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9.2!开年首部高分国综你值得拥有_风闻
电影杂志-电影杂志官方账号-电影杂志——为你发现好片2022-01-15 08:53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有一档节目从2016年开播,已走过5季,且季季好评如潮。
如今,这档节目低调回归。
首集上线,豆瓣开分9.2。
它就是——
《十三邀》第六季
提到《十三邀》,不得不提它的主持人许知远。
与一般新闻访谈节目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同,许知远总是带着**“偏见”**,与13位嘉宾进行对话。
一开始,节目尤其是许知远饱受巨大争议。
但随着“偏见”碰撞产生的火花,观众得以从别样的维度观察和理解到这个世界,
从而也理解了许知远这种剑走偏锋的采访方式。
说来颇有意思,作为一名逆潮流、不太讨喜的主持人,
许知远真正出圈、让众多年轻人黑转粉却是在李诞的**《吐槽大会》**上。
此前,许知远曾采访李诞,并当面表示李诞的走红让他非常不解。
两人在节目中也奉献出不可多得的尬聊名场面。
好在这两位知识分子不计前嫌。
李诞给了许知远一次顺潮流的机会,许知远也切切实实地抓住了这次机会。
在节目中,他金句频出:
“CP跟期货一样,是一种没有兑现的爱情。”
“李诞,作家是你以为你在从事的职业。”
“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
这种幽默中彰显智慧、哲思中带着美学的文人吐槽大大提升了节目的档次。
不少观众看后都忍不住大呼:看完许知远吐槽,我想读书了。
许知远内心os:想读书?这不是正好可以来看看我的《十三邀》么?
作为一档上线6年的文化访谈节目,许知远采访过白先勇、许倬云、金宇澄等大家,
采访过李安、张艺谋、冯小刚等大导,也采访过罗翔、罗振宇、仁科等红人。
但此次第六季的回归,第一期他采访的,既不是大学者,也不是大明星,
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老师:黄灯。
“70后”的黄灯出生于湖南,1995年毕业于岳阳大学文秘专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印染厂工作。
她是那个年代最早一批下岗的人,之后干过文秘、会计、组织干事。
最后,抱着对知识的渴求,她拾起书本、专心复习考研。
并一路从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读到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
博士毕业后,黄灯进入广东一所二本大学,成为院长。
但后来,她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举动——从二本学校辞职,到一所专科学校当一名普通教师。
这一切要从黄灯的作文课说起。
那时,黄灯在高校任职教《大学语文》。
那天是一个台风天。
坐在教室里,都能感受到大风的呼啸。
黄灯便将原本准备好的作文题,临时改为《风》,让学生现场完成。
作业收上来后,一个女孩的作文,让黄灯久久无法平静:
我没有心情去体会风的呼啸,只能用呼啸的“风”来写自己的心情,外面那一阵阵凄厉的风声不正好是自己此时内心的哀鸣吗?
……老师,真的很抱歉,今天为贷款的事烦透了心情,刚回来就要写作文,我真的一点思绪都没有。你就当作做一回我的听众好了。
黄灯没想到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会用“哀鸣”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因为,在她印象中,他们那个时代的学生是朝气蓬勃、普遍自信张扬的,会关心国家大事,也会努力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
而定睛一看现在班上的学生,大多却成了充满塑料和电子产品气味的空心人。
有的从大一开始就早早地谋划考研。
有的还在上学就开始关心工作和房价。
而那些农村出身的孩子,在认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后,则非常容易陷入自卑和低落。
这让黄灯大为触动。
2018年,黄灯卸下院长职务成为一名普通老师。
从事教学期间,她还创办了一间写作工坊。
这里的学生没有学分,老师没有报酬。
大家都通过写作这种渠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世界的认知。
有的学生曾来自重点班级,但高考失利,在作文中写道:
“在激烈的竞争机制下,成绩好的‘源头活水’让老师放心,但我们这些‘工业废水’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有的学生在她的鼓励下勇敢剖析自身家庭,写下刷屏全网的《我的亲人,是2800元买来的越南新娘》:
“我总在想,26年前如果她没有被拐卖,如果她逃离了那个农场,如果她嫁给了一个家境稍微好些的男人,如果她笨一点,软弱一点……
那么,她的生活会不会比现在好一些?而我,能不能弥补她这么多年的艰辛?”
这些文字和故事深深刺痛着黄灯的内心。
教学这些年,她把学生的故事收集整理写成了**《我的二本学生》**。
黄灯坦言,写作时,自己内心特别难过、痛苦,写的时候常常哭。
因为这些年她她就像一个桶,装了很多孩子的故事的不幸和沉重。
但她却没有办法去帮助解决,只有逐一慢慢消化。
同时,黄灯也觉得自己有义务去记录这些平凡的生命,让他们被世界看见。
因此,写作,便成了她和学生的通道。
课堂上,她会让学生摒弃高中那套程式化、模式化的语言,用最真实、细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每带一批新生,她的第一节课,从来不是按部就班的授课。
而是带着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要读书,人生意义在哪里,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
黄灯会聆听和阅读学生的故事,但也不会刻意打搅对方的内心。
她说,写作就是一次情感上的出疹。
让学生们出一次疹,他们自己就长大了。
据统计,2020年高考人数约1071万人。
一本院校共录取195万人,二本和专科类院校共录取771万人。
“二本院校”学生的成长路径,才是中国最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虽然无法和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相比,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执念和美好。
比如伟福,毕业后成为一名保险经理。
进入而立之年后,谈恋爱的想法也不强烈。
每天最开心的是,忙完一天的工作钻进自己精心装扮的小窝。
房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特别快乐或不快乐的事情,生活就这么日复一日地过。
用黄灯的话来说就是:
一颗装扮房屋和点亮生活的心,是他毕业之后能抓住的唯一确定的东西。
又比如宇鑫。考虑到他家庭的经济状况,黄灯曾推荐他进入一个小城市的公安局。
但工作不到十天,宇鑫就断然辞职,继续回到了那个收入极低的社工机构。
如今,毕业八年,上有老下有小,留给这个男人的选择已然不多。
但在沉甸甸的现实面前,他还是尽最大能力地保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坚持。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执念。
不管是黄灯、黄灯的学生,还是许知远。
大家都只是选择了自己的方式。
就如正如《十三邀》制片人所言:
“我们提供观念本身,观念之间的交锋,观念生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不提供也不判断观点的对错。”
感谢黄灯十几年如一日地真正关心学生、致力于情感教育。
也感谢《十三邀》这样的节目,让观众再次看见现实,关心生活中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