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存在能发挥防御作用的要塞吗?_风闻
米凯勒_法比恩-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现代历史硕士-Fool, with tenure.2022-01-10 09:28
就是那种拥有永久工事,作用类似中世纪城堡那样的,需要集中大量武力攻克。例如君士坦丁堡,或者伊谢尔伦要塞这种
实际上肯定是有的。只是不在正常地区,“如果某地真的周围遍地都是永固堡垒了···要么此地认定三战将至,要么此地内战已经爆发。”
后者比较好理解,在低烈度战争比如罗德西亚或者爱尔兰,甚至两伊,都有要塞存在。如果水泥混凝土堡垒不满足“要塞”的幻想,那么实际上在爱尔兰独立/内战时期甚至存在直接启用旧城堡的现象,是实打实的“要塞”,比如都柏林城堡,基尔肯尼城堡。卡里克福格斯城堡直到间战后期仍然有驻军。这些堡垒在内战中是有意义的。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王军启用了一系列城堡作为指挥中心或者集结地,到了独立战争结束后爱尔兰内战爆发,自由邦继续使用之。IRA在爱尔兰内战时期摧毁的一系列城堡倒是大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防御工事。在爱尔兰内战之后到冷战时期一些欧洲城堡也被作为军事设施使用,比如多佛,但是这就不是依托城堡本身的防御能力而是依托有核时代的新设施了。三防设施无疑是永备工事,但是严格意义建在哪里都可以,那就是前者了。
前者来说,海军上关岛这个当代新加坡之外,直到海军船坞撤离之前甚至严格意义上至今直布罗陀都是标准的要塞。而如果说关岛是“现代要塞”,在彻底关停舰艇维护之前的直布罗陀是非常“古典”的要塞,就是直接把巨石挖空在里面布置战地医院,军营,物资储备等等。在39年最后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皇家工兵开始在巨石里加速作业,里面布置有大量的水箱和过滤设施,可以搜集雨水废水加以利用;有发电机组和发电机使用的燃料,有技术装备维护设施和足够守备队(皇家直布罗陀团,15000左右)坚持16个月的物资。海上由岸炮组,大西洋指挥(13DF+严格意义上从属但是独立指挥的H舰队)负责。40年海军甚至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希望在巨石边沿欧洲角附近挖一小段迷你跑道,安装航母的弹射器和阻拦索以作为直布罗陀机场的备份,最终因技术问题和RAF的反对作罢。直到82年福克兰危机原先面对的所有威胁早已消失无影时,舰队仍然在直布罗陀进行物资周转和前出基地网络的第一步。
对比USN的太平洋基地是现代/当代基地,巨石甚至可以说不是古典而是奇幻,比如凯岩城或者卡斯特梅··· ···同时期其他帝国基地也或多或少地获得了相似的待遇。讽刺的是,其中投入最大的毫无疑问是35年前后完工的新加坡要塞,而投入最小的可能是早在阿比西尼亚危机时就被视为无法防御必须放弃的马耳他。
核心是,一种事物的消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候观察经验可能并不准确。如果说诸如希腊化时期或者威尔士征服时期星罗密布的永固要塞之所以繁盛是因为其防御性能的优势,那么最终彻底终结永固要塞的原因就必须是“其一切功能都无法为其存在正明”。而这一点事实上发生的远远晚于要塞绝对防御能力的终结。
对于非全面战非正规战,无疑永固工事有其意义。
而即便是考虑正规军的重型火力,问题也相对复杂。当代武器虽然威力巨大,但是军队火力的革命性质变,在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仍然以海军要塞计:都铎早期,海军舰艇装备少量火炮,依靠单兵火器和长弓进行投射;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特拉法特加双方战斗舰队已经装备有超过4000门各式舰炮。1880年代的巨像只有4门12in炮塔炮,到了1920年代R有8炮15in发射弹重接近2000磅的炮弹。进一步来说,到了1935年,“轰炸机永远可以达成突破”而有效地拦截反制技术仍然在雏形中,这些都没能阻止永固工事就这样退出舞台。在喀琅施塔得,直布罗陀,吴港,珍珠港等等等等,永固设备仍然存在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对舰艇仍然有极其有效的拒止能力。海军舰艇需要集结数量优势进行数个小时的炮击才能在克里米亚或者广东沿岸摧毁炮塔。到了42年RAF的四发轰炸机仍然无法有效摧毁比斯开沿岸的穹顶。要塞并非坚不可摧但是对比非永固性工事仍然有至少一定程度上的意义。
这些地区存在永固工事的原因并不是其“可以抵抗一切攻击”,实际上我们直到在同时期军政领导人眼里轰炸,化学武器(海军舰艇上都有防毒面具发放到人)等等究竟有多么强大的毁灭性,轰炸的威力在30年代是被高估了而不是低估。
这些地区之所以仍然有同时期技术能够提供的复杂工事是因为这些地区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无论如何都必须进行保护,无论如何在和平时期就必须进行准备,于是永固工事是显而易见的答案。在20年代到30年代中,自直布罗陀以东,到香港以西(包括直布罗陀和香港),只有马耳他一地有一定的主力舰维修维护能力。对于USN,则是马尼拉以东到圣地亚哥之间,仅有夏威夷基地有成规模的舰队维护维修能力。要想保证舰队有远距离投送能力,要想保证舰队能够在远离本土的区域活动,就必须有相关的支持设备而这些设备是如此必要以至于永固要塞并不是不合理的投资。
类似于此的(海军/沿岸)要塞最终的消亡与两点有关:1,不依靠永固位置的补给能力在30-40年代的战争中获得了提升。30年代末期,IJN,KM,RN各自都在试验远洋补给能力而一系列新式舰队油轮和补给舰落成之后舰队开始逐步获得了远离基地支援时的活动能力。浮船坞数量的增加对这一点也有帮助。虽然只是战时现象在和平年代无疑不可能做到,到40年代中太平洋战争最终阶段USN也已经发展出了让主力舰队长期远离维护岗获得的支援系统。换言之,“即便是不存在某一关键的维护港,舰队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持活动能力,受损舰艇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维修来返回更远的基地”。
2,不依靠永固设施,基地也可以在战时获得一定程度的防御能力。比如,在地理环境许可的情况下,物资储备可以分散化。也比如,即便是不需要永固岸炮,战时当代海军基地也可以部署反舰导弹,或者通过航空兵和海军舰艇来进行保护。这一点比较早的例子是斯卡帕湾:和战争爆发时很可能无法快速形成防御力的海外基地不同,斯卡帕湾在和平年代是不严密设防的,不存在时刻维持的常备性大型要塞。只有在战争爆发后,舰队才会铺设反潜网布置防空哨,将主力舰队驶入其中。这无疑是经济性上更合理的一些,问题则是可能会出现皇家橡树的情况(题外话,皇家橡树不但是R中延寿相对而言最全面的一个还是2BS旗舰,严格意义上仍然是破烂但是其损失并不至于“毫无影响”,如果非要损失老破烂,其他R或者马来亚的影响小得多)。
用这种模式来思考,今天当然也存在“必救”的地区。
今天的海军就不需要物资储备基地了吗?今天的舰队难道就可以在没有大型船坞的情况下完成一切海上维修了吗?实际上更有趣的是,考虑到今天大型集装箱船和特种船只的体量,考虑到对港口水文和装卸设备比如吊车的需求,某些对于物资吞吐至关重要的商港难道就没有“重要到不可失去”的地位吗?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吊车船队来完成但是今天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足够的预备舰队来完成这个任务。同样,战略物资的仓储地呢?
今天永固设施的相对罕见一定程度上无疑是武器威力急剧提升的结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精确制导武器,都是极其强大的武器。然而在真正面对着全面对抗,全面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即便是面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的情况下也有大量的三防设施存在。“永固性军事设施”的不常见究竟多大程度上是单纯的技术原因···多大程度上是因为战争威胁的远去··· ···是一个让人懂得知足常乐的遐思。所以说··· ···
如果真的周围遍地都是永固堡垒了···要么三战将至,要么内战已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