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死的二叔..._风闻
历史教师王汉周-历史教师王汉周官方账号-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都关注了2022-12-26 08:26
作者 | 清歌向暖
来源 | 历史教师王汉周
01
洪熙元年(1425年),继位不到十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驾崩。
怎么死的,历史上说法很多。
明仁宗实录、明史等正史,记载他是正常病死的,但没说什么病。
至于其他非官方史料就五花八门了。
1、
说他是误喝了争风吃醋的嫔妃们下的毒酒
吕毖《明朝小史》载:
帝在位,郭妃以中宫诞辰,邀过其官上寿,帝亦往。妃进卮于后,后不即饮,帝曰:尔又为疑乎?遽取饮之,妃失色,然无及矣。俄而帝崩,妃自经死,时适雷。
2、
说他终日纵情声色,以致重病身亡
《李朝实录》载:洪熙沉于酒色,听政之时,百官莫知朝暮。
3、
说,时任太子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和宫里的太监密谋,杀死了自己父亲!
这番阴谋论是怎么来的呢?
托汉王朱高煦的“福”……
02
朱高煦,是朱棣次子,也是朱高炽的同母弟。
朱棣不喜欢体质偏弱,不谙武功的长子朱高炽。
偏爱的是另外两个好武的儿子。
特别是长相英俊的次子朱高煦,刀枪剑戟样样精通,凌厉狠辣的作风更是得朱棣真传。
朱棣几次危难,都被朱高煦及时相救。
朱棣还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世子常常生病”,暗示朱高煦有取代长兄朱高炽的机会……
所以,朱高炽登基之时,朱高煦已经被折断羽翼,安置在山东乐安州的王府里无所事事。
朱高炽不是建文帝;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也不会笨到跟齐泰、黄子澄一个档次。
朱高煦:哎,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有机会再赢了。
朱高煦
03
可现在朱高炽死了!
真是天助我也!
可自己手里现在只有几百号王府安保人员。
朱高煦陷入了沉思:
去攻北京城是痴心妄想。
但刺杀还是可以的。
因为朱高煦的封地乐安,正处于南北运河要津之地。
朱瞻基在南京,只要他回北京,一定会从朱高煦的地头儿上过。
半路废了朱瞻基,到时候朱高煦再以皇叔之尊进入京城主持大局……
岂不美哉?
朱高煦兴奋的一拍大腿,说干就干!
当即派人在朱瞻基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伏兵,等着手底下人提着朱瞻基的人头前来报喜。
可坐等右等,就是不见朱瞻基的人影。
正当朱高煦满腹狐疑之间,忽听得北京城里内线传来一个炸雷般的消息:朱瞻基已入主大内,正式登基!
朱高煦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大侄子是怎么飞到北京去的?
04
明代没有iPhone,也没有email。
就有人推测——
朱瞻基其实早就知道他老爹会驾崩。
所以才会算好日子提前上路,才让朱高煦“防不胜防”!
什么人会提前知道朱高炽会死?
当然是凶手。
老王:
以上猜测,其理论闭环就是单纯的刑事学逻辑:谁受益最多,谁就是凶手。
没有史料佐证。
目前史料上没有发现朱高炽父子有什么仇怨。
而且朱瞻基也可以完全不走运河航线经过山东境内。
只提一点:
当时的南京是最大的宝船基地,守备太监是郑和。
(早在元朝时,中国的海运技术就已经极为成熟。)
05
一计不成,朱高煦又生一计。
他派出亲信枚青等人到北京城,在各位公侯府上四处串联,封官许愿。
当年靖难之役,朱高煦和武将勋臣团体在战场上都是过命的交情,感情还算不错。
比如淇国公丘福,曾经明确向朱棣表示愿意拥护朱高煦当太子。
这关系怎么看都比大侄子来的硬。
朱高煦自信,只要说动了朝廷里为首的几个人,朱瞻基这个小兔崽子的戏早晚唱不下去。
枚青按照指示,踏进了当朝第一勋臣英国公张辅的家。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张府下人立刻把枚青绑了,打包送给了朱瞻基。
朱高煦忘了,他的那份“纯真”感情是20年前的。
20年前,朱高炽是“燕世子”,和朱高煦没差多少。
张辅当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现在,朱瞻基是皇帝,张辅是当朝武将之首。
当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明宣宗实录》载:
高煦遣亲信人枚青等入京,约旧功臣为内应。青至太师英国公张辅所,辅暮夜絷之以闻。上亲问之,悉得其实。而山东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所属府州县,及真定等卫奏皆至。御史李浚亦自乐安间道诣京,白其事。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06
从枚青嘴里,朱瞻基得知了朱高煦谋反的全盘计划。
但朱瞻基并没有行动。
因为朱瞻基的目标并不是只有一个朱高煦。
虽然大明的削藩政策,到朱瞻基这儿,已经持续四朝,即建文、永乐、洪熙、宣德。
但地方上的王爷们还是有1-3个护卫的兵力可以听用。
(1个护卫最少3000人,北方藩王最多的时候护卫军达到1.9万名)
朱棣一系的皇帝们,本身是藩王上台,自然怕别人有样学样。
所以,朱高煦就是那只鸡。
利用朱高煦事件,继续裁撤各地王府护卫。
朱瞻基在朝会时,特意向大臣们吹了吹风:
太宗顾谓仁宗及上曰:“乐安距北京数百里,但闻有异谋,可朝发而夕禽也。”
这话什么意思呢?
1、借朱棣之口,公开宣布了朱高煦的谋逆心思。
2、虽然现在还没派兵剿灭朱高煦,但朱高煦不过是我嘴边上的肉,我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3、警告朝臣:朱高煦这次派进京打关系的,肯定不止枚青一个,鬼知道还有谁跟他私下串联过。
07
为了继续麻痹朱高煦,朱瞻基写了封亲笔信,让太监侯泰送到乐安。
信中说:
“据二叔您手底下人枚青的报告,说二叔您有反叛的举动。
但我是不相信的。
现在我父皇的至亲就只剩两位叔叔,我能依赖的也只有两位叔叔了。
这肯定是小人的离间计。
之前皇祖去世的时候,就有小人造谣生事,然而全仗我父皇和叔叔您同心同德,彼此不疑,小人的奸计才未能得逞。
现在这些家伙又想离间我们叔侄二人,真是可恶!”
朱瞻基也明知道朱高煦一定会把这封信撕得粉碎,扔到爪哇国去。
却还要送过去。
说到底,争取人心而已。
重要的不是信的内容,而是向天下昭示自己宽容、忍让。
朝廷已经三番四次给过机会了,但我二叔还是反了。
哎,好痛心。
08
这边侯泰刚走,朱高煦的传信使也到了北京。
二叔也给大侄子来了一封信。
朱高煦的信里说:
朝中有几大奸臣,为首的就是五朝元老户部尚书夏原吉。
为了朱家天下,大侄子应该把这些人全都杀掉。
不然叔叔我就要起兵清君侧了!
光看这内容,明眼人都知道,这场叔侄争位大戏,谁会唱到最后了。
朱高煦的办法,就是二次搬运了朱棣当年的做法。
但,现在的朱瞻基,可不是当年的朱允炆……
09
拿着朱高煦的信,朱瞻基召开了小范围的平叛核心会。
会上,夏原吉首先脱帽请罪。
朱瞻基当然明白,朱高煦指斥夏原吉,不过是夺位借口。
示意夏原吉不必如此。
张辅为了自明心迹(毕竟朱高煦派人跟他联系了,这个内奸嫌疑不太好洗),便主动请战:“皇上只需给我两万人马,我保证为您踏平乐安,活捉朱高煦。”
这时,大学士杨荣突然闪出,高声道:“请陛下御驾亲征!”
朱瞻基有点看不懂了:张辅拿下朱高煦绰绰有余,自己实在没必要再跑一趟。
见朱瞻基尚未悟透,杨荣补了一刀:“陛下难道忘了李景隆的教训了吗?”
听闻此言,朱瞻基心头大震。
这些勋臣世家的人,最会看人下菜!
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
50%的责任该算在“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身上。
这位李大将军在北平、白沟河、山东打了一路的“放水仗”,浪掉了大把机会。
如果张辅也学李景隆待价而沽,到了山东以后和朱高煦眉来眼去,谁又能制得住他?
得,山东平叛,还得自己去!
10
朱高煦任命的伪兵部尚书朱恒建议,朱高煦应该趁朝廷大军尚未动作之时,亲自率领精兵,昼夜兼程攻取南京。
这样,即使不能问鼎天下,最起码可以做到划江而治。
但,汉王府护卫军的家眷都在乐安,大家都不愿意跑太远,所以进攻南京的计划胎死腹中。
一群人七嘴八舌,商量了几天,还没商量出个所以然来。
一切都晚了。
朱瞻基不会再给他们机会了。
仅仅一昼夜,即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二十日,朝廷十几万平叛大军就把乐安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围城之后,朱瞻基没有下令立即攻打,而是把攻心战玩到了极致,往城里射招降书。
朱高煦听说朱瞻基亲自来了,脸色大变。
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在绝对兵力优势面前,实在不值一提。
事已至此,朱高煦能怎么办呢?
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
激怒朱瞻基,真的会死;主动投降,说不定会逃得一命。
朱高煦秘密出城的时候,碰上了亲信、伪“太师”王斌等人。
王斌看出朱高煦有弃城投降的意思,拦住他,劝道:“宁可一战而死,也不能投降啊,不然会成为天下的笑柄。”
朱高煦不能当面跟王斌撕破脸皮,就哄他,说自己只是去城楼上检查防务工作。
和王斌分别后,朱高煦立马回府化妆成难民,从小道逃出乐安城,前往朱瞻基大营请降……
11
正如朱高煦所期待的,朱瞻基没把他明正典刑。
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朱瞻基把他带回了北京,废为庶人,圈禁在西华门内的私人订制牢房“逍遥城”里。
一过就是四年。
宣德四年(1429年)四月的一天,朱瞻基闲来无事,来看朱高煦。
朱高熙眼睛一转,趁朱瞻基不注意,伸出脚,绊了朱瞻基一个踉跄。
朱瞻基跌倒在地,勃然大怒,命人找来一口300多斤的大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再在四周点上火。
不一会儿,朱高煦就成了肉干。
至此,明代规模最大的一起藩王造反未遂事件也落下帷幕。
(后世宁王朱宸濠造反,论起兵规模不如这一次。)
PS:
后人论及此事的时候,都认为朱高煦幼稚、作死。
其实,他之所以这么干,有一种解释——
从王爷被一竿子撸成平民,心理落差大;
长期的囚徒生活,让朱高煦生不如死。
他已经不想活了。
但怎么死,是有讲究的。
真对朱瞻基造成实际伤害,他全家都得死。
下绊子这个行为,既能让朱瞻基当众出丑,又不至于会连累家里人。
那自杀不是更好吗?
生活有两种悲剧:
一是欲望得到了满足;
一是欲望得不到满足。
回顾自己的一生,以朱高熙的心态,怕是这口恶气一定要出的,作为自己一生的总结。
事实的结果,也正如朱高煦意料的一样……
不过,他还是想的太简单,或者低估了朱瞻基。
斩草除根,道理不要太简单。
朱高煦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相继死去……
两种记载:
1、诸子皆流放。
2、诸子相继皆死。
应该死在了流放路上……
这种事,一点不稀罕。
汉文帝干的最完美。点击阅读>>>
汉文帝的温水煮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