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互联网K型复苏(下):泥淖_风闻
财经琦观-2022-01-14 20:28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约玛·奥利拉(诺基亚CEO,于微软收购之际)
世人皆知诺基亚曾被逼上“燃烧的平台”,流下了“时代的眼泪”。
但有所不知的是,甩掉手机业务,重注电信设备市场后,诺基亚依然是当今世上举足轻重的公司。
通过一系列的并购转型,诺基亚迅速成为了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完整网络解决方案的电信设备公司。在行业影响力上也超过了爱立信,成为了仅次于华为的电信设备制造商。
通过这一例子的讲述,我们想表达三个基本前提。
1、企业的命运,与主航道/主营业务的命运,未必绝对同步;
2、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外”,比如强人中兴(微软找到了云计算),或黑天鹅(华为被制裁)等,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
3、大势的走向(生产力优势/国际政治走向/国内社会共识,排名有先后),是不为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但破产之前,企业永远有机会(壮士断腕/积极拥抱新方向)进行自救;
在本系列的最后一章,我们继续阐述“不看衰”、“谨慎看衰”以及“坚定看衰”的三类企业。
这里的“看衰”,更多偏向于对其主业的可持续性、当前业务转型难度、企业目前表现出来的转型意愿、以及第二增长曲线进展情况的综合汇报。
01 不看衰
*网易云音乐、TME(腾讯音乐娱乐)、阅文集团等,除影视、短视频之外的“其他”文娱赛道
同样是文娱赛道,相比于对长视频平台优爱腾的“谨慎看好”,音乐和文学IP赛道,为何低了一档?
1、从市值角度来说,二者天花板相差巨大。
2020年,中国音乐版权市场规模也不过只有280亿,其中60%的营收还是握在那三大唱片公司(环球、索尼、华纳)手中。
总盘子小,震荡波幅就会相对有限。
2、整个文娱赛道,目前都处于大整顿期。但相比于影视行业(清朗运动、饭圈问题),其他文娱赛道的问题相对较小,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低。
因此,下杀力度小,反弹空间同样不大。
坦诚讲,过去一年,“其他”文娱赛道的问题只有一个:腾讯垄断。
相比于影视、短视频行业的乱象,音乐和文学等赛道与其说是需要被整治,倒不如说是需要被“拯救”。
在行业一家独大的情况下,逐步加大商业化吸金“口子”就成了唯一目标:整个行业不是蒸蒸日上,但也不是乱象频出,反而更像是“一潭死水”。
但随着反垄断法的敲打与推进,行业老二逐渐泛起了生机,彼此促进的良性竞争照进预期。
短期来看,行业内没有任何“近忧”(生存问题较少)。
但对未来的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的思考。比如NFT,或Spotify模式(跨过唱片公司),以及与物联网带来的碎片化场景(车载、厨房、电梯、商超等)进行深入合作。
其中,如何进一步保护创作者权益,如何改进乃至颠覆现有的内容发行方式,将是划分企业前途的一道分水岭。
围绕“行业生态”,颠覆者的创业机遇和传统的龙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都将同时显现。
*B 站
B站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
资本市场眼中,B站共有以下四个核心卖点:
垂直领域的风口红利(二次元、游戏发行、垂直电商)、PUGC生态模式(up主)、Z世代红利(新消费品牌口碑宣传重地)以及自制内容(综艺、剧集、游戏等)。
回顾整个互联网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与“垂直”二字相关的企业,最后基本上都沦为了过渡时期的产物(聚美优品、好乐买)。
前期容易起量,后期容易被综合型平台“高频打低频”碾压的特征,也使得这类创业公司明显具备“前易后难”的特性。
圈地自萌即为小而美,或商业化探索失败,坐地等死。
破圈运动即为失去特色,失去老用户,失去初心。
那么总得来说,还是破圈的好。淘宝起家于服装,京东起家于3C,美团起家于团购,把握核心,方得天地宽。
2020年6月,B站将slogan改为了“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开始正式泛化。
但在泛化过程中,如何平衡营收、氛围、用户基本盘,难度极大。
“PUCG”领域来看,目前B站一家独大。
但根据此前我们对“信息差”生意的看法,这一模式中利润大头将由创作者群体拿去。商业探索上限不高,运营成本不低。
但达成一定规模后,对B站来说有极强的商业托底价值。
Z世代红利,这一定是终将逝去的红利。没有哪一代年轻人愿意跟上一代混在一起。
鹿晗都过气了,表妹表示:“我们不可能和90后老女人追同一个偶像”。
对B站而言,Z世代红利的巅峰期已经在20年发生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如何从“年轻人社区”转向“泛年龄群”的转型升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某种意义上,这一跨度升级与从“二次元”向“泛内容”升级有着某种协同性。
都是即决胜负,也定生死的大问题。
自制内容。
这才是B站未来的最大护城河。
从现有成绩来看,B站更懂当下年轻人的口味,且对品质质量有着更高的追求。
相比于优爱腾,B站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先进思路:清楚意识到“破内容”是负资产而不是“不值钱的小微资产”。
就内容储备而言,B站远不及优爱腾,但就质量来说,B站有着更优的把控。
老实说一个人能看多少的电影/综艺/电视剧?
重质不重量的模式下,在B站看内容反而平添了“极低的筛选成本”优势。
*阿 里
长期以来,阿里的核心利润来源即为中小型平台卖家。
当下,反垄断+共同富裕的总基调,核心目标之一便是扶持中小企业,盘活微观经济。
结论:此次变革中,阿里受到的冲击最为直接巨大。
所谓信息差生意,体现在阿里的财报中便是“客户管理服务收入”:也就是淘宝天猫的广告费和佣金。
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前3季度中,阿里的客户管理收入为716.95亿元,同比增长3%。
关于阿里的未来,我们借用几个数字来展开讨论。
36%的总占比,是风险危机。
总占比从去年同期的45%下降到36%,是值得肯定的自救成果。
要知道早在2016年/2017年期间,阿里类似业务,核心商业收入占比一度曾高达87%、88%。
36%之外,另外的64%是我们应该将目光聚焦的希望之地。
27%的“其他”业务,是包括高鑫零售(大润发)、天猫超市在内的直营业务,本质来说依然是渠道生意,相比于直接对中小型卖家的盘剥是有所进步的,其中关于供应链的数字化优化整合是颇具空间的。比这类营收更重要的,是在经营过程中所累积的供应链优化能力。
战场练手意义大于业务本身。
阿里云是完美的第二曲线,但其占比总营收只有9%,我们总不能接受阿里的市值打折到9%吧?
其他内容,无论是大文娱战略,还是跨境商业,菜鸟物流,本地生活等,均是战火弥漫之地,而阿里的战略重点在哪里,目前仍看不清。
12月6日,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布内部信,宣布新整合设立两大板块:中国数字商业、海外数字商业。
外加此前的“生活服务”和“云与科技”,阿里巴巴共形成四大板块,分别由戴珊、蒋凡、俞永福、张建峰各自负责。
其中,每一个板块都既是四战之地,也是希望之所。
反正一直以来,阿里都是在硬仗中成长出来的队伍,虽然过了几年舒服日子髀肉复生,但终究还是要回到马背上。
执行层的硬碰硬面前,我们很难判断其前景。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文娱貌似已经到了非常边缘的地带。
*微 博
当下的文娱整改,作为饭圈文化的策源地,微博是被顶在最前面的。
但自2018年被抖音冲击大跌之后,微博就已经失去了更加宏大的故事叙事,沦为了一家二流公司,交易量和震荡幅度同时收窄。
在当下,谈起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人们常说的是基于推荐算法的信息茧房。
但微博却全然相反。
通过以热搜为抓手,在新闻类公共信息的传播中,微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统一传播”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拿到了“中心化传播渠道”的垄断地位。
茧房时代,共识最贵。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功能属性,政治价值远高于商业价值。
因此,这既是微博的免死牌,也是微博的紧箍咒。
*顺 丰
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解决就业等多方面来看,物流行业功不可没。
但从进入门槛,经营门槛,运营模式来说,物流一直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无论是电商件,还是面向企业的快运,抑或是顺丰在2016年就开始发力的本地生活(同城配送),关键场景和议价权一直都是掌握在平台、企业客户、以及消费场景手中的。
就物流工作人员来说,同质的劳动内容,同一片就业市场,在这一成本源头的钳制下,顺丰很难取得绝对性的优势。
全球化扩张是另一个值得期待的故事。
但全球化扩张对现金流的要求非常巨大,核心场景的缺失,又将持续压低顺丰的盈利能力。
在我们的叙事体系中,物流一开始就是具有基建属性的命脉行业(邮政国企)。
所谓基础建设,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利润就是全国各行各业的经营成本。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预想顺丰的未来。
以UPS为对比,随着市场地位的稳固,UPS单票收入还在稳中有升。
2021年Q2,美国本土陆运件均价还在不断提价,9.9美元的价格较2019年Q1提高了1.1美元、折合人民币7.2元;美国本土空运(Next Day Air)单票18.5美元,国际件32.6美元。
这样的经营空间,恐怕顺丰没有机会获得。
放眼未来,物流行业的下一个增量一定在“数字化”、“供应链”里。
随着电商平台C2M的演进,随着美的式的柔性生产(T+3)在企业制造端不断普及,越来越多企业都会从以产定销转向以销定产,而越来越多的物流诉求,也都会从计划性转向“预测性”。
顺丰一定会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但由于核心数据无法掌握,顺丰恐怕很难参与主导变革。
所谓的中心大脑,可能是阿里,可能是京东,可能是腾讯,可能是华为,可能是美团,甚至金山云、百度云也有机会在某个环节参与其中,但顺丰的机会很小。
02 谨慎看衰
*网 易
网易的基本盘在于游戏,但网易已经丧失了做出“好玩”游戏的能力。
员工构成上,随着“211”浓度越来越高,面向数据的“逼氪”倾向就越来越重。
大家都是聪明人,“游戏热爱者”的面具下都是一颗颗升职加薪的心。
大风向上,以随着《原神》的强势崛起为标志,整个行业对人性的挖掘进行“逼氪”,流量为王,渠道为王等一系列时代特征开始消退,“口碑”、“品质”、“精品化”、“玩家为本”的逻辑逐渐占据更多的主流。
《哈利波特》的叫座不叫好,恐怕就是这家企业的中途岛了。
此外,在股权结构上,丁磊对网易的绝对掌控(45%上下)使得企业很难爆发出强有力的创业精神。
未来三年,我非常看好游戏行业,但不再看好网易。
*字节跳动
有趣的是,2019年时我还认为字节跳动是宇宙最强,且第二名连其车尾灯都看不见。
改变我这一看法的有两点。
1、第二增长曲线乏力。
为什么2019年时,我会那般推崇字节跳动?
因为它是为数不多的,将AI成功商业化的企业。
它找到了AI在初期适用最佳场景:内容匹配。
为什么有段子称AI是“人工智障”?
因为即便AI的决策正确率在95%,但5%的错误也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5%带来的危害可承受性,就是AI能否商业化的关键因素。
个性化内容推荐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就是因为即便推荐错了,也不会有太差的体验。
基于此方法论,字节跳动以“伞兵”模式大规模进行试错推进,只要匹配上相对靠谱的赛道、宽松的产品氛围、以及基于智能算法衍生出的超强广告变现效率,一个小的商业模式就成型了。
但随着不同行业的深入,比如游戏这种长周期、强内容领域,再比如更需要人性嗅觉的问答社区、社交领域,字节最擅长的那一套其实就不太好用,从悟空问答到飞聊、多闪等产品,基本上都没有太好的结局。
此前,我们认为“教育”风口是最适合字节跳动的第二曲线。
在教育场景中,AI依然有强大的用武之地,比如智能记忆曲线,题库训练,用户能力画像,错题联想推荐决策、智能学习计划等等。
且与内容匹配相同,5%的决策错误(长尾场景),在教育领域中并不会带来太大危害,无外乎多做了一些本不需要做的题目而已。
如今,教育行业发生了什么我们有目共睹,但事实上,就算“双减政策”没有出台,我们也并不看好字节跳动在该领域的发展。
原因就在于接下来这一点。
2、糟糕的To G能力。
从tiktok风波的“张一跪”争议,到52页PPT,试图挟舆论向政府施压“用反垄断锤死腾讯”。
压力中缺乏立场,安全时搞不清自己的定位,对社会整体和行政力量缺乏敬畏之心,眼中只有自己的狭小战场,狂妄中尽显自作聪明。
而“算法没有价值观”的一以贯之,在大获成功之于也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上了盖子。
至于其社会影响:“呵,你当然可以说还会有其他奶头乐”。
回到教育赛道,这一维度的关键场景在于与学校进行深入合作。而此前字节跳动的商业路径,依然是自由市场那一套。
目前来看,字节跳动基于强大的现金流,在游戏(朝夕光年)、企业服务(飞书)、云计算(火山引擎)以及VR领域(Pico)都有着来势汹汹的布局。
但截至目前,它们都仍未在商业上表现出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功案例。
至于其主业航道,随着“创作者扶持”、“社会价值责任凸显”、“企业推广成本管控”等一系列风向倡导(“信息差不再是门好生意”),恐怕增长空间将持续承压。
*滴 滴
“如果滴滴国际化失败了,我们也势必成为一家中国本土的竞争驱动的多元化公司,假设滴滴有那一天,我会认为这是一个战略的失败。”
这句话是滴滴创始人程维自己说的。
什么叫“本土的竞争驱动的多元化公司”?
橙心优选就是。
在最初的构想中,程维曾明确提出过“三步走”战略。
1、国际化,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
2、推动共享汽车服务体系——人们不再拥有汽车,滴滴作为整个城市的汽车运营商。
3、智慧交通,无人驾驶的引领者。
可现实压根不按常理出牌:“逆全球化”闷死了第一步,新能源汽车率先开启了第三步,而第二步则以Robotaxi的面貌,成了Waymo(谷歌)、百度、华为们的未来宏图。
更可怕的是,由于某些原因,滴滴似乎已经失去了关键部门的信任。
原本来说,滴滴基于巨大的场景优势和to C黏性,怎么说也会在未来的出行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单凭这一点,我们最起码也该把它评级到“不看衰”档位。
但眼下,“停止新用户注册”的枷锁多套一天,滴滴的前途就多一份黯淡。
额外说一句,滴滴的成功,很大一方面是源自资本的成功。
滴滴的难题,也只能通过钱来解决。
平心而论,近三年来滴滴在安全维度的探索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企业是好企业,多年来的场景搭建亦不容易,既然数据安全问题不容有失,那么真的要着手抓紧在股权结构上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
*新 氧
“拿前朝的剑,要斩我本朝的官。”
医美赛道尚未真正崛起之际,新氧就基于当时的互联网逻辑,勾勒了未来的平台蓝图。
苦心经营了好多年,好不容易等到医美赛道快要崛起了,互联网逻辑塌了。
眼下,核心价值在于“信息的联通”,或者“匹配两端”的平台型经济,已经走到了时代尽头。
而新氧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新氧信息服务费收入3.7亿元,占比高达85.69%。
更悲惨的是,医美赛道本身,由于其特殊性也在今年迎来了较大整顿。金融贷款,容貌焦虑,非法整形,广告乱象,医疗事故等,均为有关部门重点关注问题。
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亮光便是新氧对上游产业的并购整合。
但这一亮光,又因为政策以及社会整体对医美赛道的谨慎态度,蒙上了一层阴影。
*携程、同程艺龙、途牛等出行平台
疫情的影响遮挡了其本质困境。
由于核心价值在于“信息的联通”,或者“匹配两端”的平台型经济,已经走到了时代尽头(大数据杀熟被点名批评)。
那么,哪怕疫情结束之后,此类平台也不会迎来想象中的反弹。
此外,在发展规律上,该行业也将进一步沿着头部效应进行演变。
随着阿里和美团的强势竞争,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逼仄。
增长方向:
1、内容种草端。不可能出现在单一垂直的平台里,更多会在现有的内容平台进行挖掘。如抖音、快手、小红书乃至微博等。
2、供应链赋能。随着头部云厂商的竞争加剧,酒店、机场、景点也将成为其争夺对象。技术的比拼背后往往是资金的比拼。
而所谓垂类场景的数据优势,核心数据也是掌握在甲方手中的,并不构成真正的行业壁垒。
03 坚定看衰
*知 乎
12月20日,知乎被约谈整改。
我觉得各位真的要注意一下依据的法律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一周之后,知乎再次恢复评论功能。
就我个人观察来看,整改之前,知乎确实存在大面积的导向问题。
整改之后,这一问题也完全没有得到解决。
往小了说,在信息发布审核、公共信息巡查、应急处置等运营能力上,知乎有所欠缺。
往大了说,这家月活过亿的社区平台,自身的立场与思想觉悟需要补课。
抛开这一问题不谈。
商业模式上,知乎押宝在了“富文本种草模式”(商业内容解决方案)。
在这一商业模式下,“种草”的引流总量将直接与知乎的营收挂钩,而用户数量将直接决定引流总量。
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获客,月活/日活的增长,将持续成为知乎的核心目标之一,整个社区也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下沉。
从BBS,到天涯、猫扑,到人人网,百度贴吧,没人能逃出那个命运曲线:
“精英/小众爱好者聚集”→“吸引普通人”→“精英与大众口味斗争妥协,达成社区高光”→“大众赢得胜利,逼走老用户”→“社区开始走向失控,质量下降,运维难度上升,乌烟瘴气”→“众人感到厌倦,散去,寻找下一个聚集地”。
知乎应该感到骄傲,起码它赚到钱了。
*陌 陌(社交赛道)
随着元宇宙,或者不说的这么玄乎,随着互联网生态的持续丰富完善,陌生人社交的场景碎片化也将持续展开。
眼下,人们可以在知乎、豆瓣、抖音、快手、微博等各个场地私信social。
只要心中有马,哪里都是草原。
但更本质的问题在于:流量生意本身的退潮。
基于社交的商业模式,最核心的商业资源就是用户的时间。
随着互联网整体景气度的下降,广告市场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在这一维度,陌陌的对手就是抖音。
同时,商业视角来评判,流量与流量之间也有着不同的价格。
画像更清晰,分类更精确,商业偏好更确定的流量才是好流量,这一点上,社交流量并不占优势。
最新财报显示,营收利润双降,月活环比下降,颓势尽显。
对了,也许有人会说,陌陌可以参照世纪佳缘等婚恋平台,在“三胎政策”如何如何。
关于这一点,可以完全参考上一段中对“招聘”行业的看法。
本质上都是细分领域的中介生意。
*中国平安(陆金所、汽车之家)
陆金所,参照蚂蚁集团。
汽车之家,可部分参照知乎逻辑。更关键的是,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巨变,从营销模式,到经销商定位再到二手车市场,都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总体而言,中国平安及其子公司,都是更加侧重于服务的企业。
说得再直白些,脚在岸上。
在历史时期,这样的专精姿态是必要的。
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保险,金融行业也将迎来剧烈重构。
举个小例子,2020年三季度财报说明会上,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表示:“保险将成为特斯拉的主要产品,保险业务价值将占整车业务价值的30%至40%。”
具体做法就是基于汽车场景的大数据收集,进而推出个性化服务。
最终的结果,驾车习惯糟糕的人保费会非常高,驾车习惯良好的人保费就会非常低。
随着驾车习惯良好的人不断加入特斯拉的保险版图,传统保险企业就会发现自己的事故赔偿率将越来越高,进而不得不提高日常的保费价格。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细分维度。
基于同一原理,我们还可以看到基于生活习惯的寿险,基于工作属性的重疾险,基于出行频次的意外险等等。
在这一未来蓝图下,数据持有方将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要么,第三方保险公司需要支付大量的成本用于购买数据;
要么,数据持有方亲自下场,选择降低甚至赔钱经营其主场景业务,然后在保险业务上赚取利润;
这一趋势,是清晰且不可逆的。
*蘑菇街、唯品会等腰部电商平台
*BOSS直聘、同道猎聘等招聘平台
*国美、永辉超市等线下零售渠道
信息差生意的三种表现形态。
电商平台的困境已经清晰,头部平台尚有余力转型,而蘑菇街一类的腰部平台,无论资金储备还是技术储备,都相对更加窘迫。
因此,行业风向的永久改变对其带来的伤害更加巨大。
招聘行业的本质即为中介生意,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大幅提升了该行业的经营效率。
目前,行业整体的增量空间已经越来越低。
我们注意到,此类企业最近开始宣传“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其作为风口。
但我们认为,招聘行业一不直接培养人才,二不直接创造工作需求。某种意义上,招聘行业的利润就是人才流通的经营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招聘行业来说,“人才强国”战略可能不是红利,反而恰恰是行业的紧箍。
再说一句闲话:疫情冲击下,一种全新的人类组织协同方式正在酝酿(DAO)。
作为公司组织形态的进化版,DAO借助区块链技术将组织管理和运营规则以智能合约进行编码,陌生人彼此在同一个愿景下,在同一套共识中,形成规则明确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建立起没有集中控制或第三方干预的自主运行组织。
这种形式或许还需要很久,但它的出现,对招聘行业无疑是釜底抽薪。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中介生意的“阶段性”。
国美、永辉等线下渠道,本质上就是互联网模式的前身。
二者都是在交易成本上发力的经营模式,而当下的风向在于从“分配、流通”转向“生产”、消费。
举个例子:秦朝统一了六国,现在秦朝被推翻了,并不意味着历史要开回春秋时代。
恰恰相反,随着强汉的建立,分封制将彻底被埋进历史。
随着品牌方和制作方的强势崛起,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小米之家”、“美的直营店”等品牌方自主渠道的建立。
随着供应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心化、数字化、弹性化的流通模式也终将被建立。
线下零售渠道永存,但是否还需要一个专门的品牌,就不一定了。
以上就是本系列的全部内容。
最后,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贯穿始终的底层逻辑。
1. 信息差不再有高额利润。利润要更多地分配给“高端制造”和“品牌打造”两端,这样才能给整个经济体沉淀出更具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2. 互联网企业将走向赛道专精,往纵向深挖发力。这时企业的赛道优势(发展前景),身位优势(行业经验)将持续放大。
3. 社会价值与企业命运高度绑定。发展过程中的原罪问题不解决,达克摩斯之剑随时就有可能坠下;
4.具体判断中,主体企业关于第二增长曲线的确定性,战略目标的聚焦性,以及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分析,所占权重相对较高;
5. 下一个确定性增量来源于高端制造与品牌打造。前者中,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优化,数字化赋能实体企业,是互联网相关的三大确定性方向。
后者方面,品牌打造的前提之一,是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激浊扬清后,文化产业大概率会开始反弹。现在谈新消费,为时尚早。
6. 元宇宙同样是一个巨大增量方向。但潜在的文化冲击,权力重构,利益冲突,使得该方向不确定性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