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医存药”不是什么新鲜事_风闻
幽灵之翼-2022-01-14 16:07
我对一些同志的历史知识储备感到讶异,整理一下相关的史料记录,顺便附上个人分析。
我们今天的舆论,大部分人对于日本的废医存药,是持批评态度。当然咯,毕竟还有些科学教的认为废医存药对中医而言是必经之路。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对“中医”持“废医存药”的态度是日本的发明创造么?
《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九月,“颁上撰《广济方》于天下”
《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正月,“上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首,颁于天下”;
《旧五代史·梁太祖纪》:乾化二年(公元912)五月,诏“凡有疫之处,委长吏检寻医方,于要路晓示”
《旧五代史·陈元传》:家世为医……长兴中,集平生所验方七十五首,并修合药法百件,号曰《要术》,刊石置于太原府衙门之左,以示于众,病者赖焉。
可以看见,在隋唐时期,唐朝统治集团对于推广药方的力度。
当然,有的人可能要抬杠了,这只是推广药方,没有废医啊。那我就得问了,您知道医的繁体字怎么写么?
——毉、醫。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有一句话叫“巫、医不分”,也就是说,在时人眼中,无论是巫师,还是医生,都能治病,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可看出当时的医生往往具备两方面的“技术”,当然这也不新鲜,解放后一些较落后地区也有相关记录,有兴趣的可去自查,笔者不浪费篇幅了。
《唐六典》卷一四《太医署》载:“太医令掌诸医疗之法,丞为之贰。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试登用如国子监之法。”
《千金翼方》:“禁疟病法,连年不瘥,治之即愈。若治之,须在净处平地,以手小指画地作鬼字口中阴道,病患生时年月日姓名,以砖覆之,勿令知之。至三七日不开,永瘥。如三七日内开,其病还复发。若治,必须知发时,逆前预治,勿使患人知之,大良。若丈夫,左手画之;女人,右手画之。阴为之,勿使人知,静作大验。”
上面是关于咒禁师,以及咒禁是什么的记录,咒禁与当时的道教有很大关联。
隋唐相比于两晋时期,进步的地方就在于将“毉”与“醫”分离开来,和上面的历史记录对照,可以发现,官方推广药方(一些地方衙门甚至把药方刻在石碑上置于交通要道),在实质上就是在废“毉”。【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想杠为什么不抓一个“毉”杀一个,这样“废医”不是更彻底,我的回答也很简单,当时的道教在有道医的前提下,跟佛教还是四六开的局面,您这是准备要搞地上佛国么。】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废医存药”有用么?
今天日本的废医存药我就不说了,反正大家都看得见。我再找几条记录给诸位看看:
《新唐书·百官志》:贞观三年(公元629),置医学,有医药博士及学生。开元元年(公元723),改医药博士为医学博士。诸州置助教。写本草、百一集验方藏之,未几,医学博士、学生皆省。僻州少医药者如故。二十七年,复置医学生,四境巡疗。永泰元年,复置医学博士。
《旧五代史·崔棁传》:性至孝。父涿有疾,谓亲友曰:“生死有命,无毉为也。”棁侍之,衣不解带。有宾至,必拜泣,告于门外,请方便劝其进药。涿终莫之从。
《旧五代史·唐末帝纪》:清泰二年(公元935)六月,诏诸州府署置医学博士。
唐朝的公共医疗制度相较于历史上各代,无疑是较为完备的,但是从历史记录来看,多次出现诏书命令设置医学博士,那么之前的医学博士教的人都哪去了。甚至开元元年出现“未几,医学博士、学生皆省。”的情况,之后在开元二十七年,才“复置医学生,四境巡疗”。
与前面刻录药方置于交通要道的记录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事实:
废医存药,是缺少医生的结果,并不是医学发展的前提条件。
不独中医,就是西医,你要是在国外请得起家庭医生,会自己闲着没事看说明书来找药吃?这次疫情,国外兽用伊维菌素为什么这么风靡,诸位是真的一点都没思考过?
那些喊着废医存药来振兴中医药的人,在我看来跟喊着民主自由就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人一样,脑子多少有点病——你说你要是从美国佬或者日本鬼子那拿钱了,我好歹算你有点小聪明,没拿钱的跟着凑什么热闹呢?
本身我国的中医医师数量远远大于日本,在建国初期的多次中西医结合运动中,也产生了大量的中医医师,结果在改开后农村经济濒临崩溃,位于农村的医疗机构逐渐消亡的局面下,还有人又把“废医存药”拿出来说,加剧了中医缺少医师的局面,自己好好想想自己是何居心,最后到底帮了谁的忙。(数据不上了,免得影响阅读节奏,但是欢迎质疑)
日本因为根本就没几个中医医师更枉论中医理论了,他们当然可以喊“废医”,我们今天这个阶段面临的局面和唐朝时期的公共医疗所面临的局面是一致的,一方面缺少医生,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主义所催生出的骗子医生、过度医疗的医生……等等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中医领域和西医领域都有)
所以国家对于医药双方面,都是持谨慎态度,贸然放开医师认证和中药毒理学的限制,可能会催生更多的“假医生”“坏医生”。
但是进而说用西医理论去规范中医,也是个笑话。
从唐朝到宋朝,中医的进步是在理学思想的风潮下,提出了五运六气(但实际上还是源自黄帝内经中的某些篇幅),调和了**“毉”“醫”**的矛盾,与巫师这个团体彻底割裂。这方面唐朝专门设置咒禁师是作出了贡献的。
今天我们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想要把中医中的糟粕摘出去,那么自然也必须以中医理论去管理中医,否则连评判标准都消失了,谈何改进评判标准呢?
这个在祝由、咒禁方面的损失表现的很明显,这两项“迷信”是可以从中提取出很多心理学领域的知识的,现在只有道医保存了一些,如果再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彻底打死,那就真成了我们文化上的损失。
从古至今,“中医”可从来没有否定统计学手段,今天的大数据技术用于中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只不过指导思想,或者说对集合的归类方式,要遵循中医的归类方法。
最后防止某些拿了钱的跑到帖子里讨论“气”的问题,我这里简单解释两句,“学习风气”这个词都应该听说过。
“风”字,引申义多指“不定”,“气”字多用于形容难以摸得着的东西。至于这两个字在中医中对应什么,我只能说你得看具体的医家。之前的文章对“阴、阳”也作过论述:
毕竟你说啥是气不重要,关键是指导思想里有以气作为概念并且作出成绩的人说什么是“气”。
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罡指传承人:集全身之劲炁于商阳穴
防杠ps:
您要是也能拿指头戳方钢来“敲钟”,那您说啥是气,啥就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