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华语流行乐坛简史 一、起始_风闻
秦相冯去疾-请关注我的西瓜视频账号:悠悠一评2022-01-09 01:37
(以前写过这个系列,现在重新填坑。等什么时候能上传视频了,再上传视频版。姑且用bilibili的凑合一下吧。
)
最近TEMA颁奖典礼里面的所谓的十大热门歌曲引起了各路吐槽,当然很多人也说华语乐坛完了。当然,虽然华语乐坛不会就此完蛋,不过我也想借这个热度来梳理一下华语流行音乐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因为个人水平有限,觉得说得在理,给个赞支持一下,您要觉得说的不对,那就当个笑话一听。
那么闲言少叙,咱们进入正题。
那么我们先从华语流行乐坛的起始说起。
上个世纪初,流行音乐在中国生根发芽,像《天涯歌女》《夜来香》等都是非常经典的流行歌曲。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香港、台湾这两岸三地的华语流行乐开始了各自独立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大陆香港台湾现代华语流行乐坛的成熟时间是不同的,先说香港。
先说香港。
香港的流行音乐自有其发展道路。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香港大量承接了来自内地的歌手和音乐人,此时的香港音乐风格,老上海滩音乐十分重要。到了五十年代末,香港流行乐坛的华语音乐日渐稀少,以至于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几乎都是英语歌的天下。
当时香港华语流行乐或是继承老上海滩音乐风格,但是这个风格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人了。较为流行的却质量低下难登大雅之堂。那这个市场,自然而然就被外语歌曲占领了。
解决的方法,就是积极地吸收更为先进的音乐理念,努力的提高音乐质量,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说白了,雅俗共赏。终于,在努力之下,1974年许冠杰推出华语专辑《鬼马双星》,彻底打破了粤语歌曲质量低下的偏见,而《鬼马双星》的流行,也被认为是香港现代华语流行乐坛的正式成熟的标志。香港也成为中国第一个成熟的地区。
之后香港华语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可以说这一步先发,奠定了香港华语流行乐坛20年的辉煌。即使到了90年代,华语流行乐坛的重心依然是在香港。很多台湾歌手都会选择去香港发展,扩展市场,也包括镀金。
我们再说台湾。
台湾的情况和香港的情况也差不多。都是在60年代左右被外文歌主导,大量的歌曲翻唱自外文。自然地,台湾的一批有识之士对这个现状非常的不满。到了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矛盾终于爆发,催生了“民歌运动”。而民歌运动的开始,就是淡江事件。
当时的淡江大学,举办了一场西洋民谣与热门歌曲演唱会。本来是胡德夫要去表演,但是因伤未能出席,就由发起人李双泽代替胡德夫出席。在演唱会上,自然的大量的都是西洋歌曲,到了李双泽上场的时候,李双泽就把可口可乐的玻璃瓶子奋力摔碎,质问在场的所有人:我从外国回来,听的就是这些歌,我在菲律宾,喝的是可口可乐,打开电视机听得还是这些歌。为什么要花钱听中国人唱西洋歌!我们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歌?
随后李双泽说,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写歌,那就唱老歌,等什么时候能写出歌来了,再唱新歌。李双泽说到做到,顶着满场的嘘声唱了补破网等老歌。
当时台下一片嘘声,但是当演唱会结束之后,这些观众特别是学生们也在反思,李双泽说得有道理啊,我们自己的歌在哪?为什么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歌呢?
生活在今天,我们可以轻松的听到优秀的乃至不逊色于国外的华语音乐,可能很难想像在那个年代,年轻人狂热的追逐外文歌曲、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歌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但是当时的人感受颇深。在淡江事件之后,淡江大学的校刊上出现了《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歌》、《唱我们自己的歌》等等文章,响应李双泽的灵魂发问,反思乐坛、呼吁“自己的歌”的出现。
与此同时,当时台湾的社会形势正在发生巨变,各种矛盾让学生这一群体感受颇深,需要发泄、阐述这种感觉和情怀,然而当时的音乐却满足不了。在供需的尖锐矛盾中,需要有人振臂一呼,打破僵局。而李双泽的灵魂发问,如同导火索一样引爆了乐坛。开启了台湾流行乐坛的“民歌运动”。
由于民歌运动最开始的发起人和发起地都和校园有关系,而支持者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自然而然的,校园民谣就成为了民歌运动的主要音乐风格之一。其中的代表作非常多,举一首大家最熟的,刘文正的《外婆的澎湖湾》。
但民歌运动并非只局限于校园民谣。事实上民歌运动强调词曲的原创精神,以我手写我口。主张题材多元,积极鼓励年轻人参与。
民歌运动期间,也开始大规模诗词入歌运动,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的佳作纷纷被谱曲,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
民歌运动促进了年轻一代人音乐上的觉醒,加速了华语流行乐质量的提升。在民歌运动的感召下,一批批有才华、有责任感的年轻人投身于其中,为华语流行音乐添砖加瓦。但民歌运动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从最开始的质朴真诚转变为风花雪月、粉饰太平、无病呻吟,加之时局转变,为民歌运动的衰落埋下伏笔。
最后我们来说大陆。
大陆在解放之后,音乐上主要以苏联风格的主旋律歌曲,还有民歌及其改编歌曲为主。而当时一些流行音乐在大陆上被称为黄色歌曲、禁歌。即便是改革开放之初,这一现象也没能转变。
我们都知道,当时像邓丽君等人在大陆的民间影响极大,然而邓丽君从1970年代末开始即被大陆封禁,称她的歌为“黄色歌曲”、“靡靡之音”。当时还有本小册子叫《怎样鉴别黄色歌曲》。而这本书的作者中有相当多的人都是响当当的大家。然而却依旧阻挡不了大陆人民对流行歌曲的喜爱。当时有句话叫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据说当时有人弄到一个邓丽君的磁带,就用家庭的录音机不断翻录,录到最后,成品的声音都已经模糊的听不请了,依旧供不应求。可见当时的审美,实际上出现了官方和民间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这种脱节,成为了阻碍大陆流行音乐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当时的流行歌曲,还仅仅只能在地下流行,在明面上是被抵制的。但还是那句话,普罗大众对流行音乐、新鲜音乐的喜爱,不是一两个僵化政策能够压制的。最终,在大众强烈的呼声之下,1983年,李谷一老师的《乡恋》正式登上春晚舞台。这也标志着官方对流行音乐开了第一个口子。也就是这一个口子,再也抵挡不住民众的汹汹热情,大陆的现代华语流行音乐终于揭开了序幕。
《乡恋》,是大陆独立制作的第一首现代华语流行歌曲。在《乡恋》在刚一播出的时候,旋即被列为禁歌、靡靡之音,是被封禁的。但是当时的春晚和民众连线,民众在线点歌,无数人点了《乡恋》。可能我们今天也无法理解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感觉,就是一首流行歌曲罢了,至于这么多人都点吗?
姜昆和李文华的相声里,就提到当初对的爱情描述是被禁止的,九九艳阳天都成了黄色歌曲。
所以大家能体会了吧。在当时的环境中,《乡恋》是多么的特殊和珍贵。
我们说回来。虽然民众的呼声很高,但是对于央视春晚的导演来说,播放乡恋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是首禁歌啊,怎么能随便播放呢?和上级领导问了又问,请示了又请示,最后是当时的广播电视领导吴冷西亲自拍板,决定顺从民意,唱乡恋。《乡恋》这才登上了舞台。
吴冷西的这一决定,不仅意味着乡恋这首歌,解禁了,也意味着所谓靡靡之音的《乡恋》,成为了大陆上第一首被解禁的现代流行歌曲,成为了第一首可以光明正大的流传的现代流行歌曲,更意味着大陆官方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开始转变。自此之后,政治层面对流行音乐的束缚越来越小,流行音乐的浪潮势不可挡,大陆的流行音乐开始逐渐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