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如何逆天改命?(二)_风闻
跟陶叔一起学-IT专家-听陶叔聊各种知识与学习感受,解决一些问题2022-01-16 16:16
欢迎关注公众号:跟陶叔一起学
二 博古
1935年,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博古感受到一场危机即将向自己袭来。
博古,原名秦邦宪,1907年生,此时不到28岁,但是他作为党中央总负责已经快4年了。他是如何坐上这个位子?又是怎样陷入危机的?这一切取决于他遇到的三个人。
博古天资聪颖,而且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思想上积极进步。1925年,他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二年他在进行革命活动时,突遭警察逮捕。面对威逼利诱,他经受住了考验,最终被无罪释放。从这看来,他的骨头比张国焘要硬多了。
之后,他获得了人生最重要的机会,被选派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在这里,他遇上了第一个人,也是他的“贵人”——王明。
王明比博古高一届,更是学霸一枚。他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由于成绩突出深受副校长米夫赏识。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在学生中搞起了小团体。王明看得上的人,都自认最懂原汁原味马列主义,而且互相欣赏。王明把博古拉了进来,其他还有张闻天、王稼祥、凯丰等,一共是29人,最终成团出道号称“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王明和他的“老”恩师米夫
这个团队的核心是王明,后台就是米夫。米夫认定自己的政治出路是吃中国这碗饭,发力写了不少专著,立志成为苏共的“中国问题专家”。而他的中国学生们则是宝贵资源,因此他刻意把学生往中共的重要岗位上拱。在他看重的学生中,王明尤其是心头宝。随着米夫在共产国际内的地位上升,他给了王明很多露脸的机会,直到把王明推上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位置。
为什么米夫有这么大的能量成为中共的“造王者”呢?这就需要讲一讲我党与共产国际相爱相杀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受到苏联与共产国际的支持与帮助。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明确宣布成为共产国际中国支部。按照加入要求,我党必须无条件执行共产国际的指令。
正是依靠共产国际的全方位支持,中共才能从当时国内林林总总几百个党派中快速崛起。得益于共产国际的理论与政策高度,中共在基因上就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共产国际指导的“统一战线”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共合作,更成了中共突飞猛进的独门法宝。
但是,共产国际远在莫斯科,对中国国情不了解。老爷们搞出来的研究一直是半桶水,却总是高高在上,认为苏联经验神圣不可改易一字。你说城门楼子,他说胯胯轴子,你问地来他答天,中共领导人苦不堪言,双方的架吵了无数回。
同样,共产国际看中共的领导人,那也是Vodka硬往墙上挂——根本就不像画(话)。从陈独秀、瞿秋白到李立三,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唱起反调来调门越来越高。得下定决心来个彻底的,给中共整出一套严格执行国际指示的好班子。
谁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必须是中国问题专家米夫啊!
1930年12月,米夫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口含天宪来到上海。做了一番准备后,于1931年1月组织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这次会上,留苏派大批进入中央委员会。此前已经回国折腾了快两年,事没干成还挨了不少处分的王明,被直接保送进了政治局。而回国仅仅半年的小学弟博古,虽然没进党中央,也被提拔为团中央宣传部长,很快又当上团中央书记。
几天之后,米夫找来会上没给王明投票的二、三十人亲切交流。米夫说,四中全会是体现国际路线的,反对四中全会就是反国际,必定要处分!而在中共党内只有王明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最高,能忠实执行国际路线。因此,信任王明就是信任共产国际。
此话一出,举座皆惊,只有王明兴奋得偷偷搓手:这就赐了他一把“尚方宝剑”属于是!
这样一来,虽然当时名义上的总书记是向忠发,但王明已经掌握了党的最高领导权。
可惜,好景不长。王明的兴奋劲还没过去,4月,负责秘密工作的顾顺章被捕,很快叛变了。随后,6月,总书记向忠发也被捕叛变。
由于这两人卖得是相当彻底,上海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央在上海日渐无法立足,决定分批转移去中央苏区。
作为实际掌权人,王明当然该去苏区,但他不愿过苏区的艰苦生活。王明可从来都是小机灵鬼,他给已经回国的米夫打了报告,居然要润到莫斯科去当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他自己要走,可是中央的权力不能丢,必须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接手。
环视党内,谁最可靠呢?王明看中了博古。
在王明给共产国际的建议下,他离开中国期间,成立中共临时中央,不设总书记,由博古任“总负责”:学弟啊,哥去去就回,替我好生盯着吧。
时年24岁,之前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的博古,一跃而成当家人。
这个过程现在看来过于魔幻。如果换作我们在博古那个年纪,天降如此大任砸在自己头上,肯定吓得只能来一句: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博古会怎么想呢?
可别忘了,王明仅仅比博古大3岁,不过27。而他们这一派的国际总后台米夫,也就30而已。那个时代就是年轻人的天下!
做个总负责肿摸啦?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所以,博古最多有些紧张,更应该是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
博古是相当有把握的。因为有在苏联4年的学习工作打底,他自信已经把苏联经验学好吃透,只要把这套求来的真经用好用足,必然是无往而不胜。
王明走后,博古负责的中央正式开张。
刚开始留在上海的那段时间,博古自认工作还是很顺利的。共产国际已经定下了大政方针,临时中央拼的就是干劲足、胆子大。
为了掀起“新的革命的浪潮”,下了大力气组织工人暴动,搞宣传办刊物,还创造出了“飞行集会”——挑大街上热闹的地方,花三五分钟做个演讲宣传,讲完以后撒把传单就跑。现在的“快闪”,就是当年他们玩剩下的,还要刺激得多。刺激是真刺激,就是比较费同志,被抓了不少人。
而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之后,临时中央反应迅速。接连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并派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协助与领导东北义勇军及各抗日武装的斗争。这些行动获得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
应该说,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充满了激情与热血,革命豪情冲云霄。在他们看来,党内那些对执行国际指示拖拖拉拉的,是革命工作中的保守分子,必须毫不留情地斗争,为此发起多次运动进行打击。
但是,临时中央期盼的革命浪潮没有按时到来,他们在大城市彻底呆不下去,不得已在1933年1月迁到了中央苏区。
到这之后,博古暴露出自己的短板:他不懂军事。
按照共产国际的要求,红军应该主动发起进攻,占领一两个中心城市,取得中国革命在几个主要省份(湘鄂赣皖)的首先胜利,把分离的苏区打成一片,扩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疆域,争取尽早向反动派发起总攻。但是根据地掌握红军的领导人显然不这么想,总是强调各种困难。
甚至连从上海过来的同志也在向他们妥协。作为临时中央领导成员的周恩来,他与朱德共同指挥的第四次反“围剿”,依然是大开国门放敌人长驱直入,这明明是被中央多次批判的战法——你们不能让苏区的土地和人民被敌人蹂躏,得打出去占领南昌、包围武汉!
更气人的是,留过苏进过军事学院的刘伯承,居然都开始研究游击战,说是要写几本教材。他还是中央寄予厚望要带领红军正规化的人吗?
你们这都是要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啊!
可是,每当博古与他们争论时,这些人总是笑嘻嘻:博古同志,请你具体说说这仗该怎么打?
博古心里直抓狂:这道题我不会啊!太难了!
不过,即便如此,博古也没破防。因为这种情况他早有准备,只等着一个人的到来。
那人就是影响他人生的第二个人:李德。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年出生在德国慕尼黑。他是由共产国际派驻上海的,至于派来具体做什么,说法比较多。有说他是来做情报工作的,还有说他就是专门来送一笔经费。但不管来做什么,到了上海后他与博古经常见面交流。
博古对李德是相见恨晚。得知此人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还在苏俄内战和德国巴伐利亚起义中担任过指挥员,更是觉得挖到了宝:这位妥妥的军事专家,而且是正红旗的!
从上海出发之前,博古就请求李德一起过来。而李德在得到上级批准后来到中央苏区,则到了1933年9月中旬。
真是望眼欲穿。
当着苏区高级干部的面,博古宣布了李德的身份: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
这里他搞了个文字游戏,确实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但做军事顾问却是他安排的。把两句话搁一块说,这位年轻领导人的心眼也是相当活泛了。
从此以后,李德就对红军的军事行动进行指导了。
一个坚决执行国际的政治路线,另一个保证纯正的苏联战法,简直是就着红菜汤吃大列巴,没有比这味更正的了。
李德就位时,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开始。蒋介石按照杨永泰“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对苏区进行了严密封锁,苏区处境日益艰难。
另外,蒋介石也有位德国顾问,名叫汉斯·冯·塞克特(名字中间带个“冯”,一看就是老容克贵族)。在他的指导下,国军广泛采用碉堡战术。这对装备很差,攻坚能力几乎没有的红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实话实说,李德并非军事上的外行。针对敌人的铁桶阵,他提出用短促突击的方式,先将国军引出碉堡,再包围歼灭。但这种战术让敌人吃了几次亏以后,人家就不上当了,不能根本改变红军的劣势。
敌人引不出来,李德没别的招,只能命令红军硬上。他还执迷于图上作业,在误差很大的地图上排兵布阵,经常把前线部队给带到沟里去。
他的指挥导致红军连吃败仗,损兵折将。虽然明显感受到周围中国军人眼神的异样,但李德认为是那些零敲碎打的堡垒战限制了自己的发挥。他迫切需要有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正规战专家的能力。
很快,机会就来了。
1934年4月,国军11个师加上1个炮兵旅向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扑来。李德不顾红军只能调动9个师而且装备差得多的现实,执意以阵地战来打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战。
广昌战役打了18天,红军战士伤亡5093人,损失了参战人数的五分之一,而毙伤俘敌只有2626人,是一场毫无疑问的败仗。
广昌战败,瑞金门户洞开,敌人打过来只是迟早的事。
已经熟悉李德作风的人们,以为他会不顾一切地梭哈。他却反倒很清醒,做出判断:在苏区取得根本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唯有突围一条路。
在获得共产国际批准后,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而除了那一次高光的判断,长征途中李德的指挥迅速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红军艰难突破了国民党三道封锁线,在湘江之役遭到惨败,主力由8.6万锐减至3万。
目睹湘江上漂浮着的大批红军战士尸体,一直信心爆棚元气满满的博古,心态崩了。
有人看到博古拿着佩枪,对着自己比划,赶忙阻止他做这种傻事。
博古心理崩溃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他寄予厚望甚至崇拜的李德,看出来是真不行。但是谁把红军交给这个水货指挥的?还不就是他博古吗?这个历史责任他逃不掉。
另一个则是他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因为他已经联系不上共产国际。
当时中央与共产国际进行无线电联系,需要通过中共上海局进行中转。但是在共产国际回复批准大转移的决定以后,从9月开始就再也接收不到上海方面的信号。这个原因多年以后才弄清,上海局连同电台被国民党给一锅端了。上海那边的几个秘密警察根本没想到,一次为完成KPI搞的行动,就这么轻易地改变了历史。
联系不上共产国际,也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党中央做出的决定不再代表共产国际的意志。
既然不是国际的意志,那就得大家商量着来了。
已经有人站出来,要求改变既定的行军路线。他的意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博古打量着那个人的支持者们。朱德、周恩来支持他,博古不感到意外。军队对于不断的失败早已不满。但是张闻天、王稼祥也支持他,这可是留苏同学,二十八个半成员,他们什么时候站过去的?
面对群情汹汹,也出于不再坚信李德判断的正确,博古同意了对方的意见。
现在的局面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原定前往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已被否定。部队到达了贵州遵义,即将召开一场新的会议。
这个会博古根本不愿意开,因为他已经感觉到面前的危机了。所以他提出一个条件:议题只集中在总结湘江战役的教训,切口小范围窄,这样好控制。
他预感这场会议将决定红军的命运,更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他实在是害怕去面对那个人。
那个一直发表不同意见,逼得博古不得不低头的人,就是影响他人生的第三个人,名字叫做:毛泽东。
欢迎关注公众号:跟陶叔一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