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疫苗效果不佳,省下疫苗接种资金开发新的应对措施是个好办法吗?_风闻
波波Chris-假话不说,真话不全说2022-01-14 18:05
近期世卫组织官网发布了一则“世卫组织疫苗组成技术咨询小组在Omicron SARS-CoV-2变体流行背景下的临时声明”(下称世卫声明),里面提到了一些观点:
“鉴于现有疫苗的近期和中期供应、各国公平获得疫苗以实现全球公共卫生目标的必要性、包括疫苗需求在内的方案考虑以及病毒的演变,基于原始疫苗组成的重复强化注射的疫苗接种战略不太可能是适当或可持续的。”
“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苗需要:**建立在基因和抗原上接近(流行的)SARS-CoV-2变异株的基础上;**除了预防严重疾病和死亡外,还应更有效地预防感染,从而降低社区传播,并减少对严格和广泛的公共卫生和社会措施的需要;激发广泛、强烈和持久的免疫反应,以减少连续增加剂量的需要。”
风闻也有一位观友“zmzzmm”提出“如果疫苗不防感染,只是防重症的话,是否有必要每年花上千亿给全国人打疫苗?”
这些观点值得思考,也引起了许多的讨论(以及对“反疫苗”的讨伐)。现有疫苗效果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保护力不佳是事实,世卫声明对于疫苗也提出了要求,但省下疫苗接种资金开发新的应对措施是个好办法吗?
人类目前有什么应对新冠大流行的手段呢?疫苗,物理防控/隔离,特效药,没了。物理隔离中国做得很好了,再提高的空间有限,但不是我们一家做好就足够了,国外把中国抗疫措施失效说成世界性风险,这种风险中国的决策层不可能意识不到。特效药呢?目前太贵,且短期内不可能降低成本(没有降成本的商业逻辑,原因太多了在此不展开),也起不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只能在“爆发”后作为补救。那么看来只剩下疫苗了。
世卫声明中期待中的疫苗,要么(1)必须“追着”最流行的毒株怼,要么(2)是一种具有“广谱”抗性或者有多价抗病毒能力的疫苗。鉴于新冠在两年多时间里产生了5个具有广泛传播能力的变种,平均算4个月就出现一种,以人类目前的技术能力花这么短时间走完从疫苗研发、试验、量产的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以如此高的速度不断地推动全民疫苗接种,在经济上的付出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期待(1)基本上可能只是个“梦想”。
那么期待(2)的可能性如何呢?恐怕也很悲观。最可比的案例当属流感疫苗,研制历史至今接近80年,患者量不可谓不大,研发投入不可谓不多,产品利润也足以维持产业发展,有如此良好的土壤,目前的产品却只能提供60%左右的保护率,也还需要每年针对(世卫推测的)新的流行毒株接种新的疫苗。面对变种速度更快的新冠病毒,期待它的疫苗整体表现好过流感疫苗,目前来看也只能说是“梦想”。
以上还是技术和经济方面,政治方面问题更大,目前各国政府对抗新冠的政治姿态大不相同,民众内部分裂已经大到难以弥合的程度,“人祸”破坏力不亚于“天灾”,这些都会对新疫苗的研发和推广接种起到反作用。
那么问题回到中国的疫苗接种上,为什么就算效果够好,官方还要继续推广?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一就是底线思维,虽然我们“物理上”的防控做得很好,但人力有穷,谁都不敢保证绝不会有“爆发”事件产生。另外,我们的国门不可能永远不开放,谁都不敢保证世界形势会允许我们做好万全准备才开放。疫苗的保护率再低,只要收益显著高于副作用率,且没有更好的替代品,从技术角度看就有推广的必要,疫苗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了,能保一人是一人。
第二,从经济上看,继续推广很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如果干脆把后续采购老疫苗的钱全都用于开发新疫苗,等它成熟了再重新推广,那么目前海量生产疫苗的产线就要停止,生产人员就要解散分流,原有的全民接种体系就会暂停服务。如果新疫苗的研发周期稍微长一些,等它成熟后再次重启这么巨大的链条需要花多少钱多少力?不必猜,绝对又是天文数字。这就如同很多工厂顶着亏损也要继续开工的原因,不停工,至少架子还在;一但停工,说不定就永远垮了。况且,新疫苗的研发已经在路上,老疫苗随着接种率增加产销量也会逐步减少,如果不外贸,就会自然过渡到新疫苗的生产上,完全没必要中断。
世卫声明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单纯技术角度上的很好并不代表最终能够实现。现有针对老毒株开发的主流疫苗,很可能是除了物理防控之外最简单且经济上可接受的(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也是唯一的)抗疫方法。
世卫声明原文链接:
https://www.who.int/news/item/11-01-2022-interim-statement-on-covid-19-vaccines-in-the-context-of-the-circulation-of-the-omicron-sars-cov-2-variant-from-the-who-technical-advisory-group-on-covid-19-vaccine-com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