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审美混乱背后,审美教育缺失已久_风闻
陈根-知名科技作家为你解读科技与生活的方方面面。2022-01-11 09:10
文/陈根
这是一个审美混乱的时代。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人们多少能够感觉到,近年来,关于“审美”“品位”“格调”等相关话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讨论的空间,从大众惯性地对形体和颜值的片面追求,到评价一个国家奥运会开幕式的艺术价值,再到商业品牌代言人是否符合人们认定的标准,公共事件的发酵一旦涉及到审美的范畴**,就基本上免不了被群嘲、对立和争议的命运**。
与此同时,好品位稀缺,坏品位畅销,又是我们不得不坦承和面对的基本现状。“直男审美”“爸妈审美”“甲方审美”“土豪审美”这些充满偏见的审美都是长年的审美重灾区,现在“土味”“硬核”“朋克”“士绅化”也进入话语场,并被交叉感染。坏品位已然渗透入生活的每一个旮旯,成为当代审美的症候。
审美混乱背后,反应的恰恰是当前社会审美教育的缺失,而这种审美教育的缺乏,正演变成一种新的无知,冲击着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美育何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人是理性动物,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各式各样的课程,用人类文化全部的知识系统来进行理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强化我们的理性。然而,不同于理性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非理性的情感为核心,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从审美教育衍生出来的学问,就叫做“美学”。
情感的审美是非常奥妙的**,是顺着历史**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并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却代代相传。而这种“礼”,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一种中华传统的美。
古朴的村落年老失修,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但就在这样与现代人精致生活脱轨的村落,依然有老人愿意耕作世代开垦的土地,继承哪怕面临失传的工艺。老人们不见得知道最华丽的诗学和美学,但是他们显然认为**“守护”是重要的,这是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传统****的做法**。老人们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举手投足之间,也可以成为美。
今天的巴黎之所以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其力量的所源,就是情感审美上的相信**。而这恰恰是一个人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立场的基础。
事实上,艺术或文学,甚至美学,与所有科学都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一方面突出个人和群体之不同,任何艺术表达和情感审美都是个人创造力的舒张和个人能量的释放,另一方面,它却又把孤立的个人结合成群体。
当人们站在一万多年前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前,当人们聆听到9000年前贾湖骨笛吹奏出的音乐,没有人不会被其艺术的力量深深震撼。在对人类祖先的创造力形成共鸣的那一刻,即便是相距着漫长的时间,人们也能感受到和他们之间的精神连接。可以说,是对美的共识使得人类有记忆,使零散、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
归根到底,审美的力量,是政权所难以做到的。表面上是音乐的流动、影像的演出,语言的传递,更深层的,则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公民社会的塑造。这也就是柏拉图在千年以前就提出来的**,审美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秩序****,以及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审美教育是为了获得更高贵、更幸福的生活。**
如果社会的个体都能够对美保持察觉和有所鉴赏,那么这个社会的总体创造力也会是生机蓬勃、创意充沛的。如果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情感审美的相信和坚守,那么这个社会的共识,也会是凝聚而坚定,向心力强大的,不易解体。
美育的缺失
事实上,审美的力量,是人类生命中的本能,也是一直以来人们都向往和追寻的。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我们是一直不缺美育的,并且在审美上有极高的造诣。比如从敦煌的莫高窟来看,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古人的艺术造诣极高。
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
比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
可以看见,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中国的美育除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峰外,中国历史上的美育的另外一个高峰则出现在唐宋。从唐至宋,不论是服饰、音乐、书法、画画,或者是文学创作,都把中国的美育推向了另外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不可否认,这种向往和追寻,在中国近代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却遭到了破坏。在21世纪前的中国,寻找一个审美寄托的载体并不容易,或者说未必需要。刚刚经历的十年文化断层,让中国在感性领域极其迷茫。
传统似乎已经中断,新价值观层出不穷,深圳蛇口微波山脚下牌子上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点明了那个时代的底层需求——**发展才是硬道理。与此同时,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的审美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和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美育的情况下,人们的审美喜好只能依靠成型的舶来品填补。
并且,改革开放至今,人们对于教育的理念,依然停留在改革开放之时的灌输意识层面。过去,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指导下,我们抓住了全球第三次产业专业的机会,开始大量的培养制造业所需要的产业工人,大力侧重于发展产业技术型工人与生产制造型工人。而发展产业技术型工人与生产制造型工人的核心就是将这大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尽快地教给学生。
这虽然在较短时间内,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无条件的记忆、模仿、服从和坚信他们所掌握的理性知识,追赶上了西方国家的步伐,但由于长期对审美教育的忽视,也不可避免造成感性层面审美的缺乏。
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缺失,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丧失了对美的****感知和直觉能力。众所周知,给一棵树浇水时,既不能往叶子上浇,也不能往枝上浇,而是往根部浇。水分和养分只有通过根部才能进入树干,最后进入树冠——只有把水浇到根部,它才能携带营养周流树的全身。
现行教育所犯的错误,恰恰是把水浇到叶子上。在所有的理性教育中,每一学科都集结了大量抽象的原理和公式,即使是语文,也有学不完的语法和单词。学生在接受这样的知识时。只能用记忆和思考功能,而很少用感知功能。感知功能受到长期搁置,终于渐渐封闭和退化。
另一方面,功利主义成为当前教育的风向标,拔苗助长式的加速施教激发出的“分数第一”和“升学率第一”的倾向,让学生的一切行为也不得不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学生只能在教育的环节里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就彻底失去了自我感受、自己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导致学生失去了对美的那种生命本能直接的感知、感受、鉴赏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学生们虽然得到了知识,却降低了创造素质,丧失了对美的直觉能力。
审美成为竞争力
当前,随着全球供需关系的改变,供大于需的局面开始出现。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出现,对整个审美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是建筑、产品的外观、产品的使用舒适性、智能产品的界面交互,电影美学的提升,包装广告的设计,文学的鉴赏能力等,都离不开审美。**换言之,新时代的竞争,将在创新力的竞争之外,更加注重审美力的竞争,即一种对美的感觉的竞争。
以无印良品为例,无印良品的最开始,其实是提倡“去品牌化”的,即提供最好的品质、最好的商品给顾客,不受限于品牌迷思,降低品牌广告成本,将最自然、最直接的产品让消费者带回家。**因此,商品本身使用了极少的贴标与品牌视觉。但是,如果仔细去观察这些产品,它们大多数本身的质感并不差,或许简约、或许简单,但在外包装上都是有不错的品质。**于是,随着时间的沉淀,没有品牌却成了另一个品牌,当初的无印良品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无印良品”。
从无印良品到无印良品,其美学的核心正是抓住了现代人的审美的简约性。**或许有时候,消费者也根本不认识某个品牌在做什么、卖什么。**第一眼,人们只是觉得它很美,然后多停留了几秒去关注它,才慢慢了解它的背景跟产品特性,而到最后被圈粉。而这中间的过程里,它完全不需要去告诉你,产品本身有多厉害,有什么价值,或者是你需不需要它,而消费者的需要感却被它的美学创造了出来,最后演变成想要,成为了其品牌的消费者。
乔布斯在工业设计上以品味著称,他念念不忘的事情之一,就是大学时上的英文字体课程。2005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感叹:“如果我不学书法,就不会有今天的苹果。”事实上,乔布斯年轻时非常痴迷书法,他为此专门上了里德大学,因为里德有全美最好的书法教育。
而乔布斯学习书法的这段经历,后来也使得花样的英文字体成为了苹果麦金塔(Macintosh)系统的核心卖点。最初Mac电脑漂亮的字体便是出自他在书法课上的设计。于是,世界上便有了第一台“可以实现字体排版”的电脑。很多人也因此爱上了苹果。
**如今,苹果简约素朴的手机美学依然是其最大的竞争力所在,这种简约朴素,绝不是简陋和粗糙,而是品味和志趣的纯粹和雅致。**而迄今为止,全球手机尚没有其他品牌奉守这样的美学理念,或达到更优越的品质——在其他手机品牌产品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更多的技术炫耀和莫名其妙的意念夸张。
美学家蒋勋曾说:“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这在这个时代尤其重要,今天的我们,如果再不进行教育层面的彻底改革,还依然延续着培养产业制造工人的思路培养人才,那么未来,我们所要面对的,将是思维的单一、想象力的欠缺、审美标准的狭隘化、意识形态先行的偏执。这种精神的贫瘠带来的伤害,或许比物质匮乏来的更为严峻,影响更为深远。
而美育的发展,不仅能够让人建立更好的美感与审美能力,这种美的直觉能力还会转换为强大的创造力,不论是科技、建筑、艺术、设计等各个方面。并且会由这种美的感知力而创造与构建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一个更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