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神秘会见_风闻
外交官说事儿-外交官说事儿官方账号-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2022-01-11 15:43
作者:秦鸿国 1963年北大研究生班毕业后进外交部工作,同年12月赴我国驻苏丹大使馆工作;曾任中国驻伊拉克使馆随员、中国驻科威特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亚丁总领事、中国驻利比亚大使;在中东工作25年,经历过海湾战争、也门内战等重大事件。
1996年3月12日到20日,我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先后在东海和南海海域举行了大规模的多兵种联合作战实兵实弹演习。演习中编队行进的战机、舰艇、导弹、电子战装备密切协同和有序推进,准确无误地完成了整体作战的预定目标和任务,充分显示出我国空军和海军在未来战争中夺取“制空权”“制海权”的强大实力。
面对这一罕见的大规模实兵实弹军演,台湾当局十分惊慌,即刻提升了战备等级,以防不测;美国第七舰队也奉命进入警戒状态,两艘航空母舰分别从美国关岛和日本横须贺军事基地向我台海周围地区移动。我东海和南海海域顿时呈现出一片异乎寻常的紧张气氛,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和诸多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一些国际知名人士和朋友甚至提心吊胆,害怕台海地区擦枪走火。
• 1994年12月6日,作者作为驻利比亚大使向利比亚民众国外交部部长蒙塔赛尔递交国书。图源:《一个外交官的中东亲历》
3月21日正值星期四,伊斯兰和阿拉伯国家的周末。当晚我参加摩洛哥驻利大使的一个小型宴会,利外交部礼宾司一名官员驱车到官邸找我,我不在。来人神神秘秘,又不告何事,只能无奈地离去。
是夜10时半我回到官邸,正好接到礼宾司的电话,通知我次日上午10时去利外交部礼宾司。出于职业习惯,我重复了一遍时间和地点,又追问有何事,是否有着装要求。对方迟疑了一下,不得不吐露一丝内情:“有重要会见。”放下电话我暗自揣测:明天是星期五,利方和使团都休息。所谓“重要会见”可能意味着利方某位领导人找我有紧急事情要谈……
22日上午10时,我如约抵达利外交部礼宾司4层小楼前。由于是休息日,楼前停车场仅有两三辆汽车停放在那里,平日人来车往的繁忙景象全然不在,此时只有礼宾司司长巴希尔·哈利勒孤零零地站在楼前迎候我。
“有什么事吗?”相互问候之后,我急于弄清楚有什么事。
“去见‘革命领导人’!”礼宾司司长边让我的汽车和司机等候在停车场,边请我坐进他的汽车。
“‘革命领导人’见我有什么紧急事呢?”我坐进车里,一直在寻思着,“我到任将近一年半,还未曾听说卡扎菲会见过外国使节。1994年12月我向奥马尔·蒙塔赛尔外长递交国书后,曾书面照会利方,希望安排礼节性会见卡扎菲上校,利方并未破例为我做出特殊安排。如今突如其来的会见又为何事呢?”
•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阿齐齐耶兵营满目疮痍。
汽车驶向的黎波里市边缘地带的巴布·阿齐齐耶兵营,这个驻扎有卡扎菲嫡系警卫和装甲部队的大兵营几乎占据了整条街。一路看过去,偌大的兵营被高墙和电击铁丝网围了个严严实实,四周高墙上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警戒岗楼,每个岗楼上都备有高强度探照灯、冲锋枪、轻机枪和高射机枪。
兵营前街有两个门,后街也有两个门,每个门口都有长条水泥路障,由坦克、装甲车和重兵把守,戒备无比森严。大家都知道,1986年4月15日深夜惨遭美国空袭的卡扎菲三层住宅楼就在此兵营内。尽管卡流动办公和住宿的地点无人可知,但他在的黎波里期间经常在此兵营内逗留。
我们的车绕到兵营的一个后门,面对一排迷宫式的长条水泥路障,汽车就像驾驶员通过标杆考试一样,七绕八绕才绕到门前。4名门卫两前两后持枪迎上前来,他们从远处已经看到是礼宾司司长的车。礼宾司司长从车窗探出头打招呼,并说:“中国大使与‘领导人’有约。”随后一名门卫按启电动闸门放行。
汽车进入兵营不远,在一个树木花草环抱的三层楼房前停下,面对的楼前脸儿有左右两个门。礼宾司司长带我由左门进楼,通过一段走廊,快到迎面的楼梯时,右转走入一个高大的会客厅,礼宾司司长请我落座后就消失了。
• 阿齐齐耶兵营中卡扎菲曾经的住宅楼,已经被北约战机炸得面目全非。
整个楼内和大厅空荡无人,鸦雀无声,的确是一个隐秘而不受任何干扰的地方。大厅周围摆着一圈布艺沙发,两块长绒毛大地毯拼凑在一起铺满了整个地面。从地毯的图案和品质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地毯,可能是卡扎菲1982年访华时购买或我方馈赠的。
我正环顾大厅的陈设时,从一侧的办公室轻轻地走出利外交部主管中国事务的次长萨利姆·阿米尔,他曾是卡扎菲身边的得力秘书。与平日相见的情况一样,此时的他西装革履,腋下夹着一幅带轴的悬挂地图,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看来是准备陪见的。
“拿地图干什么呀?‘革命领导人’找我到底要谈什么呢?”我一直被闷在葫芦里,一头雾水。
萨利姆次长陪我坐在一边闲聊,有意避而不谈这次会见的话题和他手中的那幅地图。两三分钟后,礼宾司司长走来请我单独进见“革命领导人”,而未让萨利姆次长陪见。这肯定是“领导人”的意思。
礼宾司司长带我走到楼房右门门口类似传达室或门卫的小房间,推开门请我进去。我迈入房间抬头一看,卡扎菲上校坐在一把木制的椅子上,面前是摆成“丁”字形的两张普通长条桌。他身穿深灰色的阿拉伯大袍,头上是白色带黑道的布料缠头,一副假日休闲的装束。
小房间最多只有13平方米,没有对外的窗户,破旧的方块瓷砖地面早已失去了光泽,四壁空荡荡,没有任何装饰和悬挂的照片或图画,粉刷年久的墙壁已经陈旧斑驳,白色已变成黑灰色。简陋的房间内既无沙发、地毯、书架、书柜,也无像样的办公桌,仅有的长条桌上又无文房四宝和电话之类的东西。如说这是传达室或门卫室,绝无贬义。
• 1986年11月,卡扎菲与妻子、孩子站在阿齐齐亚兵营住宅前。
我快步走向“领导人”,心里仍默默地在想:“这既不像是卡扎菲的书房或办公室,也不像是会客室,怎么会在这儿会见呢?可能是卡突发奇想,心血来潮,临时动议吧!听外界众多传言,说卡一向神出鬼没、奇思异想、言行多变,非常人可比。若他的思维和言行与一般人一样,他就不是卡扎菲啦。”
卡扎菲站起身来与我握手,并请我在离他最近的一把椅子上坐下。一名服务员为卡和我各送来一杯红茶、一杯咖啡和一杯冰凉水,然后静悄悄地退了出去。
“咱们是第一次单独见面吧?”卡显得十分谦和、平易近人,并不像外电传说的那么严厉、自傲、可怕。
“是,是第一次。”
“我听你的阿拉伯语说得很不错。”
“一般,马马虎虎。”在阿拉伯人面前,特别在“革命领导人”面前岂敢班门弄斧,更不敢放肆玩笑。
“那咱们今天的谈话是讲阿拉伯语,还是讲英语?”卡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问我。
“我更倾向于讲阿拉伯语,因为阿拉伯语是利比亚民众国的母语和国语。”我也用英语回答他。
“对,对,对,咱们讲阿拉伯语。”卡又转用阿拉伯语随意聊起来,“不过,我讲的阿拉伯语不好懂,不少非阿拉伯国家的朋友有这样的反映。即使是与阿拉伯兄弟们坐在一起谈话,他们也认为我说话中带有一些方言、土语和地方口音。”
“我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了3年英语,在北京大学学了4年阿拉伯语,后来在多个阿拉伯国家工作过,使用阿拉伯语的机会要比英语多。”
卡在认真地听,并不住地点头。
随后,我们的谈话进入了正题。卡一般性地询问了我军在东海和南海海域的军演情况、台海形势和美国舰队在周边的动向,我根据国内的《情况通报》和《每日要闻》相关内容一一作了适当介绍。卡听后似乎觉得很满意,也许是因为他已得知我军演已于20日结束,于是主动转换话题,滔滔不绝地谈起了他对世界格局变化、东西方、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大陆形势以及中国历史责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独特看法和见解。
• 1996年3月22日,卡扎菲首次会见作者时,赠送给作者一册《绿皮书》,并在扉页上签名留念。图源:《一个外交官的中东亲历》
谈话接近尾声时,卡从抽屉里拿出一本阿拉伯文的《绿皮书》送给我,并在扉页上签名留念。随后卡似乎摁了一下他桌面下的按钮,有一名摄影师推门进来,拿着一个相机从不同角度照了几张照片后退了出去。
最后我感谢卡的友好会见和谈话,允诺将他所谈内容尽快报告国内,然后我起身道别,卡送我到这间小屋的门口,再次握别。
萨利姆次长在小屋门外等我,把我带出楼门,送到汽车旁。他的腋下一直牢牢地挟着那幅没有派上用场的地图,此时我已经毫无疑问地意识到,这幅挂图肯定是有关东亚地区和海域的地图。
我与礼宾司司长先后坐进汽车,与萨利姆握手告别时,我又回头看了一眼这栋不大的三层楼房,我们是从左门进去,从右门出来,只是在两个门中间的大厅里稍坐过渡了一下。
• 卡扎菲曾经开会的球形会议室。
卡扎菲上校会见中国大使的消息和画面在当晚电视新闻和次日报纸上播发后,驻利各国使团反应十分迅速,很多国家的大使紧急约见我,探询卡会见的情况和谈话内容,都想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三四天后的一次使团招待会上,仍然有不少使节把我团团围住,问题连发,令人来不及作答,好像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
当年我留意看了一下利方播发的会见照片,仔细一看便能发现,照片的背景已经做了技术性处理,人物影像很清晰,背景画面很模糊。无疑,从”领导人”的安全考虑,如此处理将令西方情报部门很难辨认和揣测卡的行踪、住所。我想,这可能就是卡为什么要选择一个简陋小屋会见我的缘由。
从所有这些迹象可以看出,这次会见要拍照、要见报、要播发消息都是卡本人钦定,正因为要拍照、要见报,才把会见安排在一个小屋里进行。鉴往知来,居安思危。卡始终不会忘记1986年他的住宅楼惨遭摧毁性夜袭的恐怖情景,他也不会忘记他执政以来屡遭阴谋暗杀的种种惊险经历。他清醒地知道,西方情报人员无孔不入,其高科技手段十分精细,行动的策划和实施十分迅速,不能不防!
-End-
文字 | 《一个外交官的中东亲历》
作者 | 秦鸿国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