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当然看得起电影了,唱大戏都请得起了_风闻
拓钱荒-职业病专职患者2022-01-11 18:54
【本文来自《六七十年代农民看不着电影?告诉你,看得到并且不要钱》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农村当然看得起电影了。
电影的钱——来自于“三提五统”。在农村,一般是公社、大队、小队三级核算单位,大队一般就是行政村,小队是自然村(也不排除超级大个的自然村……我是没见过,一般按照地里的收成,很难形成超级大个的自然村)。放电影是自然村,也就是小队出钱——承包之后也有个人出钱的。对于一个小队而言,放个电影真不是啥大事。乡、村、组三提五统的支出项,大量的支出在于乡村治理体系,农田水利建设,民办小学,民兵训练等等……电影费,没几个钱,零头都算不上。现在也要理解,以前电脑要配操作员,建设专门机房……现在算是基本文员办公用品,人手一台甚至不止一台。
市里有电影公司。这个是财政差额拨款的单位——实际上电影公司本身的经营就是买胶片,出租胶片。财政好一点的电影公司,胶片会多一些,财政差一点的……其实也无所谓,因为都是体制内,会有兄弟公司送胶片,上级发胶片等等。有一类影片会自带播放费用————科教片和宣传片,比如《如何密植玉米》之类的。
乡镇一级设有文化站,文化站底下有个放映队(豪华版的五个人?我没见过,基本就俩人,一个师父一个徒弟),放映员是有收入的(或许是记工分,或许是给现金——给现金的多,即便在特殊时期也是给钱)。一个放映队要负责一个乡,七八个大队,三四十个小队的播放任务,任务量还是很重的。
基本上半个月换一次片子————放映队去电影公司那里,还掉旧片子,拿新片子,并且缴纳租金————很多乡,这个活是文化员的,所以可以密集到每周一次。每次取多少部片子呢?正常情况下是4部,二八大杠,左右各两部,这也是一天晚上的量————必须是四部连放啊。
即便到了春天之后,在电影发行体制改革之前,影片拷贝也大量配发,中影会洗出来大量拷贝用于农村电影宣教(嗯,没错,不是农村电影市场)。看电影那是常态。在发行体制改革之后,有两块,一个是专门要缴纳农村地区的费用(叫神马基金来着?)另外一块,就是院线下映之后,在上电影频道之类的时候,会专门转一部分拷贝到农村电影市场。再次改革之后,伴随着数字电影和数字放映机,以及村村通工程……
农村电视普及之初,特别是某几年,农村电影市场是崩溃的————城里电影市场也是崩溃的,很多四五线城市,电影院都改商场了。直到泰坦尼克,然后又逐步恢复。恢复的原因是农民有钱了……唱大戏都请得起了,别说看场电影了。
忽视从宣教以来我国在农村治理方面下的巨大的力气,从城里院线体制的市场环境,瞎琢磨原来农村是咋看电影的……这个太扯了。以前农村看电影,那不是商业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