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学活用《毛选》?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_风闻
栩先生-栩先生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栩先生(superMr_xu)2022-01-13 22:36
话不多说,前两天,和大家分享了一篇用毛泽东思想分析企业管理的文章,评论区很多人留言说喜欢读这类干货,很受启发。
上次说过,今年我将会实质性启动创业,以后这方面的思考可能会更多一些,今天继续和大家聊聊这方面的思考。
1
最近几年,太多企业主都在感慨生意难做,而且是一年不如一年。尤其从2020年初的疫情冲击之后,很多行业的企业都挣扎在生死线上,被迫关门、裁员、降薪甚至宣布倒闭。
实际上,疫情并不是企业难做的根本原因,它只是加剧了传统企业经营方式的衰落而已。
就像一个久病虚弱的病人,疫情的冲击只是让他原本孱弱的身体又感染了风寒,加重了病情而已。
企业难做的根本原因,是商业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绝大多数的传统企业适应不了新环境。
企业难做?那就转型吧!
可转型哪有这么简单?不管是我们对各个企业的考察情况,还是与身边人沟通他们企业的转型情况,发现95%以上的转型都以失败告终。
很多企业主陷入了困惑:转型就是找死,不转型就是等死,如何是好?
在见证了很多企业转型案例之后,我发现诸多转型失败在根源上有一些共性,这里面既有企业主、团队成员在思维层面的局限,也有企业内部利害关系的博弈。
事实上,关于企业转型难的深层次原因,在《毛选》里都有详细的剖析,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相似的案例。
虽然企业与国家、政府的范畴不同,但它们都属于因有共同目标而建立的组织,依然有一些共性在里面。
下面,我就试一试通过《毛选》及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来剖析企业转型难背后的玄机。
在这里,我要试问一句:企业为什么要转型?
答案很明显:因为原有的经营方式玩不动了,难以为继了啊。
这与中国历史上各种的变法、新政、改革的原因是一样的:原有的政治制度已经造成了国家、政府、社会的混乱,带来了足够多的痛苦,所以不得不进行改变。
不管是古代的商鞅变法、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还是近代由毛泽东主导的土地改革、由后来领导人主导的改革开放,哪个不是这样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诸多的变法、新政、改革中,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这里面的深刻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2
其一,企业转型,你是否已经下定了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
转型,你是认真的吗?
在转型前,企业主要在心里多问几遍这个问题。
很多的企业主将“转型”二字的分量看得太轻了,一开始只是随意的踏上了转型之路,对困难预估不足,可中途一遇到阻力就停滞下来,进退维谷,最终转型失败。
正如上文所述,历史上所有的变法、新政、改革,都是源于原有的政策方式不再适用,不得不改。
组织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迫切想改变,那一定是因为原有的习惯已经让他产生了足够多的痛苦。如果大家都舒舒服服的,谁会愿意改变呢?
企业转型就犹如一个病重之人面对着大手术,只有“做”和“不做”两条路可选,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总不可能大手术做了一半中途又叫停、不做了吧?
所以,在转型之前你一定要想清楚。如果下定决心要转型,那就必须一直走下去,开弓没有回头箭!
同时,你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痛苦,因为转型本身就是个伤筋动骨的过程。
比如说,有些老烟民因为身体发出了警报,不得已下定决心戒掉保持了30年的吸烟习惯,那么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承受这个过程中犯烟瘾时带来的痛苦。
所以,转型的事情不是光靠大道理就能讲清楚的,也不是靠喊一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要靠你的定力和决心!
就像是革命年代,有些摇摆分子心想着:“哦,革命了?那我也去革命吧,实在不行我再退回来,过以前的日子。”可真正革命的时候,他发现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样可以来回选择。
1927年,毛泽东就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写道: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精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
与革命一样,转型一旦开始了就没有回头路可走,既然已经看到了“不转型必死”的结局,干脆横下一条心,走上这条痛苦但能获得新生的蜕变之路。
最典型的就是海尔的转型之路。众所周知,海尔的掌舵人张瑞敏也是毛泽东忠实的拥戴者,他的很多习惯都有着“毛氏风范”。
1985年,张瑞敏因要守住海尔产品质量的底线,怒砸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而使海尔名声大振,那时起就体现出他刮骨疗毒的勇气;2008年前后,张瑞敏曾经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过自己的危机感,为后来的海尔转型埋下了伏笔。
后来,张瑞敏已经预见到海尔的经营方式不再适用于未来,于是下定决心治疗海尔的“大企业病”,大刀阔斧的对海尔向“人单合一”的方向进行转型。
随后的几年里,海尔内部管理出现了一片混乱,经营业绩也出现了下滑,不管是内部的员工还是外部的合作商都是怨声载道,很多人在网上发帖公开声讨“海尔暴君”张瑞敏。
处于舆论漩涡中的张瑞敏面临着很少人能理解的孤独,他甚至用“飞行中换引擎”来比喻海尔在转型中面临的压力,可尽管如此,张瑞敏也从不愿走回头路,不惜一切代价促进海尔的转型。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也在发挥着作用,虽说人人都知道不转型的话,企业基本就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但依然有太多人下不了狠心。
近代史上,为什么是土地改革是由毛泽东主导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经历过大磨难者,有足够的承载力来经历这些痛苦,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
所以,在出发之前,你必须再三的问自己:
我是否已经下定了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
3
其二,企业转型,你有没有做好“革自己的命”的准备?
很多企业家认为:“转型嘛,派我的高管、副手或者得力干将去学一学,回来落实到企业里,不就完了吗?”
如果你持有这样的观点,那企业转型几乎百分百会失败。
因为他这么说,背后有一句潜台词:“让别人去改变,我不需要改变。”可偏偏,企业转型期间,该产生最大转变的恰恰是企业主本人,承担责任最重的也是企业主本人,你必须“革自己的命”。
因为一旦进行了转型,就必然会打乱原有的秩序,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这时如果没有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在后面撑着,转型一定会中途夭折。
咱们看看历史上的变法、新政、改革,哪个不是这种情况呢?
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操刀者是卫鞅,而实际负责人是秦孝公。商鞅变法的过程激化了无数贵族阶层的抵触,甚至连太子嬴驷的两位老师都被执行了酷刑,若不是秦孝公在背后坚决力挺卫鞅,此次变法会成功吗?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操刀人是宰相王安石,可实际负责人是宋神宗。一开始宋神宗在背后力挺王安石,因此即使阻力再强,变法也执行了下去;后来在司马光等人的极力反对下,连宋神宗本人也对变法产生了动摇和质疑,此时即使王安石有通天之力也无力回天,于是变法宣告失败;
清末时期的戊戌变法,实际负责人是光绪皇帝,可人人都知道,真正的当权者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法,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反对变法,最终还是慈禧太后胜出,戊戌变法仅维持百日即宣告失败。
到了近代,无论是由毛泽东主导的土地改革,还是由后来领导人主导的改革开放,哪个不是矛盾丛生、阻力重重?如果不是当权者在背后坚决力挺,仅仅派一个副手来负责,改革怎么可能成功?
为了表达在中国来一次彻彻底底革命的决心,毛泽东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他在里面写道:
“我们将不怕任何困难团结一致地去实现这些任务。”
“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
企业转型也是如此,真正承担责任最大的,最该改变的恰恰是企业主自己,无论是思维层面还是利益层面,企业主必须要有足够的魄力和承载力来迎接变化。
比如说,很多企业家把股权看得跟命一样,死死抱着不愿分出去,殊不知那些格局大的企业家却一直把股权分了出去,股权比例越小其价值越大,就连任正非也只持有华为1%左右的股权。
这是思维和格局层面的差异,如果企业主不改变一些固有思维,只是在旧思维体系上添加一些新方法,那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转型必然失败。
如果仅仅是一套转型方案,请一支专业的咨询顾问团队,企业就能顺利转型吗?还远远不够,因为最终的决策权、拍板权在企业主手上。
这时候,考验企业主胸怀、气魄和思维格局的时候就到了,这是任何方案计划书都无法取代的。
4
其三,企业转型,你是打算在内部打破,还是打算在外部打破?
为什么转型要“革自己的命”?要下定“刮骨”、“断腕”的决心?因为原有体制的积弊太深,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
**鸡蛋从外部打破就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才是生命。**转型也是这样,这不是在皮肤表面修修补补的小手术,而是要割掉体内毒瘤的大手术!
很多企业主对自己狠不下心来,只是在原有经营方式上增加一些新鲜玩意儿,殊不知“改良”与“革命”是有天壤之别的。
对于“改良”和“革命”的巨大差别,毛泽东在青年时就深有感触。
1919年,时年26岁的毛泽东作为学界代表,率领“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赴京请愿团”来到北京,他主持“平民通讯社”专门报道“驱张”活动,每天把150余份揭露张敬尧罪行和“驱张”运动的消息。
1920年张敬尧垮台,可毛泽东闷闷不乐,陷入迷茫。他来到上海找到了陈独秀,诉说心中的困惑:
“一直以来,我相信平民的呼声可以唤起统治者的良知,但是如果没有吴佩孚和冯玉祥的倒戈,就是我写再多的文章,联合再多的民众,他张敬尧在湖南照样是高枕无忧。
真正打败张敬尧的是军阀之间的派系矛盾,往根子里说,是洋人收买军阀的钱。
所以,尽管张敬尧垮台了,但这只不过是军阀之间以暴易暴的把戏而已,并不是呼声的结果,更不是平民的胜利。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这也正是我的困惑,还请赐教。”
陈独秀回答:
“你相信民众联合的力量,这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你采取的方式。所谓联合民众向政府请愿,追求的不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已。
而现今之中国就像一棵树,它的根子都已经烂了,你却还在砍它的枝枝蔓蔓,这能起作用吗?只有一个办法--连根拔除!”
那一夜,毛泽东与陈独秀的促膝长谈让他记忆犹新。16年之后,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曾这样回忆他在上海与陈独秀的这次会面:
“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自那时起,毛泽东已经通过实践证明,**“改良”的方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革命”才是根源的答案。**区别只是在于“革命”到底是统治阶层“由上而下”通过内部完成呢,还是广大底层群众“由下而上”通过外部完成。
对于那些想革命又怕革命的人,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训斥道:
“湖南的右派领袖刘岳峙辈,与蒋、张诸公一个意见,都说:‘这简直是赤化了!’我想,这一点子赤化若没有时,还成个什么国民革命!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企业转型也是如此,为什么海尔的掌舵人张瑞敏哪怕承受那么大的痛苦、压力、非议,也要下定决心“刮骨疗毒”呢?因为他知道自己不用“刮骨”的方式来承受痛苦,毒也会深入骨髓让他痛苦。同样要经历痛苦,还不如自己操刀吧。
那么,关于企业转型,你是打算从内部打破呢,还是从外部打破?
5
其四,企业转型,你有没有识别相关利害方?
企业转型一定会让很多人受益,但前文说到,转型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转型能否成功,我们就必须从利害关系这个根本点上进行深入思考。
只有让受益方与受损方之间的博弈中胜出,转型才有成功的根本保证。让我们通过历次变法、新政、改革的博弈中,来看最终的结局吧: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看看受益方和受损方的博弈:
“商鞅变法”受益方:首先是秦国国君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就是让秦国成为一台“战争机器”,在战国纷争中夺得先机;其次是军界,变法打破了过去的“阶层壁垒”,给平民了上升通道,只要有军功就能有回报。
“商鞅变法”受损方:贵族阶层,变法打破了“世袭制”,夺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奶酪。
在受益方和受损方之间的博弈中,显然受益方更加强大,最终变法成功。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看看受益方和受损方的博弈:
**“戊戌变法”受益方:**首先是光绪皇帝,他可以通过变法获得进行亲政,获得实权;其次是维新派,但他们过于理想主义,幻想着通过变法能强大大清,却没有足够的实力做支撑。
**“戊戌变法”受损方:**首先是慈禧太后,其次是诸多当权老臣。他们知不知道大清已经病弱不堪?当然知道。他们知不知道变法是为了救大清?当然也知道。好,那就变法吧,但前提是不要动了他们的奶酪。
可“戊戌变法”一上来就要争夺慈禧太后的掌舵权,抢夺当权老臣们到手的奶酪,更有甚者还要对“皇权专制”开刀,那怎么行?当然是打压啊,而且他们手上有实权!
在受损方之间一边倒的实力面前,受益方很快败下阵来,戊戌变法失败。
毛泽东显然是看透了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他深知:要想革命成功,必须识别受益方、依靠受益方,识别受损方、打击受损方。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他开篇就一针见血的讲道: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为了让革命胜利,他必须确保受益方的力量更加强大,受损方的力量更加弱小,所以他又说了一句名言:
“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得少少的。”
为了让受益方的力量更加强大,他提出了“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为了让受损方的力量更加弱小,他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土豪就是受损方,就是敌人,把他们一打,田地一分,他们的力量就弱小了。
回归到企业转型,作为企业主,你必须具有“政治眼光”,识别此次转型谁是受益方,如何使“朋友”越来越多?谁是受损方,如何使“敌人”越来越少?
很多企业主拿着一套转型方案,马上就转手给下属去执行,却往往下属消极对待,或者执行不到位,为什么?
比如说,如果你的转型方案增加了线上销售份额,抢夺了线下销售团队的奶酪。但同时,你执行中又不得不依靠线下销售团队,否则落不了地,那这些人可能认真对待吗?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所以说,一套转型方案即使再完美,也不能保证转型能够成功,因为你不得不考虑“人的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企业转型如此艰难的原因之一,作为企业主,你也要学会用毛主席的思维:
转型谁受益?谁受害?我们依靠谁?障碍来源于哪里?
6
其五,企业转型,你有没有做好内部的思想工作?
除利害双方的博弈之外,企业转型另一大阻力来源就是内部整体的思维转型。
上文说到企业要转型首先是企业主自己思维要转型,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使团队内部的思维都跟转过来。
如果只是企业主一个人有了新的思维,可在执行过程中团队成员又按照习惯的旧思路进行,那只能得到旧的结果。
很多企业在过去传统经营中获得了大量经验,可之前引以为傲的思维现在偏偏又成了阻碍,因为它与商业变革后的底层逻辑格格不入。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就不断的强调“解放思想”,他说:“胆子再大一点,放得更开一点,哪有自己捆住自己手脚的道理?”
毛泽东则更是重视整个共产党组织里,关于思想的工作。
在大革命时期,他就在广州开设农讲所,为更多农民去除脑袋中封建思想的禁锢;
在“三湾改编”中,他设计了“支部建在连上”的精妙制度,通过各级党组织向群众们传达党的思想;
在“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中,他将“党的建设”作为核心,重点抓党内的思想建设工作;
在“古田会议”上,他着重强调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回答了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
……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要让整个党内都转化旧思维,建立新思维,才能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不同的结果。
“毛派”企业家任正非也是这么做的,当初华为花费40亿美元请IBM做企业咨询,可IBM提供的方案与华为内部的习惯格格不入,很多人都非常抵触,这时任正非发话了:
“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你可以在执行中慢慢理解!”
对于企业主,如果你真的要让企业转型,那么这就是一个长期的事,转型的新思维要在团队里时时说、事事说,在执行中慢慢理解。
7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都有所体悟吧?
对于企业转型,很多人都处于“黑暗中摸索”的状态,其实很多路不需要摸索,很多坑不需要自己去栽,因为在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里,前人们已经替我们探索过了,而且《毛选》里已经把精华部分进行了总结,就看我们是否能领会。
虽然从具体方案来讲各有不同,但从底层逻辑来讲,很多事物是相通的。我们读历史、读《毛选》就是要能活学活用、以史鉴今,这样才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
企业转型,与毛主席领导的革命一样,这本身就是将战略、战术、政治、策略、思想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去的持久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毛选》里会有更多细节上的指导精髓。
归根结底,企业转型从头到尾都需要一股勇气、一份魄力,最后把毛主席一句豪迈的诗词送给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