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国军工,为什么要靠出口赚外快生存_风闻
特种侦察连-退役士兵-2022-01-13 11:39
NO.1578 - 八十年代的军工
作者:斌哥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也拥有仅次于美国的强大军工体系。但是中国军工在从小到大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曲折反复。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兵工厂一度到了必须靠出口才能维持生存的艰难地步。那么当时我国的军工产业出现了什么问题,后来如何发展壮大的?
军工产业庞大,80年代时严重落后
▼
1949年后为了完成国家统一和抵抗外来侵略,我国长期将军工产业和重工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从苏联引进的156项目,绝大多数都和军工产业和重工业相关。在50年代中国终于有了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战机,第一辆国产坦克,第一艘国产战舰。1960年初中国国防工业已拥有大中型企业100多个,独立的科研设计机构20多个,共有职工70多万人。
进入60年代,中国军工产业发展就遇到了巨大的瓶颈。50年代快速发展的军工产业,本质上是从苏联复制过来的;短短几年内消化吸收都困难,自己的研发能力就更是处在起步阶段。随着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在仿制图16轰炸机和米格21战斗机项目之后,就完全需要中国军工自主发展了。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1956年后我国上马了“两弹一星”项目,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更是加大了投入。虽然核弹、洲际导弹和战略核潜艇都是国之重器,按照现在的观点来说,是属于效费比最高的武器的项目。但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所消耗的巨量资源,也严重影响了其它常规武器项目的更新换代。
从1964年开始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战争 ,党中央决定把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的重工业项目向内陆搬迁;于是有了著名的大三线、小三线建设。客观地说通过三线建设,中国的工业布局变得更加均衡,也促进了西部和内陆地区军工产业发展。
但是三线建设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这导致了到70年代末,中国军工产业整体还停留在50年代从苏联引进时的水平;让解放军再大量购买过时装备,军方和中央已经难以接受。
三线建设
引进技术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改变整体落后
▼
1979年随着中美正式建交,我国有了近10年可以同西方国家进行军工合作的机会。现在有人认为如果在那时中国有足够外汇可以借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我国军工产业迅速更新升级。
残酷的事实是,当时西方国家出于对抗苏联的目的拉拢中国,但骨子里对中国还是防范很严的。我国可以从美国,欧洲购买一些零散的技术和产品。比如英国的斯贝发动机,法国的海豚直升机。但是想成套的引进相关技术,即使我国出得起钱西方国家也不会答应。
海豚直升机
当时我国同西方的军事交流,更大的意义是引进吸收了当时西方的先进军工思想。比如在飞豹战斗轰炸机的设计过程中,第一次使用了美国军标。但想靠从西方引进技术,来彻底改造我国军工产业是不可能的。
八十年代大裁军,军工产业自谋生路
▼
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我国维持着一支空前庞大但装备明显落后的军队。要想短时间内既实现军队的整体现代化,同时使军工产业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当时中国经济能力是完全做不到的。
而从西方引进的少数科技,对我国军力的提升非常有限。比如我国通过引进西方技术生产了80式等二代坦克,但只是比之前的国产坦克性能好一点。和当时列强已经大量装备的三代坦克相比,仍然存在根本性的差距。如果在80年代就生产几千辆80系列二代坦克,那么到了新世纪初仍然需要生产同样数量的三代坦克进行替换,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80式坦克
空军和海军,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时,军费大量削减,我国军队实在是没法消化这些兵工厂搞出来的“新型装备”。
也有人会说新产品虽然和西方国家相比不够先进,但总比解放军装备的一些老掉牙武器要好得多。但我国当年之所以敢暂缓军工发展,是基于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样一个判断。
举个反例,在二战后苏联担心会同美国爆发新的战争,所以紧急生产列装二战之前就已经完成设计的SKS半自动步枪,结果几年之后就全部被AK47所取代。而在80年代中国并没有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所以没必要急着把落后装备换成落后装备。
1979年时中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为5.43%,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高达17.37%。邓小平从1980年开始就强调军队规模过于庞大,军费开支过大,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在1985年提出了“军队要忍耐”的口号,在进行大规模裁军的同时削减军费。
整个80年代中国空军总计下马原定项目31项,中国海军总计下马原定项目11项,第二炮兵部队下马原定项目更是多达45项。军工产业的订单锐减,众多军工厂为了生存,有的改行生产雪糕、洗衣机;有一些则去拓展海外市场。
核工厂被迫产雪糕
国际局势动荡,为我国出口提供市场
▼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军费缩减,的确给中国军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好在当时世界上局势,出现了对我国军工产业有利的变化。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后,原有用武器“输出革命”思路被抛弃,我国开始了公开的武器出口。
整个80年代我国从西方引进的一些技术,也起到了对已经落后的出口装备进行小规模改进升级的作用;比如出口巴基斯坦的歼七战斗机,就使用了从意大利等国购买的电子技术。
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我国军工产业抓住时机,迅速向两国出口廉价装备。
出口伊拉克的69-Ⅱ坦克
比如六九式坦克解放军一共装备了200辆,改进的七九式坦克也装备了不到500辆。但是向伊拉克出口的69-Ⅱ型坦克就达到了2860辆,坦克抢修车也有286辆。同时中国生产的56式冲锋枪、40火箭筒、63式火箭炮等适合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大规模交战的装备也被大量出口。
**据估算两伊战争中我国出口武器赚取了50亿美元,养活了许多濒临破产的工厂。**同时利用两伊战争沙特感到自身安全受威胁的时机,出口东风3导弹赚取了35亿美元。
出口沙特的东风3导弹
但80年代的军工产业短暂的辉煌,也暴露了我国军事工业的真实水平。那个时代我国的军工产业能够拿出的产品,和美苏相比差距过于明显。如果没有两伊战争这样的大规模、低水平战争,我国的武器实际上是卖不动的。
在1988年之后我国的武器出口额腰斩,这虽然有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苏联解体后苏制武器大量倾销的冲击;但根本原因是我国在80年代出口的武器装备品质低下,在用户中的口碑并不好。再加上性价比优势不明显,在90年代丢失出口市场其实也是正常的。
军工涅槃重生
▼
上世纪80年代的军队要忍耐,一直到了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才有所改变。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中央果断恢复军工领域的投入,我国军工产业开始有了大发展。
**1991年苏联解体,使得我国在30多年后终于又有机会大量引进成熟且先进的武器。**而且跟80年代从西方购买的零散技术不同,我国是可以成套购买先进装备。结合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西方式军工生产管理体系,从而使我国的军工产业有了根本性的提高。一些俄罗斯到现在都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我国在90年代末就已经得到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