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张煜医生改变态度开始支持中医?以循证医学为角度否定中医是正确的吗?_风闻
Zpuzzle-北京师范大学 文艺学博士-2022-01-14 09:34
张煜医生近期转变了之前反对中医的态度,并发出观点称,对中医双标的唯循证医学的医生是抱有错误的观念。在论述中,他用 6 个客观事实举例来解释循证医学。
前言:对中医双标的唯循证医学的医生,你们太盲目自大了,一直持有错的观念而不自知,并且灌输给年轻人错误的理念。我会解释循证医学并用客观事实来揭开你们虚伪的画皮。
我这几天真的有些吃惊,因为有很多敌视和歧视中医的医生和民众(很多是年轻人),口口声声的以科学和循证医学的名义,指责中医药没有高级别证据,没做过双盲试验,因此就是无效和危险的,就应该全盘否定。这些医生真的是无知,既不了解临床医学的复杂性,对循证医学也只知皮毛,就这么武断的乱给中医药泼脏水,孔乙己给你们的勇气?诚然,循证医学是对的,III期双盲试验也是科学的,但同时,滥用循证医学的行为是错误的。
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你们自己不明其意,以自己的狭隘思维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滥用循证医学的概念。在各大媒体,不少医生真的是肆意诋毁中医药,竟然极力要求中医药进行III期双盲试验才能用于临床,这是一个不合理并且极度愚蠢的双标行为,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混淆概念。我最近得知国家甚至在《中医药法》纳入了禁止诋毁污蔑中医药的条文,似乎对这类医生的震慑作用都不大。
我不知道国家为什么不辟谣,任由这种有害的论调胡乱流传,但是我想摆事实讲道理,告诉你们为什么这个要求是愚蠢的。共有以下6点事实。
第一:这些医生故意或无意的隐瞒了一个事实:III期临床试验因为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本来就是用来解决最重要的医学问题,从没有用于解决医学中的小问题和不严重的症状,因为不值得也不需要。这就是医学现实。
请大家理解,这个世界有非常多疾病和非常多的重要程度不等的医学问题。有重要的问题,当然也有不重要的难以开展III期临床试验的医学小问题。这些小问题也可能合并多种症状,没有III期试验结果怎么办?难道不治疗么?很显然,这个时候,使用低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是可行的,无论中医和西医都可以。
第二:这些医生隐瞒了第2个事实:现代医学本身并不要求药物尤其是缓解症状的药物必须具有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才能应用,西药也是如此。
是的,当这些医生动辄要求中医药必须过III期临床否则就判定无效的时候,他们日常用的很多西药,尤其是用于缓解症状的西药,其实没有III期的结果,和中医药处于相同的地位。
打个比方,在最权威的NCCN指南,对于肿瘤患者合并的多种症状的处理,从来都不是要求必须使用哪些药物,因为没有III期临床试验对比孰优孰劣,通常是罗列数种,由临床医生自行选择,比如肿瘤患者出现便秘症状,就罗列了乳果糖、聚乙二醇4000等多种通便药物,哪有III期临床试验来验证何种通便药最好,医生选哪种都可以。
所以大家是不是觉得可笑,这么多用于缓解症状的西药都不需要去做III期试验就可以用于临床,凭什么这些医生就单单要求中医药去做,而且是不停的鼓吹这个理念:中医药没有III期结果就肯定是无效,是欺骗大众。
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威胁?这难道不是这些医生歧视中医和双标么?我写出点事实就被这些医生诋毁不懂循证医学和水平低,真是可笑。我发现这些医生别的本事没有,倒是挺擅长曲解和诋毁别人。
第三:这些医生还隐瞒了第三个事实:中医药其实也有循证医学证据。
这些医生拼命想传递给大众的信息是,中医药是毫无证据的,都是乱用的,导致很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很抵触。
但如果去万方或CNKI搜索,会发现有非常多的文献,阐述各种不同中药包括针灸的功效和副作用,比如纳入数十例患者,用中医药判断疗效。当然,确实没有III期临床研究,相对可靠性不足。但显然,这也属于低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缓解症状的西药也多的是类似情况,谁也别说谁。
那么请问同等情形,为什么这些医生完全否定中医,只提倡西医药物。我想我知道为什么,就是我能感觉到这些医生刻在骨子里的傲慢和崇洋媚外,在他们眼里,中医药的任何证据都不存在,都是错的。没错,他们就是狂妄自大到如此地步。
第四 这些医生因为不懂中医药,没有任何依据就拼命鼓吹中医药存在危险,理由是中药说明书标注不明,
这也是可笑的理念,很多民众搞不清这一点,听了医生这种论调,真认为中医药写的副作用不明就是隐瞒风险。
实际情况是非常多的中医药就是天然动植物提取的混合物,大多数的安全性很好,在几千年的流传和筛选中,毒性大的被淘汰了,近代又检验了一遍目前中药存在的毒副反应,又淘汰了一批,比如龙胆泻肝丸。现存中医的汤药和中成药基本上都是能在自然界找到的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极高的药物。基本上没有非常明确的副作用,或者很少见,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副作用是难喝。
当然,我在临床也见到过看了民间中医用所谓“猛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上也有中药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
天然植物动物的提取物显然比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整体的毒副作用低。目前报道的药物性肝肾损伤也是西药明显的多于中药。
中医本身的问题不是它没有什么有疗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作为一种传承几千年的经验医学,就算是靠不断试错,也能试出很多有用的东西来——而是不同的人对“中医”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区别,以及中医的理论本身就存在着很多问题。
比如,关于某种药物的药性,不同时代的中医典籍中经常会有截然不同的记载。以海参为例,有的中医著作说它是寒性的,有的说它是温性的,有的医生说孕妇不能吃,对胎儿不好,有的这说孕妇可以吃,是大补。而不论持有哪种说法的人,都可以从典籍中找到对应的证据。
那么,海参的药性该如何确定?或者说,中医确定药性的依据是什么?之前某位《百家讲坛》上讲中医的某位中医博士,在其公众号的文章中,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分析,在综合了历代对于海参药性不同的记载,并进行亲身试验后,这位博士得出结论:海参是温性的。
可这位博士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
《本草从新》里面说:“甘咸,温”;而《药性考》里面说:“咸,寒”,您看,截然相反。那么,海参到底是温还是寒呢?我给父母,和我自己服用的体会是:海参的药性是温的。野生海参的力道比较大,所以我母亲总结的,不能吃一根,吃一根容易上火,他们老人吃半根就可以了。**我自己的体会是:服用海参没有“寒”的表现,而是温阳的表现比较明显。我以前是个不喜欢冷的人,在东北沈阳的冬天,我会穿两条羊绒裤,尽量避免在室外活动。今年服用海参以后,开始只穿一条羊绒裤,在前些天比较冷的时候,也是如此。**其实我还没有严格地一天一根地服用,而是服用一个星期,停了一些天,然后又服用了一周,只服用了这些而已。所以,有些中药的药性,我们要像张锡纯那样,自己体会,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来,再和书印证,才能心里更加清晰。
因为吃了海参不觉得冷,少穿了一条羊绒裤,所以这位博士就做出结论:海参性温。
并且,人家还有了自己的感悟:我们要像张锡纯那样,自己体会,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来,再和书印证,才能心里更加清晰。
我就想问一句,要是我吃了海参多穿了一条羊绒裤,是不是就可以说海参性寒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代医学的循证理论本身没有问题,这个医生说的所有的弊端也的确都存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相比于靠这种猜药性的方式来进行诊断的医学体系,相信一个标准相对明确且可以证伪的医学体系,无疑是更明智的。
还是拿海参来说,假如说真的有某位孕妇因为吃了海参而流产,然后这个孕妇起诉了医院。然后司法鉴定机构派出了两位鉴定专家,一位专家通过理化检验得出的结论是“海参中的XX物质对孕妇产生了刺激,引发孕妇流产”,另一位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海参性寒,孕妇不宜多食,该孕妇食用海参较多,所以导致流产”。在法庭上哪个鉴定结论更有说服力?
同样,你要是公务员考试体检,是规定个“收缩压60-90、舒张压90-140”作为标准更合适,还是规定“阳虚阴虚者不宜录用”更合适?至少,按照前者操作,只要机器没问题,放到哪儿都能得出同样的数据,而后者却很有可能十个医生给出四五个不同的诊断结论。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不管中医如何强调自身多么有价值,但只要是涉及到医学相关的鉴定、检验,需要出具明确的数据以及鉴定结论的时候,哪怕是中医院的入职体检,也没见哪个中医院是派几个大夫在那儿给人把脉的。要是有一天,中医院、中医药大学能把员工和学生的体检全都换成纯中医,那也许还更有说服力一点。
即便是个医学知识不足的普通人,也知道在一个成功率50%和成功率80%的治疗方案之间该选哪一个。尽管后者有着20%的失败概率,但只要比前者高,且是当下能选择的最好的治疗方案,那也就够了。死盯着后者20%的失败概率,说后者也有问题,不能否认前者,这就真没多少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