康发展的话,还是要考虑电影的终端如何维持应有的健康发展的水平。今后,我们怎么回归电影市场本身,回归到多元化的内容生产和多元化的市场的满足,才是健康长远发展的根本之道。
上海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
关于上影集团的工作,我觉得有两个加速培养值得交流。第一,我们正在加速培养新生代的主创力量,第二,我们在加速探索新生代的影院模式。
从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始,我们就启动新人新作计划,有三部在春节之后就要开拍。我们对这些新人导演的要求就是安心搞创作,每部电影的投资也不大,少的就2000万,多的也就是4000万。这个钱主要由上海电影集团组织,同时也发动上影集团的一些老艺术家,来帮助年轻的创作者尽快走上创作的正确道路。我们还成立了电影人俱乐部,创造一些场合和机会,让他们能够更有资深的导演进行交流学习。
影院方面,现在的影院确实有很多困难,原有的模式显然难以维持。所以我们准备在春节档结束就启动上海影城的综合体改造,包括电影主题酒店、迎新宾馆二期的改造、电影主题俱乐部等等,总投资预计在10亿左右。我们请了各方面的人才、专家一起把脉,怎么样使影城的改造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找到一种跟上时代步伐的模式,甚至于可以引领电影院这个产业的转型。
于冬:可以减接待的费用,不能减拍戏的钱
从2020年疫情爆发到2021年的年终盘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体会就是电影人的韧劲,电影全行业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2020年对于影视行业是一次雪上加霜的巨大冲击,疫情后恢复信心是首当其冲的,博纳影业在2020年的下半年率先开大片,一部是《中国医生》反映现实,一部是因为疫情停拍重启的《长津湖》,可以说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拿出有份量的作品,是相当不容易的。
今年春节档、清明档、五一档、国庆档都达到了,甚至超过了2019年的票房,但是为什么全年加起来的票房达不到600亿呢?这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需要的多元化、中等规模投资的影片,在疫情后恢复不够。
好莱坞大片的引进和质量有所滞后,这也是因为疫情的影响,西方电影大国复工复产的速度要晚于我们很长时间,包括《007》等片子都是疫情前的库存留到现在。这给中国电影的同行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黄金机遇期。像《长津湖》这样在单一市场收回超过2亿美金的制作费,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在支撑,这给了我们全行业信心。同时我们也在加紧创作生产,加紧源头活水的供给,我们不能只做假期消费,我们要供给到全年52个周末,这对头部的内容公司是一个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发展以来,经过了近二十年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因为疫情增长形成了一个折返。这个时候我们的第一代电影院,十年或十五年签约的租期都到了。做电影院都是三五年一递增,现在到十五年这个周期,别说递增了,就算回到2017年的租金都承受不起。这个时候租金成为影院发展的一个瓶颈。
那么为什么大家还在坚持?就是在等假期消费,还有机会。首先要肯定假期消费的作用,是对市场主体的支撑。再有就是希望下一年疫情能够好转,群体能够持续发展。所以这时候,院线最大的依赖和渴望,就是我们要拿出有份量的作用来吸引观众,让观众回流。
因此,我觉得现在主要的矛盾还是要抓创作。这个行业资金严重不足,但不管是开源节流也好,过紧日子也好,都不能省创作的钱。可以减接待的费用,可以少吃少喝,但不能减创作拍戏的钱。如果我们再把预算砍了,制作成本砍了,这是杀鸡取卵。只能坚定信心,靠作品向市场上拿钱。这是我们唯一的生存之路,也是行业唯一的解困之路。
王中磊:我愿继续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电影的创作端,2022年更多应该是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我们可不可以把日子过好,52个周末里每一个周末都有特殊性的、强有力的影片,使得观众日常到电影院观影的习惯再恢复。第二个是,现在电影院观众的年龄段比较大,大部分是28、29岁,我们创作者除了去拍一些大型的影片之外,是不是可以从年轻人喜爱的题材、角度、类型,多做一些他们的影片,这是电影院的未来。如果我们没有迭代新的观众出来,都是老的观众,他们到三十多岁的时候可能是人生最繁忙的时候,他们有家庭,要创业,要去维系很多工作,观影时间会越来越少,真正的中坚力量还是年轻人。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
说到华谊兄弟,我们所谓的回归主业的概念,是指我们一直没有停止电影的生产,只是这几年的道路一直在寻求,拍电影的人如何有更多地取得市场变现的方式。我认为我们是勇于闯的人,只有往前闯的人才有可能碰到困难更多,或者碰壁。就未来发展而言,我的想法是:
第一,因为华谊有自己经常合作的导演、编剧、制片人,对电影行业有很大的了解度和高度,所以还是会在未来每年集中资源做一两部头部的作品,在市场上取得很好的回报,同时配合电影强国的指导精神;
第二,我们要寻求比较多的年轻化的创作。现在观众也是分众,很多电影也是可以细分市场的,如果能够控制好预算,又能够有很好的表达,很好的共情,那就是华谊想去多尝试的;
第三,我们寻求各种让电影能够得到回报,得到资金支撑的方式。我跟龚宇总聊过很多次,不管从制片侧,影院放映侧,到平台侧,面临的情况都是一样,都是资金紧张,运营碰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在思考,电影除了影院之外,是不是真的跟平台会有很好的方式做另一条网络的院线,去放映一些优秀的作品。它并不一定需要电影院的视听,但可以在故事内核上非常好,表达很电影。
这个方面很多公司、很多制片人也在跟平台聊,但是他们聊的方向不是很准确,他们更多还是想从平台拿钱,感觉这样比较安全。但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思维,而应该是双方共同的发展,平台提供一条新的跑道,我们提供内容,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分享。电影本身就是一个to C的高风险投资,除了电影院之外,如果在网络院线有一条新的跑道,我愿意继续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长田:中国电影公司需要有长期的电影规划
我个人认为2021年电影行业有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第一个,现在影片市场过度向节假日档期集中,造成全年其他日期和档期不平衡,对整个行业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影片票房又过度向头部影片集中,对腰部以下影片的收入也有较大影响,会影响行业后续发展的潜力;
第二个,受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影响,电影观众、年轻观众数量在减少,观众的年龄层在提高。这个现象如果不改变,也是会对整个电影市场形成长期的影响。因为年轻观众没有观影习惯,这是很可怕的现象;
第三个,最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就是整个行业的投资出现了严重的紧缺,社会资本对电影行业的投入出现断崖式的下滑,许多电影公司的经营出现严重的困难,很多电影公司的创始人因为股权纠纷、债权纠纷被限高,被限制执行,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可能有50部重点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至少需要几百亿的投资,如果电影行业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行业本身完全解决不了投资的问题。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
电影创作是光线全部工作的核心。我们长年保持滚动在创作中的项目大概有六七十个,在不同的项目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年有15到20部的影片能够上映。
光线的电影创作分成三个大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重点题材和主旋律题材的影片创作,这个方面基本的态度是积极主动地争取参与到重点题材和主旋律题材的创作;第二个方面,是商业类型片的创作,涉及到青春片、爱情片、喜剧片、科幻片、动作片、社会题材影片等等,不断地探索电影题材的边界,这块是公司创作的主体也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第三个方面,是动画片的创作,光线的中国神话宇宙,目前进展还比较顺利,初步的框架已经完成。目前看第一批动画电影的项目大概会有几十个,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来创作完成。它实际上的规模可能比漫威还要更大,涉及到中国所有的神话传说和神话人物都要重新进行梳理,包括传承、人物关系、重要的事件节点,非常的庞杂,我们用了很长时间做梳理工作。
中国电影公司需要有长期的电影规划,不能被短期的市场变化、政策变化所影响、所左右。电影有120年的历史,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相信它在这个中国的神话体系中,也会有它的生命力。
龚宇:网络电影亟待提高整体水平
如果简单地对未来几年的中国电影行业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谨慎乐观”。
首先是“乐观”,有几个好消息。第一,虽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娱乐化方式,但是随着疫情缓解,好片子的上线,我们发现电影毕竟是有100多年历史的文艺作品形态,用户对它的刚性需求是没有改变的,这是根基。我们不相信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多大专院校不断培养人的行业,在最近几年就变成衰弱,甚至到最后变成没有,我是不相信的,过往的数据、经验、趋势证明了这点。
第二,观众越来越成熟,对好与坏的影片判断越来越准确。一个成熟的市场,交易就是更加公平,给好作品及其出品人、投资者更大的回报。
第三,观众对多样性的需求更强了,虽然我们做得并不好,但是这个需求是更旺盛了。这种多样性的旺盛需求给我们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如果大家只看一种片子,就该哭了。
为什么说“谨慎乐观”?也有不好的趋势,至少是现象。用户在院线的观影习惯发生了变化,大家把看电影当成一个重大节日的活动之一去做。一个产业如果收入主要来自于断续点状的收入,意味着这个产业不太健康,更接近于赌博,所以我们需要平时的档期收入更高。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
另外一个,供给严重不足,无论是院线还是网上。2019年线上院线电影大家关注的普遍在票房1亿元以上是66部左右,但刚刚看到今年的数据,1000万以上票房的才88部,所以供给严重不足。网络电影高峰的时候2018年全行业3000多部,现在全行业大概五六百部,也是爆减。
十年前,网络上看内容主要是电影,电影覆盖人群第一,到了2019年的时候,因为优秀的网剧都起来了,电影观看人数和剧的观看人数差不多,但是2020年爆减,今年继续减。如果多年供给不足的话,用户习惯变得固定,大家不那么爱看电影,电影行业就会遭受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要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都是跟创新相关。第一个是商业模式要创新。现在的电影在互联网上的交易方式大概两种,一种是院线电影,下了院线以后和平台方谈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基本跟院线电影的票房收入呈正比例。第二个方式主要是网络大电影的出品方,根据有效播放量和平台方分账,这个分账的钱是从用户的包月费里来的,所以这个商业模式还是在现有的蛋糕里面去分。因此,这是有天花板的。
电影院的商业模式不是这样,是用户买电影票来看,各方来分。所以互联网看电影的商业模式一定要创新,比如单片点播等方式,这样有新增的蛋糕让大家来分。现在的规则是,出品方、投资方拿用户付费的42%,渠道费大概30%,互联网平台只有28%。尽管规模还很小,但是在高速成长。
这个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是要调整票价。相对于北美、欧洲这些国家十几美金,甚至好片大片能卖到三十多美金,我们现在普遍是6元人民币,太低了。二是在创作题材上创新,现在的网络电影基本上都是给小镇男青年看的那种套路,这不对,应该多样化。三是科技方面的创新,因为网络盗版比较严重,所以我们用区块链等技术做版权保护。
黄建新:腰部影片需要双院线发行
我查了一下今年电影的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票房加起来接近250亿,剩下520部电影组成了仅230亿票房,这是一个现象。
导演、编剧、制片人黄建新
票房向头部电影靠拢,这是好事,又不是好事,有点像美国八大公司垄断全球电影的状态一样。大的电影上来,别的电影都往后退,在一个档期里你可能干掉所有的电影。我们的电影院有一个问题,它不是双院线发行制,而是单院线。比如美国的双院线发行制,大片只能占一条院线,所以同时在电影院上映的片子能够容纳的程度就高了。现在国内都是一个院线,所有人都找头部影片去排。10月份的时候问过傅总(傅若清),《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占了票房多少?达到96%,其他一大堆才只有4%,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规则。所以我一直在呼唤应该推行双院线,这样另外一个电影可以获得比较长的放映,如果放得好可以到B轮院线继续放映,就多展开一半的排期。
中国电影是最早“与狼共舞”的。93年美国电影一进来,我们就面临一个巨大的压力,然后中国电影改革,我们跟国际一样在争这个市场。当时我记得最低的那一年国产片只占37%,到现在翻过来,这是一个很艰巨的过程。原因就在于,跟它同在舞台竞争的时候你就得学习和努力,《长津湖》就让我深切地感觉到这些年中国电影专业人才的巨大进步。我们有能力和心胸网罗全球的人来一起工作,比如北美、澳洲和印度的特技公司,由于专业度高,7000人在现场工作时都不乱,这就是中国电影的长足进步。
由于这个进步,我觉得中国电影已经可以在技术上逐渐接近或者等于世界的水平。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内容,我们的电影如果从人类共同体的角度,能更多通过人物进行感性的传达,中国电影的市场就会越来越大。
文| 刘南豆
编辑 |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