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的今天,他给西方送上了一份最大的圣诞礼物_风闻
后沙月光-后沙月光官方账号-2022-12-26 08:36
12月25日,除了是西方圣诞节之外,也是一个超级大国的灭亡之日。
1991年12月25日晚间19时4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正式宣布苏联解体,并停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活动。
CNN、BBC、《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驻莫斯科记者与总部电文彻夜往来,大家都在通宵达旦地撰写新闻稿,阐述这份“史上最大圣诞礼物”的伟大意义。
有153个国家的电视台对此进行了转播,戈尔巴乔夫表示有些遗憾,但又称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自豪,最后他说,“我是带着一颗不安心离开的。”
戈尔巴乔夫今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然而笑纳了这份圣诞礼物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仍然出手极为毒辣。
戈尔巴乔夫对西方的迷信,令一些苏联人也产生了幻觉,就在1991年6月,一些人还相信西方朋友的援助会帮助苏联从经济灾难里走出来。
然而,西方要的是苏联解体。
当天晚上,美国总统老布什立刻宣布承认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为独立国家。
如果普京把俄罗斯弄到解体,出现N个小共和国,他也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这么个破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来说算得了什么?
关于苏联解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论题,本文只是简述一下这份“圣诞礼物”送出之前苏联高层的一些故事。
在1991年6月17日晚间,最高苏维埃在莫斯科召开秘密会议,讨论国家局势和前途,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都进行了发言。
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说,有证据表明,外国情报机构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加盟共和国高层内部,而且能量很大,计划将苏联分解成几个独立国家……
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表示,记者和文人对军队的侮辱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军人精神和纪律正在涣散……
内务部长普戈表示,苏联各地犯罪率正在惊人增长,并持续上升。
然后交通、金融、能源、冶金等部门首长也汇报了各领域工作情况。
克留奇科夫、亚佐夫等人建议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实施暂时军事管制,渡过危机。
犹豫四天之后,6月21日,戈尔巴乔夫拒绝了军管措施,他认为经济问题没有必要军事化,其实他在乎的是西方对他的评价。
戈尔巴乔夫将国家前途和亿万人民的命运全部押在了西方承诺的援助之上。
因为在5月份,G7集团曾通过媒体放风称将给予苏联紧急援助,金额最高可达1500亿美元。具体协议将在伦敦峰会上签署,届时将邀请戈尔巴乔夫参加峰会。
听起来,似乎西方朋友们真的是在努力为苏联排忧解难。
苏联一些亲西媒体媒体也附和西方舆论口径,内外配合,一起欺骗人民,欺骗自己。
然而,苏联人民当时并不知道,将在7月份举行的伦敦G7峰会根本就没有正式邀请戈尔巴乔夫,所谓邀请只是英国首相梅杰的个人邀请,并且条件是,戈尔巴乔夫到了伦敦之后:
一、不得出席任何G7正式会议;
二,不得出席G7首脑宴会;
三、G7峰会结束后,各国首脑才可能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
四、G7集团与苏联没有签署协议的计划,由国与国之间自行决定。
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小圈子居然接受了如此屈辱的条件。
7月2日,美国总统老布什表示,他将用两个小时时间与戈尔巴乔夫在伦敦共进午餐,而西方1500亿美元援助需要分5年提供,前提是苏联必须先做到:
接受休克疗法、彻底私有化、放开价格管制、全面实行自由经济……
最重要的是美国要看到苏联对“民主”有着不容置疑的忠诚!
如果这一切都符合了美国标准,那么,国会才有可能批准援助计划。
7月17日,戈尔巴乔夫兴冲冲地去了伦敦,他将此行称为“苏联经济新起点”。
跟老布什愉快会谈两小时后,戈尔巴乔夫更加相信美国会拉苏联一把。
7月29日,老布什访问莫斯科,收到了戈尔巴乔夫的一份礼物--《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8月4日,戈尔巴乔夫与夫人赖莎去了克里米亚的福罗斯别墅休假两周,安心等待西方朋友的援助。
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去了瓦尔戴休假,留在莫斯科主持工作的是几个“保守派”,这为“819事变”创造了机会。
福罗斯别墅是戈尔巴乔夫1987年下令修建,克格勃负责整个计划,耗费近亿美元,由赖莎“督工”,那时正值苏联经济最困难时期。
赖莎经常有别出心裁的想法,也相当任性,一座游泳池建好,仅仅因为比她个人要求的低了几公分,就得废掉重建。
讽刺的是,当戈尔巴乔夫第一次到他的“宫殿”休假时,这里却成了他的“监狱”。
戈尔巴乔夫去了克里米亚后,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国防部长亚佐夫、总理帕夫洛夫、副总统亚纳耶夫、内务部长普戈、中央书记巴克拉诺夫等八人策划了一场“政变”。
8月18日,当地驻军控制了福罗斯别墅整个建筑群,切断对外一切通讯,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在里面。
第二天就是“819政变”,但只持续了短短三天。
仓促上阵、组织松散、计划不周、心软手软、信心不足等种种因素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组织者甚至认为叶利钦会妥协。
等到“自由派”进行反扑时,“政变”集团迅速被瓦解,失去了挽救苏联最后一次机会。
自杀、自杀、自杀
8月26日清晨,莫斯科木匠胡同13号大楼(苏联高级干部住宅区),有人跳楼自杀,死者是63岁的中央事务管理局局长、办公厅主任克鲁奇纳。
克鲁奇纳住在5楼,他跳楼时间在6点之前,遗书中写道:“我不是叛徒,也不是阴谋家。我对戈尔巴乔夫是忠诚的,但有些遗憾……”
克鲁奇纳是苏联政府大管家,掌管着难以估量的秘密黄金和海外资金。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这些资金由中央事务管理局局长+内务部长+中央综合部长等人共同管理,但在程序上有些混乱。
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就将这些工作交给了克鲁奇纳统一负责。
8月23日晚,”自由派“占领了他在中央事务管理局六楼的办公室,《联盟》记者女伊莲娜还坐在办公椅上拍照留念,另一名记者则将他办公桌抽屉里的东西都倒了出来,甚至以“公开透明”为由翻阅机密文件。
克鲁奇纳认为这是“自由派”逼他交出秘密资金的手段之一,他既不想对不起国家,也不想全家人受到“自由派”胁迫,于是,在受到刺激选择了“自我灭口”。
俄罗斯后来还拍了一部影射此事的电影,想探讨秘密资金和黄金的下落,但俄罗斯在经历了长期混乱之后,此事成了一个永久的谜团。
在他之前自杀的是内务部长普戈。819事件后,他发现家里电话线被切断,当晚他和妻子瓦连京娜向住在楼上的儿子儿媳告别。
8月22日上午,电话线又被接通,叶利钦让人打来电话,说巴拉尼科夫(克格勃官员)等三人要来与他见面,普戈说“那你们来吧。”
挂掉电话后,普戈开枪自杀,妻子瓦连京娜也随丈夫而去,她在遗书中说,他们都是诚实的人,但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请求儿女原谅,并照顾好老人,
戈尔巴乔夫没有对这家人进行任何慰问。
引起国际关注的自杀者是赫赫有名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苏军总参谋长、总统军事顾问)。
8月18日他与妻子还在索契渡假,19日,他一个人飞回首都,晚上22点与副总统亚纳耶夫见面,没有参与819事件的他表示支持“保守派”。
他一直在办公室盯紧全国军务,并搭起了行军床,但“保守派”没有向他提出各大军区支援的请求。
8月23日晚上,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知道819事件已彻底失败,他回家吃晚饭,还让卫兵买了一个甜瓜与女儿纳塔利娅和塔季扬娜分享,女儿们事后回忆,元帅当晚十分平静。
24日,当天是周六,普戈下葬,68岁的阿赫罗梅耶夫在克里姆林宫1号楼“加班”。
外间秘书室没有人值班,他将窗帘绳折在一起,穿好元帅服,佩戴上荣誉勋章,留下几份遗书,上吊自杀。当晚,巡逻士兵才发现了他的遗体。
军事检察院拍摄了现场录像,办公室没有打斗痕迹,保险箱也没有人动过。
元帅写下两份遗书给妻子和女儿,一份遗书请由军队处理他的后事,另一份遗书请同事代他将伙食费交给克里姆林宫食堂。
最后一份遗书解释自杀原因,“我的祖国正在灭亡,我生命的寄托被毁灭时,我不能再活下去,我有选择离开的权利,我战斗到了最后时刻。”
戈尔巴乔夫对老帅去世没有任何表示,还不让国防部为他举办葬礼,他要让西方人相信他与“老布尔什维克”们毫无关系。
反而是元帅的谈判对手--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克罗乌弗上将(里根时代)委托美国大使馆派人到他家慰问。
克罗乌弗还写了长篇祭文发表在《时代周刊》,以纪念这位老对手,称他是坚强的爱国者,文章结尾宣扬了一下西方必胜。
这三位自杀者,极具象征意义,分别代表了党务、警察、军队。此时离苏联解体只剩下三个多月时间。
819事变策划者并不是想取代戈尔巴乔夫,而是希望他能转变过来,但戈尔巴乔夫是不可能回心转意的。
没有了这帮老臣老将,9月2日上午10点,最高苏维埃大会在克里姆林宫召开时,叶利钦就敢公然指着戈尔巴乔夫的鼻子要他辞职。
1991年12月19日,苏联外交部被废除,自动与所有国家“断交”。
12月20日,苏联中央银行被撤销,政府失去了货币发行权。
12月21日,独联体成立,取代了苏联。
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会面,讨论核武器移交问题。
戈尔巴乔夫的谈判重点是,他们夫妇二人的养老金、免于起诉、医疗服务、警卫人员、专车、住房等重大问题。
他同意交出核密码箱,换来了每月4000卢布退休金,市区住房、郊区别墅、两辆汽车(吉尔115和嘎斯31)、20名警卫员、两名服务员、一名厨师、免费医疗待遇。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给西方送上了“圣诞大礼包”。
12月26日,他在核桃宫正式将核密码箱交给了“独联体军队总司令”沙颇什尼科夫(叶利钦委派)。
当美国确认苏联核武库交接完成后,各国元首纷纷戈尔巴乔夫发来了热情洋溢的电报,“没有几个人能改变欧洲历史,伟大的戈尔巴乔夫做到了”、“他是百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将自由还给了东欧人民”、“他解救了他的国家”、“他振兴了苏联外交”、“他是勇敢的领导人,将永载史册”、“他为德国统一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但只过了两年时间,西方就将戈尔巴乔夫当成了小丑式人物,给了他一个“快餐店”广告的机会。
美国接下来就是与安理会四大善人一起处理乌克兰核武器问题,也很顺利。
西方怎么可能拉俄罗斯一把?落井下石,趁你病要你命,这才是西方的游戏规则。
西方嘴里的甜言蜜语,不代表它们会放下手里那把血淋淋的刀。
对于这一点,当年这份“圣诞大礼包”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