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还要…”与“一刀切” -聊聊西安的事情_风闻
西西弗评论-西西弗评论官方账号-西西弗评论在这里更新优秀文章2022-01-11 11:40
本来,西安的事情不想凑热闹写文了,觉得也没啥可讲的。但我随意发了篇微博,列举了几个数字,不少网友非常敏感,“阶级斗争”这条弦绷得很紧,马上说我为西安洗地……
于是上班路上就手机码了点字。
原微博如下:
“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平均每天有多少人死于医疗事故?平均每天有几个新生婴儿医治无效死亡?平均每年有几个孕妇医治无效去世?
美国每年医疗事故死亡25万人,死亡率万分之七。中国有媒体说中国的数字是40万人,大概万分之三,我觉得很可能低估了。按这个数字,千万人口城市每年3000-7000人,每天因医疗事故死亡10-20人。
婴儿死亡率大概千分之五,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一年新生儿10万以上,婴儿死亡至少500人,每天平均都有新生婴儿死亡。孕妇死亡率不到万分之二,每年也有20个孕妇不幸身亡一尸两命。
个体悲剧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只是我们从未关注。”
老实说,也有点无语。根本没提西安两个字呀。但既然有人说我为西安洗地,那就多写两句吧。
再补充一个数字,据媒体报道,我国心梗大概每年60多万例,发病率接近万分之五,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死亡。加上中风等其他急性致命疾病,估计发病率有万分之十,死亡率万分之三?
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小概率事件总会发生。
上面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和西安没任何关系。说明了:
第一:医生是会犯错的。医生不是神仙,是“有时治愈,总是安慰的。” 医生判断不是100%正确,会犯错。所以会发生医疗事故,会有误诊
第二:千万人口的城市。每天都会有急需治疗的病人。急性致命疾病每天发生十几起很正常。不及时治疗可能人就保不住。
第三:生孩子目前风险已经很低了,但也不是没有。千万人口城市,每天也都会有急需治疗的孕妇。不及时治疗可能孩子就保不住。
上面三条是基本事实,适用于西安,也适用于上海深圳。不知道上面三条是否属于给西安洗地?
2
之前文章讲过阿尔法误差和贝塔误差。样本量不变,这两者不可能同时下降。俗话说,按下葫芦起了瓢,世界充满着矛盾,很难两全其美。
疫情期间,减少医院交叉感染和让每个紧急情况的病人都能方便就医是矛盾的。
彻底根除交叉感染,就是把医院关掉,谁也不能来看病,这个肯定是不可能的。
于是,政策就有三种选择:
1. 所有病人一律要求48小时核酸。
2. 所有病人一律不要求48小时核酸。
3. 紧急情况的急症病人不要求48小时核酸,非紧急情况不着急的病人要求。
看上去好像第三个政策选择更合理吧?疫情期间既要防止医院出现交叉感染,又要保证急症病人方便快捷就医,两全其美。多好。
政策很多都是这样,既要……又要……。比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又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政策本身没问题。既要……又要……政策的核心是给基层更大的判断权限。任正非所说的,决策权下放,让听到炮火的人决策,也是这个道理。
看上去确实挺合理。
3
然而,实际操作中是怎么样呢?
西安在1月6日之前的政策,也是这个看上去很合理的,也是类似“紧急情况的急症病人不要求48小时核酸,非紧急情况不着急的病人要求。”的政策。
但执行结果呢?
这种既要还要政策的核心,是实际决策的基层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判断病人是否属于紧急情况。
前文讲了,医生经过充分的检查,都有可能判断出错,出医疗事故。社区干部,小区物业,派出所民警,有什么能力判断一个病人是否属于紧急状况?如果是外伤头破血流能判断,心梗,孕妇子痫这种病症这些基层工作人员有什么能力识别判断?
无法判断时,到底放不放行?不同基层人员判断很可能不一致,很可能判断错误。
即使到了医院,问题也没解决。接诊医生护士不检查,也不一定能判断准确。比如判断心梗,我理解是需要查心电图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查心电图,就无法判断是否属于心梗这样的紧急情况。而只有紧急情况,才能不查核酸,直接去检查心电图。
这样一种情况下,决策就完全取决于具体处理问题的那个人。
一部分人的判断是,如果无法判断是否属于急症,那么就按急症处理,统统放行。
另一部分人的判断就是,如果无法判断是否属于急症,那么认为不是急症,统统不放行。
如果一个真实的急症患者,碰到了第二种人,就发生了悲剧。
4
于是,在执行暴露的种种问题以及舆情压力下,西安1月7日发布了新政策。新政策大致的含义就是所有病人一律不再要求48小时核酸。
西安市各社区(村)、西安急救中心和各医疗机构均不得以查验核酸48小时阴性证明作为进出小区就医、转送病人和接诊的限制。患者到达接诊医院后,凡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同步采集核酸后,即可正常就诊。
基层判断不了,也不用判断了,统统放行。
这个政策调整无疑是正确的,西安疫情已经过了高峰,发生医院交叉感染的概率比较低,统统放行也没什么风险。基层也不需要做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判断。
然而,如果是疫情爆发期,这种统统放行的政策,就不一定正确了。
一律放行政策下,会不会有人假借医疗名义,跑出防控区,我相信会有的。
假设因为统统放行的政策,爆发了一次大规模医院交叉感染,媒体舆论照样会把政府骂的狗血淋头,然后估计政策又得调回去。
这种政策的反复调整,很常见。
比如,既然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把这个两难问题的决策权下放给基层后,有的地方就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于是就搞层层摊派指标,运动式,拉闸式减排。
现在国家有出台新政策,治理“运动式减排”。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乱了再抓,死了再放。这个循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屡见不鲜。
既要….还要….这类政策,对具体执行人的素质和判断力要求很高。城市治理能力的差距在哪里?就在既要…还要…这些政策的执行能力上。一刀切政策的执行能力,全国各个城市都差不多,碰到“既要….还要…”的政策,治理能力就表现出差距了。
5
媒体批评西安,大家都骂西安,舆论压力之下政策反向一刀切,是不是好事?
我认为是好事。
刀切有问题,就反向再切一刀,再有问题,再调整。这么多年,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一放就乱一抓就死,总比只打嘴炮啥事不干还好。
舆论暴露问题,政府根据问题调整政策。这是好事。暴露问题,不是什么“系统性崩溃”
西安出现的问题,其他城市其他国家也不是没有。
指望政府出一个完美的政策,基层能完美的执行,这是幻想。如果未来其他城市再有西安这样的封控,同样会暴露各种各样的问题。
暴露问题不可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行了。
至于那些写什么“系统性崩溃的”,借着这个事情,发地域贴吸流量的,这是当前互联网舆论场的常态,也没啥办法。这些文章确实吸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