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陆台湾人之“特殊性”_风闻
台北女孩看大陆-台北女孩看大陆官方账号-2022-01-12 10:09
与友人约在咖啡厅,论起最近的工作,她突然抛出问题。“你的公众号很少写大陆的事情啊。比如大陆时事之类的?”
“别别,許多事写了我就是境外势力、1450、台湾间谍。”
“还好吧,如果你说得有道理的话,你公众号读者也不极端啊。”(此友人是媒体同行,也是本号读者之一)。
不不不不,很多话“你们”说了可以,“我们”说是不行的。
她眨巴着眼睛,以“北方女孩撒娇式”之口吻表露不满。“我们对你们很好了好伐?”
当然好,我亲爱的同志朋友们,但很多时候并非“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台湾人的特殊性。
到大陆十年以来最常听到的评论就是,你是台湾人?大陆对台湾人都有特殊待遇、特别照顾、惠台政策!通常这样说之后,总会吵得面红耳赤。
“并没有多特殊,我以前还因为是台湾籍的去住酒店时被拒绝,流落在凌晨的北京街头”、“但你也享受惠台政策啊”、“放屁我毕业那时很多企业还不爱用台湾人,惠台是最近的事情,跟我这种有年纪的没关系”!
大陆人民最后往往会使用必杀技,“你看看你们台湾人怎么对我们大陆人的”。这话一击必杀,像我这种有良知的台湾人总是耸肩。行行行让着你,当给两岸和平积功德了。
诚实地说,这十年来最庆幸自己是台湾身份的时刻如下:
1 警察来登记小区居住人员信息时,通常随行的小区物业都能火速记得我:啊就是那个独居的台湾姑娘。(连单身都被牢牢记着)
2 江湖传闻报案时警察会比较仔细处理,因为本人没报过案不具备发言权。但是每每走夜路可以给自己打气:如果我被绑走卖去山区了,好歹、好歹“你们”会动员去找我的!(我朋友:谁稀罕拐卖一个年过三十的妇女啊!)
3 泡酒吧的时候。对不起各位台湾男性朋友,台湾女性还是受欢迎的多。
那什么时候会气恼这个身份呢?老因为“系统问题”而在酒店、医院、银行等各类场合被恶狠狠排除。犹记得上个月初想去打第三针疫苗,被家附近的医院拒之门外,抓着医院人员哭诉“为什么我不能在这里登记打疫苗我不算中国公民吗”,医院人员则尴尬解释。
“不好意思这系统只能给中国公民登记,外国人不行…啊台湾的也不行但我不是说你是外国人啊不是这意思…就是我们大陆的才可以…”
(现在已经打完第三针疫苗了,大家别担心)
此外,对于我这种多话爱唠嗑的台湾乡亲而言,最痛苦的,莫过于偶尔碰上不公、偶尔真的想发火、偶尔真的担忧,但除了对身边的同事朋友碎念外,很难公开发表意见。
大陆社会其实没有适应“寻常发表意见”的台湾人。
新闻或社交媒体上最常见的,或是台湾人举着小红旗高呼两岸统一,或是台湾人高喊“老娘不是中国人”,这两种模式盛行之下,但凡有“非这两种”的台湾人跳出来发表一个对大陆时事的看法,人们的小雷达常常立刻上线:这家伙是不是个台毒?是不是暗戳戳指桑骂槐?
而不是去看这位呆湾郎的说法是否真实。
在互联网上是如此,生活中虽不会如此极端,但有时难免。
比如“很多地方的官僚真的让人无语,一点也不现代化”这一句话,大陆人老挂嘴上,但我一说,就算是朝夕相处的大陆同事也会挑起一边眉毛,最好台湾不官僚啦!哼你们就现代化了?
大陆朋友们,一方面真心认为台湾人是同胞,但涉及时事政治往往先跳出来“护犊子”:“你们”又不懂,干嘛批评“我们”。
想拉近你,也欢迎你的亲近,但一些时刻立刻把你推远。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这现象不满极了。我认为作为在这里生活的台湾人,该批评批评,该骂就骂,我也是这里合法工作、缴税的一分子…
说是这么说啦!但万一讲了惹麻烦怎么办?为什么要说呢?我的生活美满幸福,我没有碰到多大的不公不义,我现在还可以傻笑着跟台湾的家人说“大家对我很好”。如果因为写了什么,被质疑立场、甚至是被举报,我得花多大心力给自己疗伤?
“就算再怎样我还是台湾人,还是有距离的。”每当我同事朋友建议我写写大陆的时事新闻,我都会这样说。自认无奈,感叹世道。
**还说同胞呢!**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气鼓鼓的。
最近,因为看到上一篇公众号有读者朋友留言“台湾民主化之后,对经济、产业、各方面创造了什么什么好处?” 觉得这个留言挺有意思,就拿去和另一个对台湾颇了解的大陆朋友讨论。
他话匣子一开,哗啦哗啦跟我感叹,民主化之后很可惜政客当道乱糟糟的如何如何,我说“也并不完全能从这个角度说”,说着说着我俩小小拌嘴。
**“哎呀呀你不是台湾人你不懂啦。”**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脱口而出。
对方是个在台湾读过书的交换生,真的喜欢并了解台湾。由于我的语气很软,对方并未生气,但这话一出我自己愣住了。
我自认能接受大陆朋友撰文写台湾,针贬台湾时事。但莫非在一些时刻,我也会摇头“这家伙不是台湾人,不懂啦”?
我自认已经是个“假台湾人”了,但在某些关键时刻,我会意识到从小生长于台湾的“根”,紧紧地连着我的思考与行为模式。
我常与对台的朋友讨论两岸融合、两岸交往、彼此真心对真心。
我讲了好多年的融合、交流。
但是我忘了,两岸的“融合”,需要非常久的时间。我们就是有很大不同,尤其涉及时事政治。
这个不同,不是大问题,更不是大缺点。两岸沟通要先接受的,就是这个“不同”。
除了接受别人跟你的成长背景不一样之外,更重要的,是接受“当你想讨论某些话题时,别人会以不同方式对你,因为在这个层面你不完全是自己人”的现实。
并非不喜爱你,只是,我们在这些话题中尚无法全然成为“同胞”。
能做的,就是不要把这种不同,当成敌视与拒绝了解对方的理由。这种不同甚至可以是一种乐趣。
时间流逝,逐渐逐渐,也会抓到与对方沟通的方式。
看孩子饿瘦的
现在的我是个开心的北京居民。
最近每晚总是听着胖猫呼噜呼噜的声音,一边看武林外传(对我现在才开始看各位的童年回忆)。平日踏实工作、周末去公园晒太阳,或是在暖洋洋的咖啡馆看着人来人往。我在一个被认为“很狼性”的地方小确幸得要命。
但是在疫情当头,时不时也会很焦虑地骚扰家人,“如果我确诊去隔离了怎办?阿竹会不会被打死?打死阿竹的话我要怎么办啊啊啊啊啊”,然后开始幻想届时如果我在公众号哭诉,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同情我、三分之一的人骂我、剩下三分之一的是吃瓜群众…
大陆自媒体优秀者众,犀利评论时事者所在多有。因此一但碰上时事热点,总是不遗余力给这些优秀评论者转发。我觉得作为台湾北漂,这是少数能推动改进的举措。
不管是哪里人,只要活在这片土地,日复一日地工作生活,日积月累,批评也好、赞美也好,初衷,很大一部分会与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们相似。
都是希望越来越好。
我成长的年代,是台湾上一代新闻人视为“娱乐至死,新闻专业消逝”的时代。而我现在看着更年轻的网络时代,也老感叹时不我予。
但即便物换星移,热点时事、民情舆论、自媒体的评论撰稿,又或是台湾北漂的絮叨,反射出来的,不过是人们对于这片土地未来愿景的期许,未来进步方向之盼望。
时代并未改变这点。即便元宇宙當道,都需要一个能针砭、能讨论的舆论场。
作为台湾北漂,每晚吃得肚子圆滚、知福惜福,偶尔在“算了我是台湾人不说了”与“但是还是想写点什么”中反覆纠结。
不是看笑话,而是无法以“算了我在这里就是过客”全然说服自己。
以此作为2022年第一篇。祝各位身体安康。若今年台北女孩嘴碎抱怨,还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