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交之友好往来记忆(下)_风闻
外交官说事儿-外交官说事儿官方账号-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2022-01-14 19:24
人物简介:司马文森(1916~1968.5.22),福建泉州人。
1931年参加“互济会”,1932年参加共青团,任特支委员会委员,1933年加入共产党,任中共泉州特区委员会委员。
1934年参加“左联”,1937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及《救亡日报》工作。1938年任广东文学会理事。
1939年-44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任中共桂林统战工作组委员,1941年创办《文艺生活》月刊,任中共桂林文化支部书记,1944年任中共桂北工委委员,领导抗日武装。
1946年任文协港粤分会理事,香港文协常务理事,香港达德学院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中共香港工委文委委员。
1949年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成立大会,为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出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开国大典。
解放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中共港澳工委委员,第一届广东省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香港《文汇报》总主笔兼社长,中共华南分局文委委员,华南文联常委,中央电影局香港委员,华南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理事,中南文联常务理事,中南作协常委,中国新闻社理事,“三联办事处”主任。
1955年后,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司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1968年5月22日,司马文森因抗战时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被肇事者摧残至吐血、心肌断裂亡于国务院部委办公室,终年52岁。(1980.12.08,证人左洪涛出席中国大庭审的证词)1970年6月国务院指示下达外交部:为司马文森同志举办追悼会, 8月14日安葬八宝山革命公墓。
传颂万隆会议精神的友谊之歌
马可和司马文森在排练现场
纪念中国和印尼两国友好条约和文化合作协议签定两周年(1961年4月1日签定)的前夕,司马文森作词、马可作曲创作了《中国印度尼西亚友谊之歌》(简称《友谊之歌》),分别发表在1963年4月17日《人民日报》、《歌曲》月刊4月号上,多次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
1963年4月17日刊于《人民日报》
1962年,我的父母亲从驻印尼使馆离任回国。一天,《歌曲》月刊编者来找父亲,提议他写一支表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之间友谊的歌。编者的话重新燃起父亲的创作热情。这时印尼共产党第二总书记约多正在我国访问,闲谈中,父亲把计划告诉他。约多高兴地说:“印度尼西亚人民一定欢迎!”于是父亲开始写作……
音乐出版社《友谊之歌》乐谱
《友谊之歌》印尼文歌谱
《友谊之歌》英语歌词
滑动查看更多
歌曲还没发表,北京东风合唱团已排练演唱开,1月3日中央广播电台《友谊的歌声节目》已播放。
1963年印尼歌唱家在民族宫首演
《中国印尼友谊之歌》
这首《友谊之歌》很快流传到印尼。1963年10月9日,苏纳尔迪为团长的印尼人民文化协会歌舞团访华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大合唱,演唱的第一首歌即是《中国印度尼西亚友谊之歌》,并在苏州、浙江等地巡演。
司马文森在讲解歌词中的典故
马可在讲解歌曲的演唱
《友谊之歌》承载了公元399年晋朝高僧法显、1405年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曾到印尼的友好往来历史;反映震惊世界的红溪河惨案(1740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屠杀了侨居雅加达的两万华人,他们被迫武装起义,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军队作战,得到印尼爱国者的支持);也承载印尼英雄节的由来(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荷联军企图恢复殖民统治,在泗水登陆与已宣告独立的印尼人民激战15天,侨居在东爪哇各地的中国人拿起武器,与印尼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纪念日11月10日被印尼政府追认为英雄节)。
,时长03:09
《中国印尼友谊之歌》视频
2015年印尼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再度唱响
时隔半个多世纪,2015年在印尼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的《苏加诺—周恩来图片展览》开幕式,这首颂扬万隆会议精神的友谊之歌再度唱响,受到热烈欢迎。
到海外访问演出的我国艺术家不仅带去优秀的节目,也带回各国优秀的歌舞。周恩来总理曾强调,要用艺术为纽带,带去中国人民的友谊,也要学习人家的东西,向访问国的艺术家学习,增进交流、传递友谊,成为传统。
陈毅外长1961年3月28日至4月2日访问印尼,4月1日陈毅外长和苏班德里约外长在雅加达印尼外交部签订两国友好条约、文化合作协定、联合公报。
1961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到印尼签订两国友好条约及文化合作协定,由萨空了作为领队的随访的中国艺术团里,有很多我国著名艺术家,阿依吐拉、张均、刘淑芳等。
艺术团团长萨空了、艾地夫人、部分演员和司马文森、雷维音夫妇在使馆合影。
4月1日晚,陈毅外长在印尼总统府的国家宫里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父母出席。宴会后,苏加诺总统和贵宾在陈毅元帅陪同下,观看了中国艺术团演出的中国、印尼等亚非国家的歌舞。
演出结束,陈毅副总理兼外长陪同苏加诺上台致意。
和我们来往时间最长的歌唱家是刘淑芳阿姨(国家一级演员,在国际声乐比赛中两次获奖,中国金唱片奖首届获奖者,获第六届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她随中国艺术团访问印尼时学会的革命歌曲《宝贝》一度风靡全国。
刘淑芳的唱片《宝贝》
她向阿根廷的民间艺人奥·古阿拉尼学习了歌曲《小小礼品》,在艺术殿堂柯龙剧场用西班牙语饱含深情演唱“一个在母亲生日之际,来自远方的儿子带着鲜花、亲吻和他创作的歌向母亲祝福”,旋律优美。
刘淑芳的CD专辑《小小的礼品》
她的歌声深情、委婉动听,引起台下骚动——本国有这样好听的歌,听众从不知道,第一次聆听还是中国歌唱家带给他们的,听众万分感慨,随后掌声像暴风雨般响起;这首歌的演唱也改变了奥·古阿拉尼的命运。
著名歌唱家
刘淑芳
1962年,印尼广播电台台长苏基尔曼到北京签订两国广播电台合作协定。一见到父亲,苏基尔曼就十分高兴地说,上了火车不久,就听到火车上播放印尼歌曲《宝贝》,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乡音、乡情,令他非常兴奋。
周总理接见刘淑芳(左一)的照片
签名为刘淑芳向作者司马小莘赠送照片时亲笔所提
这首歌是刘淑芳向印尼戈敦·多平学习并译配首唱的,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她的歌唱得好,为人很善良。我的父亲在“文革”罹难后,她常来看望母亲,用深情的歌声抚慰母亲和我们。她唱了很多,如《宝贝》《小小礼品》《怀念周总理》《月飞山》《梭罗河》《鸽子》《西波涅》《玛依拉》《红色的戈比叶》等。
我国艺术团出访带回的歌很多收入《外国民歌200首》,有印尼的《星星索》《哎哟妈妈》《椰岛之歌》等;带回的舞蹈《脚铃》一度风靡北京。
上世纪中叶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风暴席卷全球,反帝反殖歌曲像战鼓到处传唱,鼓舞斗志,一度成为北京校园流行歌曲。我们都会唱《万岁,阿尔及利亚!》《七月二十六日之歌》《要古巴,不要美国佬》《东风吹战鼓擂》《啊朋友再见》等。父亲推荐印尼歌曲《解放西伊里安》到我国发表,收入歌曲集《反帝之歌》。
《印度尼西亚歌曲集》
《反帝之歌》
《解放西伊里安》歌谱
《战斗吧,觉醒的非洲!》
滑动查看更多
父亲和马思聪合作的《中国非洲友好歌》发表在1963年《音乐创作》上,1964年出版单行本,收入《战斗吧,觉醒的非洲!》。
《中国非洲友好歌》 司马文森词、马思聪曲
父亲写作亚非人民反帝反殖纪实文学《独立首都日惹》《五祖的故事》《竹枪的传奇》《唯伪善者最凶残》《茱地家出了事》《在日里农园中》《到阿尔及利亚旅途中》《阿尔及尔的故事》《“圣·乔治”的烦恼》《乌呼鲁》《小兵阿里》,为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留下记忆。
中国文化艺术品
在日惹博览会展出
1956年,印尼日惹博览会的中国馆。
在纪念日惹建市200周年举办的博览会,专门建了中国馆。1956年9月7日-10月25日,中国文化艺术品在中国馆展出,虽然我国核准的展览馆规模不大,但是展出的时间较长。
9月12日,司马文森陪同印尼阿里总理
参观日惹中国馆。
父亲司马文森参加日惹博览会开幕式,10日晚在日惹博览会中国馆举行招待会,招待日惹长官和文化艺术界人士及当地华侨代表。应邀出席招待会共约500多人,气氛热烈。父亲在讲话提到:
司马文森讲话载于1956年9月11日印尼《生活报》
在各位的关心和支持下,参加日惹市建埠200周年纪念展览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馆已经正式和各位见面了。这次我们参加展出的主要是中国的美术品和电影。从展出中,日惹的人民将看到中国人民在摆脱殖民主义压迫,争取完全独立以后,在发扬民族固有文化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若干成就。这些成就虽然还不算大,但它是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努力而获得的,因此我们珍贵地介绍它。
我们重视参加这次日惹建市200周年纪念。因为日惹不仅是一个文化古城,而且是反殖民主义斗争中一个革命的英雄的城市。你们的人民有高度的文化教养,也有高度的革命精神。你们不但保存了伟大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历史古迹,而且正在发扬这些可贵的艺术遗产……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友好关系。这几年来,两国间所举行的各种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动,使我们感到无比的兴奋。我希望通过这次文化艺术品的展览,将使两国今后出现更令人兴奋的文化交流热潮,更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新的合作。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也举办印度尼西亚艺术展览会和电影展览周,以和广泛的中国人民接触!
最后,我祝贺日惹——这个文化和英雄城市,以及它勤劳勇敢的人民繁荣幸福!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友好万岁!
父亲对祖国的深情、实事求是的介绍、对两国友谊的祝愿,深深感染了在场嘉宾,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10月25日,日惹博览会闭幕,中国馆移交当地印中友协,举行了交接仪式。
司马文森将印尼优秀的文艺作品
介绍给中国人民
赠友善的司马文森兄——普·阿·杜尔(印尼)
国家图书馆藏的印尼作家的作品,大部分还是半个世纪前父亲联系出版的。他联系、推荐在中国出版印尼优秀文学作品有小说《错误的教育》(1959年出版,1984年再版)《苏巴拉蒂》(阿布杜尔·慕依斯著),《游击队之家》(普·阿·杜尔著),《丹贝拉》(宋塔尼著),剧作《天上有星星》《饭店之花》(乌·达·孙达尼著)《诗集》(哈拉哈普·班达哈罗著)《诗集》(西托尔·西杜莫朗著);《苏加诺总统藏画集》(1至4集)、《印度尼西亚民间木雕》画集等,印尼共产党总书记《艾地选集》,印尼共《人民日报》创刊12周年文集等。
《苏加诺总统藏画集》
《印尼民间木雕》
《艾地选集》(上、下)
印尼共七大文件及艾地讲话
在印尼发行的有《人民中国》《中国画报》《毛泽东选集》《跟随毛主席长征》等印尼文书刊。
司马文森的《寄自远方的书柬》系列:
《春光》《祝愿》《八亿人的伟大团结》《一支歌的诞生》《访非寄语》等。
《人民中国》内容包罗万象,时事新闻、历史故事,文艺、体育、社团友好往来等。父亲自1963年在国内工作一年半期间,有3次到海外出差,应《人民中国》月刊编辑之约,每月都有文章被译成印尼文发表:《寄自远方的书柬》《八亿人的伟大团结——为中、印尼友好合作条约签订两周年作》《新居》《重访雅加达》《寄峇厘》《真正的朋友、同志和兄弟》《加里乌冷的晨昏》等。他的文章也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发表。
为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司马文森向中国读者介绍印尼、北非的文艺《接受时代的挑战——印度尼西亚街头的新气象》《印度尼西亚的民间戏剧》《印度尼西亚进步艺术的新成就》《欢乐的歌声——印尼人民音乐的成长发展》《天堂鸟之歌》《读慕依斯的<错误的教育>和<苏拉巴蒂>》《从庙堂走向街头》等。
司马文森的《红豆记》
载1964年《中国文学》英文版
为增进与印尼人民的友谊,父亲创作了《班芝兰》《海外游侠传》《伊碧兄弟》《红豆记》《彩蝶》《芝利翁》《在查宛夫人家》《我们的新朋友》《里娜》《多峇湖夜话》《和阿布都尔·慕依斯的见面》《马鲁古姑娘》等,刊登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作品》。他的文章《<苏加诺总统藏画集>在印度尼西亚》为文化交流典范留下记忆。
亚非作家执行委员会常设局会议
及执行委员会会议
父亲参加的最大规模的文学界交流是第二届亚非作家执行委员会常设局会议及亚非作家执行委员会会议。
中国作家代表团参加亚非作家会议归来,到达上海虹口机场,摄于 63 年 7 月 22 日。左起杜宣(3)、杨朔(5)、司马文森(8)
1963年7月12日-21日司马文森与杨朔(团长)、杜宣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亚非作家反帝反殖的盛大聚会,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二届亚非作家常设局会议(印尼、中国、加纳、日本、喀麦隆、锡兰等1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以及在峇厘举行的亚非作家执行委员会议(来自朝鲜、日本、中国、越南、蒙古、苏联、加纳、锡兰、苏丹、南罗德西亚、南非、喀麦隆、莫三鼻给和印尼等17个国家的作家代表团参加)。
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主席之一、印尼共约多在欢迎会上讲话:
今天帝国主义的最危险的形式是新殖民主义,它有时采取残酷的行动,有时又采取苏加诺总统称之为“和平渗入”的行动。要击败文化上的旧有势力,要在文化和文学领域进行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斗争,要使文艺为人民的革命斗争服务,作家面前显然还有许多非常艰巨的任务。
大会通过了呼吁书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以及支持民族独立运动的23项决议:呼吁废除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军事条约,把美国“和平队”赶出亚非地区,反对种族主义,支持古巴人民反对美帝侵略战争,支持“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及非洲各国人民争取完全独立的斗争等。
1964年春,父亲陪同印尼著名汉学家曾祖森拜访郭沫若先生, 恰逢曾祖森60寿辰,郭老即兴写祝辞。站立前排者左起:曾祖森、司马文森、张友渔、周培源、侯外庐、胡愈之。
父亲司马文森作为新中国文化外交工作的开拓者,参与联系、签订首个中国与印尼、中国与阿尔及利亚文化合作协定,参与制定并实施根据文化合作协定而制定的首个中国与印尼、首个中国与阿尔及利亚年度计划,对中国与印尼文化交流最活跃时期作出贡献。他还参与开拓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的文化外交,开拓中国与法国文化外交,联系、签订中国与法国首个文化交流计划并实施。
父亲司马文森于半个世纪前中法建交后曾指出,对外开放的同时要警惕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重点是我国的青年和知识分子,西方有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庞大文化队伍,宣传西方的“自由化”等价值观,目的是和我们争夺下一代,和平演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至今仍有社会现实意义。(外交部开放档案110-01746-01)
- 未完待续 -
文字 图片 | 司马小莘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