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计划大家谈 | 《茶知道答案》:当影像与非遗相遇,会碰撞出什么火花?_风闻
解读中国工作室-解读中国工作室官方账号-为世界提供感知中国的别样视角2022-12-30 10:56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人爱茶,爱品味茶叶的唇齿留香,更爱茶香背后空灵飘逸的东方古典美学。武夷山,秀甲东南,是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和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的故乡。
纪录片《茶知道答案》,将目光对准现代的武夷山红茶和岩茶,比起宏观铺陈茶叶的起源、发展,以及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故事性更强的厚重历史故事,这部纪录片以两组交叉并行的故事,讲述属于武夷山茶文化守护与创新的故事。
《茶知道答案》入选了首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纪录片单元最佳提案。纪实影像与非遗的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吴晓洋近日专访了该片导演林潘舒,请她带我们走近这个不一样的茶文化故事。
△林潘舒导演
茶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武夷山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也是茶叶品种王国。与茶相伴千年,伴随时代演进,这里的每一位茶人都肩负着自己的使命,《茶知道答案》的两组主人公分别来自武夷山的桐木村和星村,他们的故事正是关于“守护”和“创新”。
桐木村盛产正山小种,这种茶被誉为世界红茶鼻祖。最传统的正山小种制茶工艺采用松木熏制,这种古法具有400余年历史,但当松木林被纳入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还是保护传统,主人公江骏发陷入两难境地。而据此五十多公里外的星村,刘锋、刘峥父子则希望通过两代人的接力传承,开发岩茶新品种,为后人留下更多元化、个性化的茶香。
△纪录片《茶知道答案》剧照
林潘舒导演曾执导《本草中华2》《天下妈祖》《大地私宴》《大国重器2》等多部获奖纪录片佳作,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当被问到为什么会关注这个选题时,她先讲起了被朋友们形容为“矫情”的爱茶情怀。“我给同事或者外地朋友泡茶的时候,他们都会觉得你们(福建人)真是太‘矫情’了。如果外地人看到福建人喝茶,特别是到武夷山看到当地人喝茶,你就会想到两个字,我觉得不能说是矫情,应该是‘讲究’。讲究环境、讲究泡茶的器具、讲究茶的香气。茶产自哪个山场,它的生长环境,甚至泡茶用的水,都要从山里专门去接山泉水,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当地人的一个讲究。对于我们来说,喝茶是一个仪式,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
仪式化的过程对于武夷山人来说,蕴含的内涵非常丰富,从未断绝的历史,到口传身授的相关礼俗,再到人际关系、社会实践、人文交流等,在林潘舒看来,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因。
“两个故事,两家人,其实都有各自的使命和挑战。一个是要在不触碰生态红线的原则下,为传统工艺找到一线生机;另外一个要冒着试了十几年最后却可能面临失败的试验风险,抵抗很多短期利益的诱惑。一个故事在讲守护,武夷山拥有世界上同纬度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林,能在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地区保护住这么大面积的一片原生林,和当地人对山林和自然的敬畏与爱护是分不开的,江家面临的两难选择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另一个刘氏父子的故事讲的是创新,他们放弃巨大收益诱惑,孜孜钻研新的岩茶品种,这其中的比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这两个故事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延续这抹茶香。”
茶想要给予我们的答案
《茶知道答案》的故事切口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如何把握叙事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相平衡,让当地观众和全国、全世界观众都能从中寻找到共鸣点,林潘舒有自己的思考。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我也希望很多年以后,当人们翻到武夷山这一页时,心头涌起的是欣慰而非惋惜,我希望能通过福建的茶的故事来传递这个初衷。我希望观众可以通过这部片子的场景画面,能够静下心来去思考人与自然如何相依相伴、共生共荣,以及怎样保住我们目前拥有的这些遗产,让它们变得更美好。”
拍摄过程中,主人公江骏发讲起自己在路边捡到一颗石头的经历。石块上呈现有树叶的印迹,江骏发猜测或许是几千万年以前武夷山的地质变化所致,随着原始森林沉到地底,树叶的印迹就印在了石头上。他觉得,这块石头就像一张照片,记录了这座大山本来的样子。
△纪录片《茶知道答案》剧照
茶,是书写武夷山历史的载体。林潘舒表示,或许并非所有观众都会关注制茶工艺、品茗标准、泡茶水起到的作用、茶叶制青工艺的流程等细节,“但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比如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产,茶是武夷山人生活的重心,它是我们的宝贝,它的种植、生产、流转书写了这个地方的历史。人们为茶劳作奔波,甚至倾注毕生心血,其实都是为了延续,人们在做的无非就是这样的事情,为这片神秘的东方树叶能够传承上千年的原香。我们有一些我们自己的宝贝要守护,为此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但我们也会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会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心血,这件事情能在很多地方引起共鸣。”
茶想要让世界看到的态度
入选“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如何在中国观众们熟悉的文化背景中提取耳目一新的亮点,又如何探知西方观众在好奇什么,从对他们来说相对陌生的中国文明故事中寻找易于他们理解的共通价值,成为林潘舒需要钻研的课题。
△纪录片《茶知道答案》剧照
林潘舒回忆道,在与节目监制Discovery探索频道东亚内容总编魏克然交流时,魏克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许多西方的观众一直很想知道,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为何仅剩中国文明流传至今?魏克然自己是印度人,他表示印度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但今天的印度文明已经与古印度时期完全不一样,但中国的文明却延续至今,一直没有断代,他认为西方的观众可能会对此产生好奇。
对此,林潘舒分享了一个拍摄期间,令她感触颇深的体会。“世界上许多地方,人们用很大力气去保护所谓的遗产,一直去修复或者拯救。而很神奇的一点是,中国的很多东西,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用刻意去保护的,只要按照这个方式去生活就可以了。”
“我们说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文’字实际上一开始是一个通假字,指衣纹的‘纹’,就是衣服上的纹路,意思是我们保持一个姿势久了,站起来的时候,衣服上会留下痕迹,能够记录我们当时的姿势的那种痕迹就是‘纹’。文化的‘文’通这个字,意思是说文化、文明,实际上依靠的是人群中的每一个个体,人们潜移默化受到的熏陶、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或是从长辈那里、从周围的环境那里所继承的一种生命观、世界观。文明和文化是由很多微小的东西集合在一起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文明之所以会一直延续至今,把很多传统延续下来,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一直在按照这样的方式去生活。”
△纪录片《茶知道答案》剧照
所以在《茶知道答案》中,江家人一直念叨正山小种的熏制工艺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上这样断掉”。因为这样的责任感,茶农们会自发地保护、守护、改善。“因为这样不断的守护,我们的文化得以一直活着。”而像刘锋父子,他们在做的是要在这份守护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一直流传。
茶的故事背后,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是这部影片的核心。“我们对于天地万物,实际上一直是寻求一种统一,有尊重、敬畏、宽容、守护,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人与自然,包括主人公们去传承,包括他们对人与自然的观念,我们东方人对自然的观念等等。刘峥反复提到一个观点,自然的东西是最好的,他觉得自然赐予我们一切,要保护好自然赐予的、原汁原味的那个味道。还有他们对自己事业的热爱,这些东西我认为对于国际观众来说,会是比较容易让他们找到共鸣点,容易打动他们的东西。”
当被问到此次创作的过程与以往的创作经历相比,最印象深刻的收获,林潘舒表示,也像是一种陌生感与熟悉感的互文。
“我之前做的节目,对我来说更多的是陌生的主题。我更多是到了现场以后去发现、去体验。但茶是我自己非常熟悉的东西,我平时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茶。对一个很熟悉的东西,去探寻一些对它新的感受,这对我来说是最不同的体验。我觉得这其实也体现了我们现在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态度。我们实际上也一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重新爱上那些东西,我觉得这就是相通的地方。”
+
本文作者:
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吴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