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的“黄埔军校”,凭什么能实现袁隆平的遗愿?_风闻
酷玩实验室-酷玩实验室官方账号-2022-01-12 23:12
1509.5公斤!
2021年11月26日上午,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稻田间大声喊出这个数字,现场一片欢呼。
**“太好了太好了,袁院士布置的任务完成了!”**经过近3个小时的收割、脱穗、上秤测产后,满头大汗的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也长吁了一口气。
这意味着,袁隆平2020年提出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后,黄埔区成为广东省首个早稻和晚稻在同一田块(面积30亩以上)突破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地区。
根据《南方农村报》,2020年底,袁隆平院士提出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双季稻区,实施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研究与示范项目。
第三代杂交水稻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因此,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也被袁隆平院士看作是突破亩产**“卡脖子”**的关键一战。
要知道,在潮湿炎热的广东,要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突破并不容易——当地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农作物蛋白质和淀粉的转化,高温多雨还会带来病虫害。
但对于罗锡文来说,这对水稻不是最好的生态环境,但他偏偏要选在这个地方,因为这是袁隆平生前的愿望。
“我们想在广东这种气候条件下,努力实现袁隆平老师的梦想。”
说起袁老的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
2019年12月20日,黄埔区领导带着解决方案,前往海南三亚拜访袁隆平。
作为亲历者,黄埔文化集团董事长黎学军回忆道,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见面,大家既兴奋又紧张,在会客室等了一小会儿,袁老便自己走了进来。袁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衬衣上写着英文词语“youth”(“青春”),并说自己是“90 后”,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愉快,少了许多紧张。
“我们从超优1000谈到第三代杂交稻,从广州市谈到黄埔区,从长洲岛谈到黄埔军校……袁老一提起黄埔军校,便滔滔不绝,娓娓道来,对湖南籍的名将更是如数家珍。”
在项目规划时,规划图上位于长洲岛北端的黄埔军校旧址,引起了袁隆平院士的兴趣。
黄埔区对长洲岛规划作了详细介绍,并邀请由袁隆平院士领衔在岛上打造现代农业的黄埔军校。袁隆平院士听后很兴奋,欣然允诺,并题下了“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
此时,袁隆平院士说**“稻花飘香的时候,我要到黄埔去看一看”**,这样便与黄埔订下“约定”。
海南归来后,黄埔区迅速与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原书记马国辉、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等农业专家商讨,并于2020年1月22日到大吉沙岛选址,确定种植袁隆平系列杂交水稻试验田的位置。
选地址,建设施、买机器、备种子、运肥料……为了抢春耕农,黄埔区争分夺秒。2020年2月,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正式落户长洲岛及相邻江心岛。
从拜访袁隆平院士到项目正式落地,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如今,这里一丛丛挺拔的稻秆,金灿灿的稻花,袁老虽已不能如期赴约,算是对袁老一份如期的答卷。
“袁院士的遗愿实现了,我们没有辜负他的信任。我们会沿着他定下的目标一直努力下去,一定会交出越来越好的成绩。”
而且这次成功,也再次验证了袁老的独具慧眼。
从80年代引进“三来一补”短平快项目,到90年代开辟保税区、东区、永和经济区,工业年均增速超过50%,再到21世纪初广州科学城启动建设,工业总产值超广州四分之一,工业一直是贴在黄埔身上的标签。
**“一个工业区能做好农业吗?”**此前曾有不少人提出质疑。
而如今的黄埔打消了这个疑虑——2020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9%,这是16年来首次一产增长率跑赢二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同比增速7.5%,高出城镇居民1.1个百分点。
不仅仅是袁老的梦实现了,许多农民的梦也都在实现。
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不仅能让工业反哺农业,还能用产业带动乡村,教育带动乡村,上演一部工业大区振兴乡村中国式奇迹。
01
在龙湖街迳下村的水稻田里,多辆无人驾驶拖拉机田耙飞转,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土地耕整。随后,无人驾驶变量施肥机在空中不断穿梭,顷刻间便完成了农药喷洒工作。
这是黄埔区春耕备耕会的一幕。
2021年2月,黄埔区引进了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无人农场”,计划利用大吉沙岛100亩水稻田,打造黄埔区“无人农场”——从水稻播种、施肥、喷雾、收获等全过程无人化,争取抢占无人农场全球高地。**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同,今天采用的无人机变量施肥,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可以对农作物‘察言观色’,快速获知农作物生长的营养丰缺情况,根据作物的长势不同控制施肥量。”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博士周志艳介绍,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投入,且肥料撒施均匀、用量更精准。
“无人农场能有效提高作业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和肥料农药的利用率,实现全天不间断作业。”罗锡文举例说,过去犁地,在高强度的劳动下,一个劳动力和一头牛,一天最多2亩地,而使用无人驾驶拖拉机50亩地,3个小时就可以翻整好,效率大大提高了。
同时,去年罗锡文院士团队发现,相比当地传统施肥方式,在使用无人机精准施肥的情况下,增产比例高达10%。
“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罗锡文说。
升级农耕技术的同时,黄埔也在让传统农产品“优生优育”。
在位于天鹿湖森林公园北部,中国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首期启动的航天现代农业体验与展示中心,如今已完成建设。
这是广州高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项目,以数字乡村产业发展为基础,打造成的集农业、航天育种、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航天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投资两亿元。
该项目借助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航天育种和雾化栽培等高端技术,在这里成立中国航天育种中心广东中心,未来将对具有岭南特色的农产品如荔枝、中草药等进行航天育种。
“无论是航天育种中心,还是隆平院士港,这些平台研发出的新产品,下一步就要向其他地区推广,让黄埔真正做到农业科技引领和示范。”
另一边,“黄埔红”红茶创意园也在2021年6月29日揭开帷幕,首期50亩示范茶园建设完成。
说起岭头红茶,广州知青宁一民很是骄傲,“这个茶园是我们数百名知青一锄一锹在岭头农场开垦出来的,岭头红茶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百名知青来到岭头农场,和岭头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锄一锹地在岭头农场开垦了千亩茶园,成就了岭头村独一无二的茶文化。
现在,这里通过景观改造和花木补植,提升茶园环境,并引入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专家团队,打响“黄埔红”红茶创意园品牌。
“我们村山多地少,没有产业支撑,耕地面积只能勉强解决温饱,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随着旧村改造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啦。” 岭头村一名村民对山村的未来充满期望。
项目建成后,产业园区将满足90-15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茶叶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进行规范化、清洁化、高品质化生产,上下游全部企业入驻后,预计整个产业园区年总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可带动就业超3000人。
在这样的氛围下,黄埔培育的农业企业也逐渐壮大,去年申报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十多家,数量超前8年总和。
02
2015年7月的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讲起一段往事。
10多年前他去加拿大考察现代农业,特别注意到对方介绍情况时从不简单地说“农业”(Agriculture),而是始终用一个完整的词组“农业产业”(Agriculture Industry,直译为“农业工业”)。
“我当时听得很奇怪,怎么又是农业又是工业?”
总理说,“他们带我看了一圈后我明白了,从选种、种植、收割、仓储,到加工、营销,完全是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打通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最终的产品销往全世界!”
可以看出,在如今这个时代,农业和工业不分家。
而黄埔能够顺利跻身农业,正是得益于在工业领域的经验。
1984年4月,广州市委在黄埔开始筹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初始资金只有2万元人民币,初始区域只有9.6平方公里。
这个当时“人烟稀少”的郊区,GDP只占广州市GDP的约2%。如今,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深度融合发展,黄埔已经成为广州的“工业一哥”,工业总产值占广州全市比重超过40%。
“黄埔制造”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尧给了我们答案——首先,靠制造业的空间创新。
广州科学城航拍。贾自豪 摄
这个“空间”,既是指物理空间——比如不断扩容,扩大发展空间,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园区。
同时,也是指打造产业关联的空间,创建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布局空间。
改革开放之后的广州开发区发展史,正是一个“空间创新”的过程——从起步的西区一路扩容到东区、永和经济区,再到专业化园区广州科学城和中新广州知识城。
伴随这一过程,黄埔区的制造业随之升级——从初创时期的劳动密集型外向经济,提升到技术和资本密集阶段,再跃升到科技创新驱动的层阶。
广州科学城。李剑锋 摄
第二条重要的“黄埔经验”,是坚持“产城融合”,构建“创新城区”。
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如果不匹配的话,产业园区就不可持续,产城融合发展,对于制造业发展非常关键。
未来的先进制造业,更需要以**“创新城区”来匹配——即以创新理念推动城区建设,比如打造高端化产业、智慧城市、优良教育和医疗资源等等,同时,也是指打造产业关联**的空间,创建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布局空间。
而如今黄埔乡村振兴之路,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这两项思路的影子。
一方面,是通过旧城改造来扩产空间,改善村民生存环境的同时,为产业的入驻留出必要的空间。
另一方面,借助“产城融合”,为当地注入高端化产业、教育和医疗资源,让当地村民得到切切实实的利益。
想要乡村振兴,先要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要兴。
03
这其中,大塱村就是一个代表。
大塱村位于黄埔区萝岗街,从城市上空俯视,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如同一块块低矮的“阴影”。该村土地权属混杂,政府储备用地与萝岗社区留用地、大塱旧村用地相互交叉,无法独立开发,土地利用低效。
为实现化零为整、盘活土地,经过一番“挪移”,大塱片原来支离破碎的不同类型土地终于连接成片,规整村集体留用地土地10.4公顷,形成整块的商业商务用地,新建集体物业28万平方米,集体资产大幅升值。
大塱片区改造完成后,片区产业形态和城市形态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拆掉原来的窝棚和手工作坊、五金店,建设成为57万平方米的新型产业载体空间。目前,片区内已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多益网络全球总部、宝能广州金融中心、中关村(黄埔)数字文化产业园等创新科技产业体系和总部经济业态。
建成后,预计该片区集体收入将由原来的约1千万/年直线提升至2亿元/年,增长近20倍,收益相当可观。
大塱片区引入高端商业商务中心,与香雪总部经济区形成联动效应。图为至泰商业广场。
为了让村民方便了解回迁房的建设进度,黄埔还第一个把**“8K+5G”**直播技术,引入到了这次改造项目之中。
“我现在一有空就打开APP看看回迁房建得怎样了。你看,画面特别清楚!”已搬迁至周边小区租住的大塱村民罗伯告诉记者,“看着自家的房子‘慢慢长大’,搬新屋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特别开心。”
村民可通过“8K+5G”直播技术实时监督建设进程
大塱村的脱变,在黄埔区并不是个例。
作为典型的城中村,位于黄埔港片区的文冲旧村是一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落,原来同样有着“脏、乱、差”的醒目标签。
村内“握手楼”林立、消防隐患严重、治安环境复杂、卫生条件恶劣…
“都是密密麻麻的握手楼,在窗口一伸手就能伸进邻居家里,邻居家说话,我们也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毫无隐私可言。采光通风也差,2楼以下一年到头不见阳光。” 住在这里几十年的陆叔说。
蝶变新生,是这座古村共同的期待。
2021年2月9日13时,伴随着长臂挖机作业的轰鸣声,文冲村旧改最后一栋旧屋被拆除。历时10年的改造项目全部地块实现“清零”。
走进村里,已不见昔日老旧村屋,取而代之的,是渐渐拔高的新楼。“从来没住过那么高的楼,太开心了!” 入住当天, 陆叔兴奋地把每个房间都探索了一遍,一会儿打开窗户感受通风,一会儿又走到阳台感受高层视野。“我把采光最好的房间给我女儿,以后她回来住就没有那么拥挤了。”
黄埔区文冲旧改项目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旧村面貌即将焕然一新,但乡愁却并未缺席。
在昔日古村的中心,风水塘、大榕树犹在,古建筑里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片段都被保留了下来,青砖祠堂从破败到新生,错落有致地绵延而去。
村民在其间休闲健身、聊天闲坐,老人含饴弄孙…处处是一派祥和、安逸的景象。
文冲旧改造中修缮的古建筑文化广场
随着乡村的改造升级,优质项目也在抢先落地,不仅将为文冲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还将每年为文冲村集体经济增收至少900万元。
教育设施也在同一时间破土动工。“村改居这么多年,我们最期待的就是孩子有好的教育。教育地块终于动工,我就放心了!”
文冲村村民林姐说,之前周边只有一所文冲小学,每逢开学季,家长都要早起排队“抢学位”,如今随着学校的入驻,将带来超过2000个优质学位。
与此同时,环境整治与城市更新“双管齐下”。
近年来,广州涌现不少网红打卡点,其中位于黄埔区九佛街的莲塘村,就是最为独特的一个。
该村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约700多年历史,每逢夏季,满池塘的粉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绽蕾盛开。
不过,之前人们去莲塘村,总要在九太路颠簸一番。
这条路因为长年累月经受车辆碾压,部分路段坑坑洼洼,一下雨更是积水难行,两旁也绿植杂乱,遮掩了两旁的风光美景。
如今经过1年时间的拓宽改造,九太路焕然一新,不仅路面拓宽、车速提高,而且沿途的古村落、花海、乡栈道等也连点成串,让原先冷冷清清的村落变得游人如织。
乡村旅游的红火让不少村民经营起了农家乐、餐馆,做起了贩售小商品等生意。
村民汤合珍一家的日子因为乡村旅游旺了起来。据迳下村村委统计,去年春节期间,有超过一万名游客到访,其中大年初一游客突破四千多人。
看到如此庞大的客流,汤合珍抓住机会,在路边支起了一个摊子贩售冷饮小吃。每每和别人谈起这件事,汤合珍都十分开心:“仅一个春节,家里就进账10万元左右。”
越来越美的迳下村,不只吸引着游客,也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重回故里。村民冯雪兰过去在外打工,今年决定回到迳下,因为村里发展特色产业,冯雪兰在村助农服务中心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岗位。
“现在回村子里工作赚的钱一点不比外面少,又能陪在家人身边,乡村振兴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总而言之,分红、读书、就业、创业……随着乡村变城市,城市更新改造,
村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富起来了。
尾声
当然,任何政策的顺利推行,都离不开系统思维的指导。
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更新改造与乡村振兴融合,是黄埔能够坚决推进新模式的原因所在。
分片分类分步、科学平稳有序,是黄埔能够迅速将政策执行落地的秘诀所在。
同时,为了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当地还修缮文化保护单位107个、历史建筑3.5万平方米,推进长洲岛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在促进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方面格外上心。
靠着这些不断创新的举措,才造就了如今这样一个“黄埔奇迹”。
电影《乱世佳人》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
今天的中国亦是如此,土地和乡村依旧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中国最有价值的是土地,乡村最有价值的是土地,只有将土地价值充分盘活,才能真正使农民致富。
唯有将产业与科技赋予乡村,才能得到一个发展的农村。
唯有得到一个发展的农村,才能得到一个发展的中国。
欣慰的是,还有黄埔这样的“麦田的守望者”在默默的努力,这让我相信中国乡村一定有未来,只要人还在努力,那乡村一定充满希望。
等到下次稻花飘香的时候,相信在中国这样的“黄埔”,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