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地产群体免疫_风闻
地产风声-地产风声官方账号-听,这风声,好像在说秘密2022-12-30 12:57
文|内幕君
1
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过于魔幻。
放开成为最潮和最坚定的姿势,好像就一夜间的事。
我说的不是疫情,是房地产。
这三年来,国内房地产行业和疫情走出了相似的步伐,都是从被严防转到松弛,没太多过渡。
12月15日,“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再被提及,喜提“支柱”,别说空头了想不到了,一些多头都不敢想。
有人说去年12月已经被官方提及过了,其实不一样,那会是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提的,提法是“要加强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
这一次国务院高层表示,针对当前房地产出现的下行风险,正在考虑新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息回暖。
前面的提法像大姑娘头回上花轿,还有点扭扭捏捏,后面这提法就直接多了,表明会继续提振房地产,“明年中国经济实现整体性好转,我们极有信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首次被说成“支柱产业”还是2003年的事,最近5年官方提得很少,取而代之的是“房住不炒”。
但到了今年特别是年底,增强行业信心的政策和口头承诺不断释放。
狗蛋说,大家还没回过神,新天地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要开始习惯房住不炒和支柱产业共存了。
2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几亿人同时在发烧。
总结地产行业的2022年,也可以用我们正在经历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群体免疫。
从恒大“爆雷”开始,多米诺骨牌一张接着一张倒,就连基本面向来稳健的房企也出险。
如果把2021年前的百强房企榜单拉出来,很容易就能凑出一张新榜单:
《房企“爆雷”50强排行》。
2022年一年新增违约主体就逼近30家,多为民营房企。
这一年,大家见识了行业有史以来的很多“第一次”,比如“批量式”年报难产,不少房企到现在依旧没发出上年度财报,融创直到前些天才披露。
再比如,房企集体抛弃“四大审计”,主动撤销境外机构评级。
放在以往,随便一件都是行业大事,今年却屡见不鲜。房企自己状况多了也就免疫了。
而房企状况多,舆论也免疫了,许老板被“跳楼”都搞不出大新闻。
为了去库存,房企很努力。
西瓜换房、小麦换房、大蒜换房,万物皆可换房,就差空气抵房款了。
买房推荐就业、买房送打麦子、买房免费乘坐10年地铁,万物皆可送,就差买房送老婆了。
这一年,我们见识到了首付分期可以长到两年半,长到等交房再首付。
面对空前的促销力度和花样促销形式,购房者免疫了,牢牢捂着本就不富余的钱袋子。“强制停贷”在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刚需的列车像结冰的河,走不动了。
所以,千亿房企缩水。2022年全口径销售额能达千亿以上的房企,要比两年前巅峰时42家腰斩一半。
大概率,这一年新房成交额回落到14万亿以内。
3
中航基金副总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表示,房地产下滑是因为年轻人的生娃、买房需求被延迟,2023年作为消费品的房地产有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
很多人曾经以为疫情防控放开后,消费可以报复性反弹,现在大概在想,就算钱包不允许,身体也不一定允许啊。狗蛋说,慢点作,得把身体养好对抗下一次“阳”。
我说专家表示半年内复阳概率很低。体验过被“刀片割喉”的狗蛋猛男叹气:专家还说新冠是“大号感冒”呢。
这一年,我们对专家免疫了。
12月26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建议,要防止对房地产市场直接或间接不利的政策出台。
他的理由是,近期房地产市场的脆弱性明显增加。
狗蛋说,房地产行业不行,没想到房地产行业的专家更不行。
房企都躺平一大片了,专家怎么才感觉到近期行业脆弱性的增加?
2021年开始在22个热点城市推行的“两集中”“三批次”供地,今年改变方式了。
长沙9月宣布今后不再按照年度批次供地,北京、杭州、厦门等城市进行了4轮供地,南京5轮,武汉6轮……
从三次再回到N次,现在没有不利政策,今年4月开始,调控政策已经迎来实质性拐点,从上至下想的都是还有哪些帮扶政策可以出。
中指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2年超300省市(县)出台房地产调控优化政策超千次,政策调控(支持)力度和频次,双双达到近年来峰值。
狗蛋建议专家带头多买几套房,然后不要再建议了。
4
这一年,地产人也群体免疫了。
他们不再意外于“一觉醒来公司没了”,很多地产人突然就治好了“35岁焦虑”:
不是因为年龄焦虑没有了,而是任何年龄都在焦虑。
要么失业,要么收入腰斩、脚踝斩,和大多数房企一样,大多数地产人开始返贫。
把寒意传给每一个人,首先传给的就是地产人。
或许,2022年是过去十年里最坏的一年,而我们都不希望这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