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高中和3753个孩子的人生突围_风闻
心之龙城飞将-2022-12-28 15:46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12月28日 15:28:51 来自北京
2002年7月,刚刚中考完的黄华庚正在田里插秧,一通陌生的电话打到了他的村上。
“广东那边有一所学校通知你去参加入学考试!”匆匆赶来的村干部带来了电话里的消息,让正在为上学发愁的少年为之一振。
那时的黄华庚并未想到,这个远方的来电会成为自己未来几十年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从大山走进“知识殿堂”
黄华庚的家在湖南炎陵的偏远山区,重重大山阻隔了交通,使得当地的发展长期滞后。由于父亲早年去世,年幼的黄华庚和妹妹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家人的生活比起同村人更为艰辛。但贫寒的家境并没有磨灭黄华庚对知识的渴望,上学期间他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中考时更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几个考进县重点中学实验班的学生。
不过,去县城上学这件事却让黄华庚犯了难,“以前在村里上学的费用有各位好心人的帮助还能勉强支撑,去县城的学费、食宿都会变得更贵。”这对于举步维艰的黄华庚一家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的重负。
一边是求知的梦想,另一边是残酷的现实,命运的天平在这个16岁少年的心中左右摇摆,难以权衡。就在此时,一则免费上学的消息让黄华庚看到了事情的转机。
“当时听说在广东顺德有一所叫国华纪念中学的高中,可以为学生免除一切费用,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的初中老师,连老师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尽管心中半信半疑,但黄华庚还是决定联系一下这所学校试试看。“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一根救命稻草,但当时只能赌一把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上学的机会,我要抓住这个机会。”
黄华庚用村里的电话主动联系到了这所学校并寄出了自己的申请材料。后来,在田里插秧的一个中午,他收到了学校的入学考试通知。
黄华庚几乎立刻赶上了去考点的行程,考场负责招生的老师见到这位星夜赶来的农村孩子,心疼地说可以休整一天再考,但心系家人的他只想尽快考完,好赶回去继续帮家里干农活。凭着入学考试的优异成绩,黄华庚如愿收到了国华纪念中学的录取通知,成为了这所学校首批招募的学生。在山区长大的少年第一次走出了大山,开始了远赴广东的求学之路。
“现在的孩子很难相信,二十年前第一批来国华的学生会因为冲水马桶而充满惊异。”初入学校,现实的巨大反差让黄华庚感到了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绿树成荫的校园、装潢一新的教室和宿舍、现代化的生活设备和供应各类美食的食堂,都让他感觉仿佛进入了“电影里面的贵族学校”,而这一切竟然都是为学生免费提供。“进了国华的校门,学生不用花一分钱,不仅高中三年的学费、食宿费全免,就连回家的路费也一样报销,学校每个月还会给学生发零花钱。对于考上大学、研究生的学生还会继续给予资助直至完成学业。”
国华纪念中学校园
更让黄华庚感到惊喜的是学习条件的改善,“以前总是为没钱买纸笔和练习册而担忧,到了国华只要想学习,要多少纸笔、练习册就有多少。”入学时学校还给每一位学生的课桌配置了电脑,老师讲课也都用电脑准备课件,这样上课的效率也变得更高了。
“学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不用考虑别的东西可以专心学习。”摆脱了经济困扰的黄华庚在学业上不断精进,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并在国华纪念中学的持续资助下顺利读完了研究生。
2015年,黄华庚成为了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从来没有想过,出生在贫困山区的自己,有朝一日能在陆家嘴第一高楼里上班,如果没有国华,我的人生可能会完全不同,大概早早就跟着同乡,四处打工了。”黄华庚感慨道。
与教育理想的双向奔赴
对于像黄华庚一样的寒门学子,进入国华纪念中学意味着改变命运的可能,而对于像蒋洪涛这样的老师来说,在这所中学任教则意味着与教育理想的“双向奔赴”。工作十八年来,从一线教师到常务副校长,蒋洪涛在国华纪念中学的三尺讲台诠释了造福桑梓的教育情怀。
2004年,当时还在湖南永州某重点中学工作的蒋洪涛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则国华纪念中学的招聘信息,第一次知道了这所由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和女儿杨惠妍捐资创办的全国首个纯慈善、全免费的私立中学。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创办者杨国强帮助寒门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办学宗旨深深触动了蒋洪涛,让他想起了年少时的自己。
与黄华庚一样,蒋洪涛也出生在湖南偏远山区的贫困家庭,“十几岁的时候,都还没穿过新衣服、新鞋子,只能穿别人的旧衣服。”初高中的时候,家里实在难以负担他的学费,东拼西凑向亲戚借钱才得以让他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时,蒋洪涛选择了免学费的师范专业,除了经济因素的考虑之外,“以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贫困学子改变命运”也是他选择成为教师的一个原因。国华纪念中学的办学宗旨正与他的心愿不谋而合。
“学校对这群孩子的关注,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更改变了无数个家庭的命运。”在蒋洪涛看来,教育的意义不只是“集天下英才而教之”,更在于为家庭贫寒的学子提供优质教育,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更让蒋洪涛感到认同的是这所慈善学校的独特的育人理念。国华纪念中学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希望学生考上大学,更希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为德才兼备、奉献社会的杰出人才。这种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办学理念在他看来是非常可贵的。
2004年7月,蒋洪涛辞去重点中学教学处副主任的工作,前往广东成为了国华纪念中学的一名教师,然而走上讲台的他却发现,实际的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
首先的一个挑战就是对新的教学环境的适应。由于国华纪念中学的老师是从全国选拔而来,各地的教材和教学设备并不完全相同,如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里的教学环境,学会电脑等新的教学设备的使用,是当时许多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
国华纪念中学物理实验室
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和理念的转变也是一大难点。“在国华纪念中学读书的学生,95%来自农村贫困家庭,5%来自城市困难家庭、失业下岗职工家庭。还有不少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的家庭。”不同的地域、家庭和学习情况,也让学生之间的差异格外明显。怎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国华中学得到良好的培养,成为摆在蒋洪涛等老师面前的现实挑战。
为此,国华纪念中学提出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动态管理、精准培优”的教学理念,以“一人一策”的创新教学模式帮助不同的学生取长补短,均衡发展。课余时间,学校还为学生们组织了周末兴趣班、暑假社会调查、一日打工生活观察、心理活动周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每一位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国华纪念中学暑期社会实践
刘丽欣就是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中的一个受益者。2008年,刘丽欣从老家黑龙江绥化考入国华纪念中学,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她的学习遇到了瓶颈,“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物理成绩的下滑,所有的科目中只有物理不及格,有时候甚至只考了二三十分,就是听不明白。”
察觉到刘丽欣在学习中的困难,物理老师为她进行了一对一的课程分析,并在业余时间帮她“开小灶”补短板。渐渐地,刘丽欣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技巧,在物理这一科目迎头赶上。“后来物理成绩还真补上来了,平均能达到80多分。老师除了帮我补习功课,还会为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直到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每次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一点进步,都想要第一时间和她分享。”
刘丽欣的幸运并非偶然,事实上,许多国华的学子都有和她一样“开小灶”的经历。在蒋洪涛看来,国华纪念中学的老师们在现实中其实兼顾了“三重身份”。第一重身份是朋友,聆听学生们的诉求,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第二重身份是家长,为这些家庭贫困、背井离乡来上学的孩子们照料衣食起居;第三重身份才是教授他们知识与为人处事的老师。
这种“亦师、亦友、亦亲人”的师生关系给了这些在人生困境里挣扎的寒门学子们前行的力量与勇气,老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在无形之中感染着更多的人。“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半,你都可以在国华的校园里面看到老师们忙碌的身影,办公室的灯晚上11点钟常常还亮着,因为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们基本都要等到学生回宿舍睡觉后才能下班。到了周末,老师们还会带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一年下来休息的时间都特别少。”蒋洪涛说。
这些无怨无悔付出的背后,是为人师者“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赤诚之心。正如很多国华纪念中学的老师所说,我们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从教育扶贫到乡村振兴
在国华纪念中学建立之初,创办人杨国强曾对校长季德华说:“我对学校的工作评价,不是看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而是等到办学十年、二十年后,看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有没有做贡献。”
如今,这所学校已创立整整二十年。自2002年至今,国华纪念中学累计已帮助3753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摆脱失学困境,共培养毕业生2920位,其中硕士1011人,博士199人。出身寒微的学子们,在这里不仅用知识改变了自身和家庭的命运,更承担起"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
在做律师之后,黄华庚在业余时间从事起了法律援助的工作,利用专业知识为弱势群众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与帮助,不久前还取得了湖南省司法厅在上海招募援助律师的聘书。多年来,他还和国华纪念中学的校友以及身边的同事一起对家乡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其中一个受助学生在去年考上了重点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时隔多年又在新一代学子中传承。
2011年毕业的刘丽欣高考考入了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在工作岗位上,她专业负责的态度和善良朴实的性格得到了许多患者的认可与好评,一位刚刚出院的患者以“用真诚的心善待每一位病人”来评价这位年轻的医生。
在国华纪念中学的培育下,更多像黄华庚和刘丽欣一样的学子正在各自的领域践行着“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的人生。他们中,有的戍守边疆,有的扎根乡村,有的专注科研与自主创新,还有的像蒋洪涛一样将教书育人的理想播撒到全国各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校园步入到社会的国华学子们,无论身处何处,都在用自己的行动笃行“造福桑梓,回报社会”的使命与初心。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华纪念中学也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将招生的范围拓展到更多偏远地区,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持续提供教育支持。
“希望你们能过上好日子,有能力的时候帮助有需要的人。期待国华学子互相帮助,带着珍贵的友谊和经历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为社会更美好而努力奋斗。”在12月22日举办的国华纪念中学建校20周年庆典活动上,杨国强对学生们说道。
时光荏苒二十载,桃李满天下的国华纪念中学还将继续书写知识改变命运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