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迷信?_风闻
code2Real-有人就有江湖,有code就有bug2022-01-15 22:27
维特根斯坦说,因果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迷信。
只有当你发现形式逻辑的致命缺陷,并试图解决这种缺陷时,你才会发现辩证法的重要意义。
当我们在形式逻辑下讨论“蛋与鸡”问题时,就暗含了几个限制:
首先鸡就是鸡,鸡不能是蛋;蛋就是蛋,蛋不能是鸡,这叫矛盾律。
其次要么先有鸡,要么先有蛋,不能同时有鸡和有蛋,这叫排中律。
最后鸡永远是那个鸡,蛋永远是那个蛋,他们的指代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变化,这叫同一律。
我们用反证法:
假设先有鸡,那么就要回答鸡是哪里来的?
如果你回答鸡是从蛋孵出来的,那么这个回答里面的“鸡”与假设概念里面的“鸡”就已经不是同一个“鸡”了,不同在哪里呢?
他们的内容是不同的,假设中的“鸡”是先于蛋而存在的那些个体,回答中的鸡则是后于蛋而存在的个体,虽然形式都叫“鸡”,但内容却不同。
于是这就违背了同一律,这个答案是错误的。那么应该如何回答这一诘问呢?
你只能回答“鸡”就是先天存在的,它没有前序因。于是,我们的反证失败了。
同理,如果假设先有蛋,那么蛋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同样只能是“蛋”是先天存在的,它没有前序因,于是反证又失败了。
所以,现在我们既不能证明“先有鸡”是错的,又不能证明“先有蛋”是错的,结果就是他们都是对的,于是这又违反了排中律。
这就是一个悖论,形式逻辑系统中存在着无数个类似的悖论,例如上帝悖论,理发师悖论等等。
那么形式逻辑系统中应该如何解决这些悖论呢?
答案只能是认为规定,例如我们规定“先有鸡”,这就是一个公理,没有为什么,好像象棋中的“马走日,象飞田”一样,如果你想玩象棋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则来,不用问为什么,如果不同意你可以不玩。
但是与象棋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希望利用形式逻辑这个系统为客观世界建模,从而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这就为这种模型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简洁,不能太复杂,至少要简洁到人类可以使用它预测未来;
二是优雅,不能有过多“独断”,独断过多人类就不能理解,更无法验证,谁知道哪天会不会失灵呢?
那么我们看“先有鸡”这个规定,是不是够简洁了?
是,但是够优雅吗?一点也不优雅,这就是一个纯粹的“独断”,甚至他都不符合感性直观,怎么能叫优雅呢?
形式逻辑中几乎所有“因果”都存在这“鸡生蛋,蛋生鸡”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是链条的长短不同而已。
例如为什么有种子?
因为有花。为什么有花?
因为有树。为什么有树?
因为有种子。所以为什么有种子?
因为有种子……
当然此种子非彼种子,又违反了同一律,所以最后还是要规定“种子”的存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讨论花和树。
这种独断就可以称之为迷信,他跟无条件相信上帝存在是一回事。
为什么形式逻辑必然存在着独断?
因为形式逻辑对客观世界进行了抽象,其抽象程度之高以至于忽略了“时间维度”,他只对世界的时间切片进行建模,这是一种静止的模型,或者说他的最基本的前提假设是“时间不存在”,既然时间不存在又怎么会存在“因果”呢?
所以形式逻辑在为因果关系建模时就必然存在这缺陷,这种缺陷的具体表现就是悖论。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缺陷呢?
我们可以认为“鸡”这个事物中本来就蕴含这形成“蛋”的趋势,同样的“蛋”则蕴含着成为“鸡”的趋势,鸡和蛋并不是截然对立的,鸡中有蛋,蛋中有鸡,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整体,当然这就打破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
那么矛盾双方的关系是什么呢?当鸡存在的同时,他就已经有了否定自己并转化为蛋的趋势,当它生下了蛋,蛋存在的同时也就有了否定自己成为鸡的趋势,往复循环,所以是同时有了鸡和蛋,这种“否定之否定”又打破了排中律。
那么发展到什么时候算是鸡,什么时候算是蛋呢?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状态是连续变化的,而不是离散的,并不存在一个节点,在他前面100%是蛋,在他后面100%是鸡,这叫“量变引起质变”,也就是鸡永远都含有蛋的成分,只不过是比例多少的问题,所以永远不存在“同一只鸡”的概念,这也打破了同一律。
由于增加了时间维度,打破了形式逻辑的限制,因此这种建模方式能够更全面的还原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说的辩证法。
有优势肯定就有缺陷,“数”、“量”这两个概念都是形式逻辑系统中的概念,辩证法打破了形式系统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数”和“量”这两个概念,这会导致什么呢?导致无法精确量化。
作为辩证法的发明者,中国的先贤也一直在试图完善辩证法,希望弥补辩证法的无法量化的这个缺陷,我们的做法就是引入“阴阳”。我们认为一个人对于世界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认识是运动,在我们还没有时间概念之前就已经发现了运动,所谓运动,就是一种状态向两种状态的切换,这种切换我们称之为“易”,而两种状态我们称之为“一阴一阳”,但是“阴”和“阳”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的状态具有向阳转化的趋势,反之亦然。
在宇宙之初一定存在着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静止的,但是却具有走向运动的趋势,静止是阴,运动是阳,这种状态“负阴而抱阳”就被叫做“太极”。
太极是一切的开始,当然也是时间的开始,因此太极之前没有时间,因此太极也就没有之前。太极动产生了运动,运动中不断产生阴阳分支,以至于有了今天的宇宙,太极静则不产生运动,那便是另一个平行宇宙。太极为什么动呢?没有原因,因为在那之前没有时间,也就不存在因果。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有可能存在的宇宙都已经存在了,其中一个就是永远静止的状态,其他的宇宙数量极其庞大,而我们只是存在于这些宇宙其中之一。为什么我们会思考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我们存在于一个存在时间的宇宙之中,这个宇宙又恰好能够产生“思考”这种机制,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
如此说来,我们是不是被宿命束缚住的呢?
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这么说,你的所有结局都已经存在与某个平行宇宙之中,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逃脱这些可能。
可问题是你可以选择让自己的思维延续至某一个平行宇宙,也可以让你的思维停止于某个平行宇宙,这是你的自由。
从这个角度来看,宿命这张网实在太大了,大到你有足够的空间在其内部实现自己的自由。而这其中必然也存在着某一个宇宙,在那个宇宙里你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宇宙模型,可以预知一切未来,于是你就成了宇宙,这种自由称之为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也是宿命之下的一种选择。
那么如何构建这种完美的宇宙模型呢?
形式逻辑显然并不能够胜任,解决了量化问题的辩证法应该是更好的选择,能不能通过“阴阳”这种二进制来替代“数量”呢?
理论上是可行的,只不过分支点过多,逐一分析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那就需要我们对客观世界进行重新地抽象,在辩证法的框架下运用二进制的形式进行抽象。
至于如何抽象,恐怕需要重新构建一套体系,现在还不知道这套体系什么样子,但是方向还是那个方向,什么方向呢?
简洁而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