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东干人现状和与我国的关系_风闻
吴金光-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2022-01-13 09:17
今天,在中亚地区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民族——他们自称“回回”或“中原人”,居住在“陕西村”、“甘肃村”,称官府为“衙门”,将路费叫“盘缠”……他们是中亚的东干族,是19世纪下半叶我国西北地区回民反清起义失败后,分三批被迫迁移到中亚的回族后裔。十月革命后,1924年前苏联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划界时,将他们定为“东干族”。据统计,居住在中亚的东干人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人数超过13万。这些东干人大部分聚集在楚河流域。其中,哈萨克斯坦的营盘和新渠是较大的“陕西村”,而吉尔吉斯斯坦的梢葫芦和米粮番则是较大的“甘肃村”。顾名思义,“陕西村”居民的语言以陕西方言为主,而“甘肃村”居民的语言则以甘肃方言为基础。
虽然生活在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多民族共处且通行俄语的环境中,但是东干人迄今仍保持了100多年前的陕西话和甘肃话、我国西北地区流传的民间文学、艺术以及传统习俗。他们的语言构成以西北方言为主体,又吸收了不少俄语及突厥语词汇。东干语中的有些词汇保留了100多年前的中国西北旧话,如称官府为“衙门”,将路费叫“盘缠”,把飞机叫“风船”,印刷叫“拓”,出版叫“出世”,只有“学堂”而没有“学校”……
由于汉字的失传,东干学者创制了拼音文字。1928年创制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1932年又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1954年至今改制并使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东干人用这种文字保存了大量的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资料。
2011年9月份,我们访问了哈萨克斯坦的"陕西村"和吉尔吉斯坦的"甘肃村"。我们从哈国阿拉木图出发,乘车约3个多小时后,到了楚河边上的"陕西村",当地人还称其为"老营盘"。村里的男女老少听说"老家"来人了都纷纷跑出来迎接我们。哈国东干人协会主席胡安塞和村领导陪同我们参观村博物馆、医院和学校,观看了村艺术团的节目演出。我们和他们的语言交流基本上不是问题,当然,在正式场合介绍情况,他们还是说俄语,他们在家里讲东干语,在外面讲俄语。
东干人即135年前自我陕甘宁一带迁居中亚的回民,后成为对现居中亚回民的统称。经过沙俄、苏联和中亚国家独立三个时期的发展,东干人从最初的5000人发展到目前约13万人(其中哈萨克斯坦近6万人,吉尔吉斯6万余人,乌兹别克斯坦近8000人,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亦有零星居住)。目前,东干族已被中亚各国和俄罗斯承认为少数民族之一。东干人以农业种植为主,兼做小生意,生活水平不高,鲜有军政高层。东干人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并以次为荣。为使所操的陕西方言能够继承发展,他们创造性地利用俄文字母进行拼写,从而改变了东干文化口口相传的原始模式。多年来,东干人中涌现出一批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积极推动东干文化的传承,发行东干语报刊、杂志,使用东干语进行广播,编纂东干语教材。目前,东干人主要聚居区的中小学均开设东干语课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里不断扩大,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东干人对我国作为其“历史祖国”的认同感重新恢复,对我国向往不断增强,希冀搭乘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到援助,以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在当地的社会地位。
中亚地区是我国西北屏障,与我国边境总长近3400公里。自1992年我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务实合作成果丰硕,尤其在能源、安全、交通等领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同中亚国家关系也事关新疆长治久安和维护我国战略机遇期大局。积极有效地开展对中亚地区东干人的工作,有利于我充分利用这一积极因素,进一步带动我国同中亚地区人文交流和互动,增信释疑,进而促进双方关系健康发展。
2012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回良玉同志访问了吉尔吉斯斯坦,期间专门前往东干人聚居的米粮番村进行看望,并代表中国政府向当地学校提供了援助,在整个中亚地区东干人中引起热烈反响。全国人大外委会、外交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商务部、国侨办、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有关部门和地方也积极协调资源,通过增加来华留学生名额、赠送教材和电脑,更新医疗设施、组织文艺团体互访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东干人的扶持力度。东干人团体对上述帮助十分感谢,同时也表达愿意发挥自身作用,为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