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天地不仁,为万物为刍狗"_风闻
code2Real-有人就有江湖,有code就有bug2022-01-11 10:14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话估计是老子根据生活经验反推出来的。
只要弄懂了“人类以刍狗为刍狗的行为”,就是弄懂了“不仁”的概念,就可以反推天地和圣人的不仁。
刍狗是一种用草编织的狗,在祭祀中使用,用来代替活狗。
“刍狗”在祭祀前,是尊贵的祭品,被人们高高供养、小心维护。但是祭祀结束后,就马上烧掉或者当成垃圾给扔掉了。
这种态度,正是“人类和刍狗”的关系,是利用的关系:需要的时候重视,不需要的时候丢弃。
那么,“不仁”的含义也就清楚了,就是“利用”的意思。
带入原句子,得到:
天地不仁,利用万物。
圣人不仁,利用百姓。
人类不仁,利用刍狗。
“利用”这个词一出现,我们就讨厌,觉得不是什么好词,心里想:
利用刍狗的人类,理所当然。
利用百姓的圣人,勉强可以理解。
但是天地利用万物,天地有那么无聊吗?
其实整本道德经一直在破我们心中的既有观念,这里老子对“利用”的理解,比我们一般的理解,更进一步。
利用利用,就是“利”和“用”。
利,即“利益”,用,即“使用”。
利益了谁,使用了谁?
草狗被使用了,人被利益了。
人通过牺牲草狗,换取福泽自身的利益。
人对待草狗的这种行为,就叫做“不仁”。
我们站着人的立场上,特别容易理解这种施加在草狗身上的不仁。
换句话说,对草狗的不仁,就是对人类的仁。
但是,谁能站着草狗的立场上,感受一只草狗,通过牺牲自己,而换来一条真狗生命的那种奉献精神呢?
也就是说,牺牲草狗的不仁道,恰恰是对一条活下来的真狗的仁道。
可人类会想到这一点吗,不会的,人类可能只是觉得弄个真狗太麻烦,也太花费。
用草编一个狗,代替一下,经济实惠,还环保!好不好,好!
人类本来是为了方便,可是无心中拯救了一条狗,某条狗或许应该为此对人类感激不尽,而人类完全没有觉察!
人类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救的是哪条狗!
而被拯救的狗,自己也毫无觉察,不知道草狗其实救了自己。
这只是人类对“现有资源分配”作出的最优解,人类不会觉得救了一条狗很仁义,也不会觉得烧了一个草狗很残忍。
实际上,烧草狗这件事,有三方利益相关者:
1)执行者人类,对狗和草狗不产生仁或不仁的心态。
2)获利者真狗,虽被拯救,但是自身毫无觉察。
3)牺牲者草狗,自认为惨遭不仁之道。
普通人,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事件中,一不留神就合了道,在道的角度做出了选择。这就是庄子所阐述的“道在屎溺”的每况愈下的道理。
人的资源越简单、生活越单纯,行为就越容易合道。这也是老子推广“极简主义”的原因。
-----------------------------------
HTTP协议是一个无状态协议。有状态与无状态可以通过这个例子来体现:
有状态:
A:你今天中午吃的啥?
B:吃的大盘鸡。
A:味道怎么样呀?
B:还不错,挺好吃的。
无状态:
A:你今天中午吃的啥?
B:吃的大盘鸡。
A:味道怎么样呀?
B:???啊?啥?啥味道怎么样?
所以需要cookie这种东西:
A:你今天中午吃的啥?
B:吃的大盘鸡。
A:你今天中午吃的大盘鸡味道怎么样呀?
B:还不错,挺好吃的。
无状态设计不是因为历史原因,而是故意为之。无状态就意味着服务端可以根据需要将请求分发到集群的任何一个节点,对缓存、负载均衡有明显的好处,这一点很容易找到相关文献。服务端有状态的话,服务器的内存开销会大很多很多,开发复杂度也难很多。 此外也和4层的长短连接的选择,产生一定耦合。
所以,还是让客户端去负责保存状态吧(持有cookie这些)。
因此从网络工程师的角度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物”就是一种无状态设计。
天地是一个云服务系统,让云系统保存全球所有生灵的状态实在是开销太大,如果天地追求精简设计,一定会选择无状态模式。
因此天地表现出“不仁”,他不关心你昨天吃了什么。
因此需要每一个客户端自己负起责任,自己记录cookie。
但很多人真是混日子,每天干什么都不知道,指望天地眷顾你,除非祖坟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