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铁命硬运气好”的《offer3》,和它背后的“头铁小仙女们”_风闻
娱乐独角兽-娱乐独角兽官方账号-2022-01-12 23:42
作者| 糖炒山楂
乐童感觉自己“创造了奇迹”。就是那种类似于“做完这个项目可以退休了”的感觉,差不多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
过去的三个月,无论你是否喜欢《令人心动的offer》医学生季,它都很难被市场忽视。
在观众的破防和有所得之外,一位曾缔造了潮流综艺出圈神话的资深导演,在和娱乐独角兽的年度对话里,同样将它列入自己唯二的年度突破名单里,另一个是《再见爱人》。
“奇迹”、“突破”,共同指向的是医疗题材和综艺表达的结合,这不仅仅是在国内、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综艺制作上的题材突破;而节目所承载的内容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样超越了市场认知。
乐童,正是这档节目的腾讯综艺制片人团队的一员。一年时间里,她们始终被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包裹着。
2021年5月26日,《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实习生招募海报公布;2021年11月9日,节目在腾讯视频上线首播;直到今晚,令人心动的“面试权”落定,节目正式收官。乐童高悬的心才开始归位。
“我们遇到的困难太多了”。乐童说,整个过程中她们基本上都怀抱着能不能录制、能不能开机、明天能不能拍、后面还会发生什么的心态,度过了每一天。即使到节目播出过半、录制全部完成,她也很难去“躺平”。
今晚,她应该还会最后“走”一遍自己坚持了三个月的路线:节目晚八点上线,间隔4个小时,也就是当天晚上12点,她会打开弹幕看一遍节目;然后第二站、第三站分别是微博实时广场和知乎上。
她们制片人团队有一个微信群聊,名为“offer3头铁小仙女”。“头铁命硬运气好”,乐童如此形容医学生季的面世过程。
头铁:“渣男行为”和“宇宙的尽头是考核”?大概在很集中的一段时间里,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上TOP30的医院,都不同程度收到了《offer》的“骚扰”,大概类似于“销售电话”。
乐童比喻这个过程是“全面撒网精准捕捞”,略有些“渣男行为”。想方设法和所有医院建立联系,而后才是逐步筛选意向,进一步面谈、电话沟通。
医学生季,是《offer》行至第三年的最大突破。前两季都是律师季,但用乐童的话来讲,医学生季是一件“可以做且要做”的事情。早在第二季的时候,她们就曾进行过医生调研。
在乐童的印象里,第三季做医疗是大家不约而同的想法,“没有分歧和犹豫”。尤其是一场疫情,将大众对白衣天使的好奇、尊重与崇敬放大到了极致。
医疗行业与《offer》天然是高度适配的。一定的专业门槛、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及行业自身的人文沉淀,都决定了它能够挖掘更多的动人故事,包括职业价值的部分,让医学生们的成长故事更加好看。
“想法落定没有很难,难的是实现想法的过程”。挑战最大的环节,恰恰是大众看不到的部分:从决定做医学生季到确定可以做医学生季。
和浙二算是一次互相选择。教学型医院与《offer》的主旨是贴合的,且同样期盼着医患关系朝着好的方向进行,但困扰他们的仍然是那个熟悉的问题:《offer》是否是一个娱乐性的综艺节目。
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双方建立了一个合作小组:节目制片人之外,还有浙二的宣传中心老师、分管教学的教务处老师、临床科室的医生。负责医院沟通的邓邓是理解他们的顾虑的,“毕竟是专业完全不同的两个单位”。
所幸,这场不断碰撞、求同存异的跨界合作最终落定。因为双方年龄差距较大,沟通中,乐童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一些年轻人跳脱思路或是想法,也需要详细为院方作出解答,整个沟通过程让乐童感慨,“做完这个项目未必会成为一个好制片人,但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儿媳”。
医院落定,《offer》才真正有了可能。而后的话题,便回到了成熟的节目模式下:如何讲好医学生成长故事。考核机制的框架是早就搭建好的:第一阶段是医生的普通日常,包括病房管床、门诊问诊、手术夜班等;第二阶段则是急诊。
作为教学医院,浙二教学部门也全程参与到讨论中,给到她们以最专业的建议。乐童清晰地知道,和律师季可以浓缩初级律师1-3年的工作范围不同,医学生在每个阶段可以操作的范围是具有明确标准的,不允许大刀阔斧地“浓缩”。
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她们注意到医学带教的特质便是“宇宙的尽头是考核”。不是任务性的呈现,而是融入在医学生的工作日常中,病房里的随机提问、任务里的考题、课题考试场的衡量、病史细节的提问都是如此。
除此之外,节目还引入了辩论、社区宣教等内容,这仍然是基于行业本身所设置的。比如医学辩论赛的确存在。在乐童的考量中,这些考核小活动的融入,也让分科室聚焦的医学生们得以聚集,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第二阶段的急诊,是她们为医学生选择的又一次考核点,也是医学成长必经之路。科室的特殊性,让大众可以更全面地看见医学生的成长,而透过这个高度浓缩的人间小社会,也让观众进一步看见人情冷暖、医患关系。
至此,《offer》的框架就已经搭建完成,剩下的便是填充故事。
命硬:“最难啃的骨头”和“细胞冻结复活论”?“董哥哥和林妹妹”带来了无数快乐,但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董樑才是那块最难啃的骨头。
“他可能觉得我们来医院就是搞点噱头,蜻蜓点水般根本不会真正去剖析医生的真实工作过程和成长轨迹”。正常情况下,也根本没有办法在三十几天内完整呈现一名医学生的成长。
彼时的团队已然在各种攻坚和摔打中有了应对措施,“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做的所有事情摆出来给他看”。
邓邓回忆,她们与董主任进行了三轮左右的谈话,导演组、编剧组、制片人都参与其中,不断地向他展现节目的方向构思、调研成果、框架内容等。“董主任最终还是被我们拉上‘贼船’了”,邓邓笑言。
在后来的录制中,董主任也就自己的专业性给到了节目组一些考核建议。
邓邓记得,确定整个带教团队和出镜医生,大概用了2-3周的时间。她不觉得这应该是医院分配、指派给医生的工作任务,而是双方基于共同信念达成的合作。
她们制定了详细的推进计划:第一步,将确定好的临床科室里所有主任、副主任以深度采访的形式了解一遍;第二步,追踪观察他们的一天,从早上门诊开始,包括手术、带教等;第三步,才是最终选择。
基本的数据比例大概是:一个科室的副主任、主任,有10-15人。
这是一份“看得见”的回报:张建民、董樑、严盛主任都在节目播出后圈粉无数,急诊科的卢骁更是被网友盛赞“星空下的仁医”,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医生的超高技术,也有着医学传承、医者仁心。
带教医生的选择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看似已经拥有成熟的医学生选择模式,则是乐童最想澄清的部分:“很难”。
让乐童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医学生曾经以“如果要去参加节目,便要把自己养的细胞冻起来,节目结束后还要去复活它”为由,拒绝了节目组的邀请。
这是一个非常忙碌的群体,他们或是在临床轮转没办法长期参与录制,或是本身有研究课题、实验需要推进。“他们的学业很忙,临床工作很忙,科研压力很大”。
不过最终节目所呈现的医学生仍然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不局限于学历、性别、性格,每个人都是一个成长的多边形,让不同的观众看见他们的成长,也窥见自己。
带教医生和医学生的碰撞,是这部医学小白成长记的主线。随时提问的大型社死现场、严师出高徒的专业诉求、专业外的耐心引导和安慰、游戏场上的一争高下,以及日出下的背影,都让观众感动。
他们共同构成了当代医生群像:专业忙碌,理性温情,他们有最高的信念信仰,有最专业的医疗技术,也有最浪漫的治愈。医者路漫漫,携光同行。
运气好:做好预案和“老天爷赏饭吃”虽然医院天然是一个发生故事的地方,但医疗行业的故事往往没有办法预演。用乐童的话来讲,“这个部分其实就是老天爷赏饭吃”。不过等待故事的过程,同样诠释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前期工作是庞杂的。节目中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包括没有播出的,大概在50-80名之间。这是一个考验真诚和信任的过程。
签订知情同意书的过程被步步分解,高度尊重患者和家属意愿。第一层,节目播出去的患者和家属,一定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第二层,对于有出镜困扰的患者,进行面部和声音的处理,保护患者隐私。
邓邓主要负责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她补充道,这个过程是“前置”的。
最难的其实是急诊。相对于病房患者病情的相对稳定,“重急险”的急诊室病人和家属需要更多的理解、沟通和尊重。判断病人状态、家属情绪,然后进行是否可以拍摄的沟通,之后才是在恰当的时间节点与病患、家属进行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商量具体的出镜问题。
所有的工作做在前端,还不足够。一直持续到患者所在的节目播出前,她们仍然会再次跟患者确认出镜意向。
当然会有人会改变想法。邓邓记得,有一位患者在播出前提出为自己面部打码的需求,节目组同样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后期处理。也有人会在签署同意书的情况下,不同意节目播出。“这一季的废片量是非常大的”。
具体到拍摄中,医院里的故事挖掘需要等待和耐心,但也极为考验节目组的整体把控能力,以及如何做好“可控”的那部分。
拍摄前的1-2周时间里,节目组跟随带教老师、科室医生的门诊情况,了解一个科室可能会接收哪些疾病类型病人,包括住院周期等。也和科室主任深度沟通,前置性了解各个科室的典型病例。
她们还去请教了有过医疗题材纪录片拍摄经验的团队,沟通如何进行患者的拍摄沟通。为了尽可能不影响医院的正常秩序,他们在医院外搭建了新的工作区,尽量减少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影响。
“标准化病人,我们是有主动选择的成分在里面的,包括病例类型、病患故事、呈现的医患关系、社会问题,但病房和急诊里所有真实的病人,是没有办法设计的”。
俞阿姨的出现,大概是最完美的解读。她是真实出现在这家医院的病人,而作为李不言从收住院、查体到手术、术后康复等整个完整过程的病患代表,对她故事的呈现恰好是综艺叙事的最佳案例。
刘畅在汇报中所谈及的罕见病高价药问题,同样是节目组在前期病种和病例调查中所预判的。不过高价药入医保的神奇联动,仍然让乐童惊喜,“我们非常积极和乐意看到这件事”。
乐童是感恩的。不只是“老天爷”赏的好故事,作为节目拍摄前最忐忑的部分,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她所感受到的包括俞阿姨在内的医患关系发展,都让她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很良好的互动关系”。
《offer》和“小仙女”:最浪漫的治愈乐童还记得她跟陶勇医生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
当时约见是在北京的一家餐厅里,进门后她一眼就看到了角落里,一张小桌、一个双肩包、一个拿着电脑工作的人。“和整个餐厅的环境格格不入,他的状态太像一个学生了”,乐童回忆道。
彼时她还不确定那是陶勇医生。走过来落座的陶勇,快速在随身的小本子上记下了所有工作人员的名字,这是第二个让她印象深刻的细节。
确定做医学生季后,陶勇是她脑海中涌现的第一个加油团成员。用乐童的话来讲,无论是去年站上《脱口秀反跨年》舞台,还是各种采访报道中,陶勇都是一个能够超出医生行业去做表达的人。
一拍即合。陶勇希望能够借助《offer3》这个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医学,看到医学生的成长和这个职业背后的价值。这一点也可以从他在节目上的专业输出、知识普及以及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看得出来。
这一季的《offer》,在加油团成员的选择上同样用心颇深。
孟非和易立竞都是新闻记者出身,他们带来的是职场、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海泉是斜杠青年,有着自己的阅历;毛不易和周深则是曾经有过学医经历,更容易产生共情共鸣;而张纯烨则代表了普通大众看待医疗行业的视角。而这些人的存在也辐射了各个年龄、阅历的观众群。
他们是链接受众的那根最重要的引线,透过他们,医学生成长、幸福的定义、病耻感等各种现实命题不断在网络上激起火花,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游走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时候,她们看到:有医学家庭的孩子突然理解了爸爸的工作,有病耻感的讨论让一些网友感慨于自己无意识的伤害,也有人对门诊10分钟的规定和流程表示了理解。
作为“老病友”的乐童,开始在自己看门诊前,主动梳理好自己的病史,以保证自己可以清楚高效地向门诊医生讲出自己的问题。
这些微小的细节触动,恰恰是《offer》最闪光的部分。
随着节目播出,董主任、卢主任等带教医生开始在微博上分享一些健康小常识,让医疗关怀走出了医院,来到更广泛的人群里。
录制结束后的医学生,生活逐渐回归正轨。“有人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的,也有人继续开始轮床流转,也有人继续去做实验,大家其实没有把太多的关注点放到其他事情上”。
一些神奇的联动效应也在这里产生。比如汪苇杭和第二季的王骁成为好朋友,《offer》正在成为一个奇妙的大家庭,也是一所社会学校,可能未曾谋面但总有一种无形的纽带相互连接。
对于乐童所在的制片人团队来讲,这场“创造奇迹”的冒险之旅也带给了她们力量。
乐童曾不止一次被问及成长的问题。她坦言,这档节目对自己心态和意志力上的磨练是前所未有的。而相比所谓遗憾,她更在努力感受突破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负责观察室录制对接的梦媛,是典型的医疗家庭出身,除了自己家人全部都在卫生行业,医学生季对她来讲更是圆梦时刻。让大家真真切切地看到医生的培养过程和日常,在其中有所思考有所讨论,对她来讲就是足够的。
负责真人秀拍摄对接的邓邓年纪稍小,她主要是在其中汲取营养,职场的治愈时刻和温暖时刻。在经历了急诊的伤痛之后,卢医生带领医学生看日出的浪漫,让她触动颇深,“人生可能会有很多的至暗时刻,美好的回忆可以击退它们”。
最后她以一条网友的私信,与同行人共勉:“非常喜欢你们的节目,恨不得把它安利给所有人。你们做综艺很辛苦,尤其是疫情期间又是在这种特殊的拍摄环境里,所以希望你们的辛苦能够被人看到是一个正面温馨、值得回忆回味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