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读博,艰难“活过”一学期_风闻
看世界杂志-看世界杂志官方账号-世界比想象更有趣2022-01-13 20:17
来到美国深造,课堂上遭遇的冲击,不得不提美国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社会的多元族群文化、对文化历史的自我批判性。
1
同窗来自世界各地
在8月中旬系里面的新生见面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同一届的博士新生,大家挨个作自我介绍。除了我是来自中国大陆外,还有以色列的白人女生、印度裔女生、肯尼亚的黑人大叔、美国本土的两位非裔女生、拉丁裔女生,以及来自纽约州的白人男生。
肤色和族裔的多元化,也许跟大学的公立性质有关。亚特兰大作为美国南部都市,近几年居住人口的多元化不断上升。该市非洲裔人口占总人口的50.95%,白人占40.90%,亚裔仅占4.44%。亚特兰大下城区的公立大学,是美国最多元化的公立大学之一,2021年因致力于“多元化”与“包容性”获得全美荣誉奖项。
美国乔治州立大学新生入学
在课堂交流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能贡献不同的观点,实现课堂交流的多元性。了解与自身背景不同人士的文化与认知,能够打破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摒弃以自身成长环境为中心的思维。以传播学的课程为例,教授会鼓励我们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探讨起源自西方的传播学理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应用。
为了避免言语冲撞,学校专门出台了规章制度,指导老师如何应对侮辱性言论。每门课的教授在课程开始时,都会强调“以互相尊重的方式”进行讨论和评论,课堂发言的质量将会被计入成绩。至少在我上学期的几门课中,没有出现过争吵或侮辱性言论的情况。在讨论过程中,似乎大家都会墨守规则,对彼此的言论都会表示同意或支持,至少停留在礼节性的层面。
2
英雄不问出处
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学生族裔肤色结构方面,还反映在同一届同学不同的生活经历方面。来自肯尼亚的黑人大叔已经49岁,这是他的第二个博士项目;非洲裔的女生是单身母亲,来自毗邻的亚拉巴马州,身兼照顾孩子和上课的两大任务;另一位非洲裔的女生有两个小孩,业余兼作音乐创作;来自印度的女生怀有身孕,挺着肚子上完了一学期课,终于在12月中旬顺利生下男婴。
学期结束后,我们都闲聊说她实现了两大奇迹:顺利完成学期的繁重课业任务,并顺利产下小孩。这样不同经历的背景,在国内的教育经历中很难碰到。我也很难想象,一些习惯了“线性人生”的社会,能够包容中年男性、单身母亲、怀有身孕的女性回归校园的想法。
正是由于同学们的过来人故事,我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性。怀有身孕的印度同学本应该承担教课任务,而这意味着每周教三门课。她考虑到怀孕的身体因素,给系里说明恐怕暂时不能胜任。系里面非常通融,为她调整了工作内容,把她的岗位改为助教加助研工作。
由于公立大学的“非精英”性质,也由于同学们多元的生活经历,同学们都默认自己“非精英”的身份,没有认为自己或任何同学出自任何高人一等的家庭背景,或具备高不可攀的教育或知识水平。同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传说中“精英阶层”之间的激烈竞争与相互鄙夷,反而感觉有点像“互助会”。
在博士项目的第一学期之初,大家面临每门课繁重的阅读写作任务,同样显得手足无措,彷徨着能不能“活过”第一学期,每天在群聊里抱怨吐槽课程作业、互相提醒作业截止时间与教授的最新通知、讨论搞定课程作业的“策略性捷径”。由于疫情原因,每周五的“博士项目引入课”是第一学期唯一的线下课,也成为我们每周齐聚一堂的唯一机会,大家都倍加珍惜。此时,与其说是“引入课”,该门课的教授更倾向于将它称为“心灵互助会”,鼓励大家提出对博士阶段学习生活方面的疑惑,商讨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3
美国课堂的“去西方化”
近年来,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教授们将批判的声浪对准了本国的历史文化。上学期的几门课布置的阅读材料,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到“去西方化”。
由于传播学研究起源于美国的社会背景,研究者将研究美国与欧洲社会而推导出的理论,应用于全球非西方社会,难免得出具有偏见与误导性的研究结论。因此,从事国际传播研究的学者,呼吁在传播学研究中推进“去西方化”,鼓励非西方的学者基于自身的社会文化土壤,贡献传播学理论、方法与案例,也鼓励西方的研究学界、课堂教案、学术刊物更多纳入非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
乔治州立大学学生上课课堂
作为进步主义重镇的美国大学,自然将“去西方化”与对美国历史文化的批判反思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瓦解以白人男性与父系社会为主导的权力结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必修课的“传播教育学”,重点谈到了“批判性教育”。
“批判性教育”与“批判性种族理论”同样源自“批判性理论”。“批判性种族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后。由于《民权法案》被侵蚀,学校重新实施变相的种族隔离。“批判性种族理论”致力于改变不公的种族结构、推动实现种族平等。如果“批判性种族理论”将目标仅限于“种族”,那么“批判性教育”致力于变革的范围则更加广泛。
它鼓励教师们培养学生对现行不公的社会权力结构进行批判,反思批判的内容包括欧洲白人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殖民历史、黑奴贩卖与奴隶制、种族隔离与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对美国社会平等的侵蚀。
当然,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允许各种意见与声音存在,大学教育提倡的自我批判反思倒也不让我感到意外。在“传播学教育”最后一堂课里,教授让我们都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我而言,“批判性教育”简直就是宝藏,这是我在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更让我感到离奇荒诞的是,在我的硕士阶段,国内的教授们讲授着西方的传播学理论并引以为傲;但在美国大学的博士阶段,教授们却谈论的是“去西方化”与批判美国社会现状,让我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但后来一想,怀疑权威、批判权威从来就是美国社会的传统。这本身就是社会纠错机制的一部分。没有怀疑与批判,哪来的纠偏纠错呢?
作者 | 陈科宇
编辑 | 何任远
值班编辑 | 汤兴
美编 | Rina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戳这里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