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裸聊的“小姐姐,竟是抠脚大汉_风闻
非凡油条-非凡油条官方账号-深度解读全球政治财经动向的前因后果2022-01-14 19:52
钱包不可承受之“裸聊”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的确带来了便利。
不过,以往已经被熟知和防范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借机披上了网络新衣,日渐猖獗,让人防不胜防。
“裸聊”类敲诈勒索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
其实,“裸聊敲诈”,并不是一个新鲜词,主要是指借助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从事淫秽色情活动后,对受害人进行威胁和勒索的犯罪活动。
换个说法,也就是网络版“仙人跳”。
网上关于裸聊陷阱的受害者案例很多,多看几个,就能轻松发现,“裸聊敲诈”大都有着相似的套路。
首先,骗子会假扮一个虚拟身份,漂亮小姐姐的头像和昵称是标配,再运用熟练的套话技巧,营造出一个知心美女的假象。
必要的时候,也会使用一些有刻板印象的角色。比如,“负责裸聊的女子,通常将自己塑造成丈夫常年在外、独自带孩子生活的家庭女性,在慢慢获取被害人信任后,就向对方提出通过裸聊的方式发泄情绪。”
为了获得后续勒索敲诈的筹码,骗子通常还会诱导受害人下载指定的APP,而这个APP内含木马程序,除了图片或视频,并无任何实质内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受害者通讯录、短信和位置等基本信息。
一旦下载安装此类APP,受害者的手机设备名称、手机号、登录时间、登录IP等均可在骗子的后台一览无遗。而且,骗子还可以对受害者手机进行定位、查看通讯录/相册/短信、下载联系人信息等操作。
紧接着,受害人接通了聊天视频后,在“美女”的一步步诱导下,开始与“美女”互动、宽衣解带,并露出关键部位……
大部分受害人都以为这只是一场“网络艳遇”,未成想,视频裸聊的过程将被全程录像,而且骗子一定会清楚录到受害人的脸和关键部位后才肯罢休,这是后续敲诈的必要筹码。
当骗子“集齐”受害者的不雅视频和通讯录,对面的“美女”就会立刻露出真面目。骗子会告诉受害人,已获得受害人的手机通讯录和羞羞视频,并威胁受害人,如果不处理,就一键转发给手机通讯录里的所有人。
而裸聊敲诈要的钱财数目,往往不是很大,但这也是它的无底线之处——因为数额不大,受害人咬咬牙也能支付得起,被逼无奈就选择了花钱消灾,以为对方会守信用,给了钱就会将视频删除,殊不知这是个无底洞。
只要骗子得手一次,他们就会变着法的继续敲诈,比如删除通讯录又要多少钱、交保证金等等,各种理由都能用上。
因为,骗子抓住了人的弱点,受害人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避免自己的不雅视频被“爆”通讯录,往往会“心甘情愿”地任由骗子宰割,被骗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敲诈勒索。
在所有裸聊敲诈案件的受害者里面,少的可能被敲诈2000块,多的也能达到几十万。相比以往多见的跨国电信诈骗类犯罪,裸聊敲诈的犯罪手段也更卑劣、简单、粗暴和无底线。
其实,裸聊诈骗手法在近几年间早已被各大媒体披露过,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盗取通讯录,二是录制不雅视频,三是运用话术敲诈。
虽然手法简单明了,但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屡屡中招……只能说,色字头上一把刀,刀刀割人的钱包。
网络裸聊“流变史”
实际上,网络裸聊对监管部门来说也一直是个顽疾,难以根除。网络裸聊从出现至今,每次“创新”大都走在网监部门前面,尤其是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后,这个市场也发生着新的变化。
较早出现在公众视野的裸聊案件是2005 年的“E话通”。
彼时,“E话通”是国内较为流行的一种即时通讯工具,网民安装客户端软件和摄像头后,就可以进行实时在线的影像和文字交流。
2005年9月底,福建省三明市公安机关网安部门经缜密侦查,发现有人利用“E话通”视频聊天工具从事裸聊活动,遂展开专案侦查。
同年10月11日,专案组在大田县抓获犯罪嫌疑人郭某海。郭系大田县环保局监测站副站长,2005 年5 月,他上网申请了用户名为“一起飞”的“E话通”账号,在聊天室与网友进行视频聊天。
后来,他先后加入了“少妇聊天室”“夫妻”等聊天室,与其他用户相互进行淫秽表演,其中多次作为“夫妻”聊天室的主持人、管理员组织淫秽色情表演活动。
当年,像郭某海此类人的聊天室淫秽活动,在“E话通”上十分猖獗。而在“E话通”案件发生后不久,也很快就有人步其后尘。
2006年,30岁出头的浙江衢州人方某,偶然看到网络上真人演绎的激情视频,觉得这是一个来钱途径,于是买来摄像头,自己上阵,开始了裸聊生意,并订立了一套收费标准,按照不同级别,收取不同价码。
此后,她的“生意”迅速在全国铺开。
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5月案发,方某的裸聊生意遍及22 个省市,银行汇款记录达千余次,计2.4万元,而且有的还是在其丈夫陪同下完成的。
不过,方某最后是栽在了一名观众手里——那名观众看了之后觉得服务不到位,就举报了方某。
而方某裸聊案,也成为了我国首例因裸聊判刑的案件。
尽管有了首个裸聊判刑案例,但实际上,我国刑法对网络裸聊行为并没有具体规定,司法过程中对于网络裸聊的处理方式也各有差异,网络一对一裸聊如何治罪,仍然是个难题。
此后,网络裸聊市场继续开始野蛮生长,操作模式也几乎没有改变,都是利用电脑为平台,进行一对一或者群体裸聊,有的组织者所得利润增长甚至可以达到千万元。
到现在,随着直播产业的飞速发展,裸聊现象也延伸到了网络直播形式下的一对多的方式,一些裸聊平台通过伪装成直播APP,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房间号里,实施裸聊直播。
不过,这种真正的“裸聊模式”,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和精力的。不仅要考虑裸聊平台的引流,还需要“苦练内功”,通过员工的“卖力表演”才能获得打赏奖励。
于是,更简单粗暴的牟利方式——裸聊诈骗和敲诈随之兴起。
道与魔的博弈
裸聊诈骗主要是在裸聊网站的充值环节打主意。每一个点击裸聊的人,都被要求充值,充完值还要缴纳会员费,缴纳完会员费还要缴纳保证金、VIP观赏费、选美费等各种费用。
然而,即使真的有人一路缴费到了最后,也不能获得裸聊服务。因为,这类裸聊诈骗公司,根本没有招聘提供裸聊服务的员工,他们的生存之道就是“白拿”。
而裸聊敲诈,就是前文提到的套路。互联网时代下,裸聊敲诈也更加“灵活”,骗子可以任意伪装身份甚至性别,通过获取受害人的裸聊视频和通讯录,实施敲诈。
大部分受害者根本想不到,和自己视频裸聊的美女,只是骗子团伙事先就准备好的一个可以循环使用的淫秽视频,目的只是为了引诱自己拍下不雅视频。
又或者,和自己视频聊天的美女,竟然比自己还“爷们儿”——在警方破获的多个裸聊案件中,参与视频裸聊的人员,都是戴了假胸的女装大佬。
而裸聊敲诈发展到现在,基本都是团伙作案,已经产业化、集团化,乃至出现了跨国集团化。
实施裸聊敲诈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人专门负责陪聊敲诈、应急支招、盗通讯录、短信群发、提供收款码并洗钱。不少裸聊团队为了躲避国内监管,都选择在越南、缅甸等国境外活动,让监管进一步陷入困难。
其实,网络裸聊从兴起之初发展到现在,监管的打击力度可以说是更大也更精准了,然而,不论形式如何变化,总是不断有人不断落入“香艳陷阱”。
这说明,要避免遭遇裸聊诈骗和勒索,受害者自身也要保持清醒、学会自律。毕竟,法律和监管再有威力、打击再有效果,也只是事后行为,受害者中招后,即便讨回了公道,也还是付出了精力和声誉的代价,仍是追悔莫及的。
互联网时代下,借助电话和网络实施的新型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而“裸聊”类敲诈勒索罪仅仅是其中的一种。
随着人们防范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前中大奖、交税款的套路逐渐失效,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不断进化。
最近常见的一个反诈宣传口号——“男孩子不要裸聊,女孩子不要刷单,没钱的不要网贷,有钱的不要网络投资”,就侧面反映出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对象精准化。
现在花样百出的诈骗套路,会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特点,精心营造话术和骗局,实施精准的打击。
针对单身人群,有骗财骗情的杀猪盘:本以为给网络恋人的转账、借款和投资理财,能维系一份真挚的感情,却只是沦为了对方的盘中猪。
针对网购人群,有冒充商家的退款陷阱:本以为是网购商家的良心补偿,其实是骗子的另有所图。
针对打工人,有冒充领导的诈骗局:领导主动加微信,还有急事请帮忙,本以为这是和“领导”拉近距离的好机会,其实这位“领导”只想把你当提款机。
针对遵纪守法好公民,也有冒充官方的诈骗方法:公检法部门打电话,要求提供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本以为自己是配合检查,实际上是一步步走入了诈骗圈套。
此外,不同的地区也形成了当地具有特色的犯罪手法,比如广西宾阳QQ诈骗,广东电白猜猜我是谁诈骗,江西余干重金求子诈骗……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即使已经克服了“天下不会掉馅饼”的心理,仍然稍有不慎就会中招。
源头在哪里?
不过,无论套路怎么变化,诈骗始终是一种需要互动的犯罪,受害者的配合参与是犯罪完成的重要条件,而且电诈案件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电话或网络通讯,二是资金流通。
因此,从诈骗的互动方法来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除了提高警惕,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
每位接到诈骗电话的公民,应该都有一个疑问:骗子是如何获得我的联系方式和身份的?
在“裸聊”类敲诈勒索案件中,犯罪人借助含有木马程序的APP,获取被害人的手机通讯录、短信等个人信息,就是一个必要的犯罪环节。
在其他电信网络诈骗中,骗子实施精准诈骗的重要前提,也是掌握了受害人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20年,25%的网络诈骗都是“精准出手”,即在获取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后,针对性地实施诈骗。
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以牟取经济利益的现象也不断增多,相关灰色产业链已现雏形。
从近年来日渐猖獗的电信网络犯罪案件中,也可以窥见出,目前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是极为严重的,这反映出现在我国银行金融、医疗服务、淘宝电商、快递等行业,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存在着漏洞和隐患。
因此,防范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灰色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就是保护好公民的个人数据和信息。
对此,国家也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去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
现在,各大APP深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掌握了用户信息的海量数据。部分APP在申请系统权限时,未告知申请目的或告知方式不明确,甚至有的APP是不授权就无法正常使用。
对于这类APP,更需要从源头治理,堵住个人数据被非法利用的漏洞,最大程度避免下游衍生个人信息非法倒卖等活动,这也是近日来工信部持续加大对APP侵害用户权益的整治力度的重要原因。
对于用户个人来说,更要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因为,除了身份、职业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外,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如人脸、指纹和DNA等,这些都是唯一且不变的,一旦被不法分子过度采集和滥用,将会产生巨大的隐患。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诈骗犯罪之术古已有之,可以说每个时代都存在这样“道与魔”的抗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抗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到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场博弈,则加入了更多技术性和信息化的元素。而我们公民能做的,就是始终保持警惕之心,在个人信息和权益受到侵犯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和举报、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严皓.裸聊直播APP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实行敲诈勒索的问题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12):156-157.
李佳佳,王明生.“裸聊”类敲诈勒索犯罪的特点、根源及防控——以131例相关刑事案件为样本的分析[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21,29(04):69-76.
李晓磊. 网络裸聊“流变”史:野蛮生长,难以监管[N]. 民主与法制时报,2018-02-11(002).DOI:10.28579/n.cnki.nmzfz.2018.00026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http://m.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727275
央视新闻客户端:《圆通内鬼泄露40万条个人信息,信息泄露频发 究竟有没有办法?》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0/11-18/9341016.shtml
光明网:《工信部通报38款违规APP 涉及超范围索取权限、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https://m.gmw.cn/baijia/2021-11/03/1302663758.html
中国战略新兴网:《大数据时代,如何让个人信息不再“裸奔”?》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SVFIFPM0550HKM7.html
南方周末:《反诈这么火,电诈案件为何还有这么多?》http://www.infzm.com/contents/218787
光明网:《裸聊5分钟被敲诈50万,这些敲诈话术刷爆朋友圈》https://m.gmw.cn/baijia/2021-12/21/1302730262.html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