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计划大家谈 |《守护大熊猫》:如何把耳熟能详的超级IP讲出新意_风闻
解读中国工作室-解读中国工作室官方账号-为世界提供感知中国的别样视角2022-12-30 11:17
作为国宝,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和受保护情况一直备受关注。2021年7月,一则关于大熊猫“降级”的新闻广泛传播。当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何为“降级”?短视频**《守护大熊猫》**正是聚焦于此,讲述大熊猫被“降级”这一生态保护成果背后的中外科研保护合作故事。
△《守护大熊猫》导演姚远(中)与左韬(右)
项目于2022年11月开始拍摄,预计于2023年2月完成。《守护大熊猫》讲述了中韩专家“云端”携手,共同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帮助旅韩雌性大熊猫“华妮”自然受孕,最终产下韩国首只大熊猫幼仔“福宝”的故事。该片主创左韬与姚远,曾共同创作了《走近火红大凉山》《熊猫与少年》《非遗的味道》《荣军院里的英雄们》《逐梦前行》《乌蒙四姐弟》等“川味十足”的纪录片、微视频佳作。
不久前,《守护大熊猫》入选首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短视频单元最佳提案**,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陈惠敏采访了该片导演左韬、姚远,请他们谈谈心目中的“中国故事”。
与大熊猫深厚的缘分
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故事,为什么选择大熊猫这个已被国内外媒体充分挖掘的题材?对此左韬与姚远认为,参加“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到一个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故事,而且最好能够突出四川的特色。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伞护种”,是最具全球意义的自然保护象征。大熊猫也是中外友谊的使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是世界共通的符号,是国际传播的绝佳题材。而且在四川拍摄大熊猫题材,也具备天时和地利。
△《守护大熊猫》工作照
一提起大熊猫,姚远难掩兴奋。她介绍到,早在三十多年前,自己的母亲曾经是中国第一个大熊猫救治小组——成都军区总医院大熊猫救治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和摄影师。“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跟随母亲和救治小组的叔叔阿姨们前往四川卧龙、雅安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看他们给大熊猫们做体检,建立档案,救治生病的大熊猫。”从那时起,她们一家就和大熊猫的守护者们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深厚的感情和长达几十年的友谊。几十年来,这个黑白分明的精灵已经融入了他们的家庭,守护大熊猫也是他们一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命题之一。
△图一、图二为成都军区总医院大熊猫救治小组1989年救治大熊猫的照片
左韬说,自己是2005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进入到纪录片领域,做的第一个纪录片方案就是关于大熊猫的《未知生命的密码》。对他来说,选择做大熊猫的相关选题,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久以来的筹划和准备,以及冥冥之中的安排。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夫妻二人在纪录片领域已经深耕了17年,今天他们携手接过了父辈对于大熊猫的拳拳爱心,特别的缘分也让他俩获得讲述大熊猫故事的极佳条件。
具有史料价值的一次拍摄
即便对大熊猫的了解已刻进基因里,如何把大熊猫题材讲出新意,把它变成一个可执行的方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它们出生,还是一个粉色的小宝宝开始,大熊猫从头到脚都被拍过了。甚至还有摄像头24小时都对着它们。”对于这种耳熟能详的题材,左导认为找准切入点尤为重要。考虑到市场上从大熊猫本身去切入的作品已经很多,团队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后,决定从大熊猫国际科研合作这个角度来破题。
△《守护大熊猫》剧照
大熊猫繁育有“三难”——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几十年来“三难”的技术难关虽被逐步攻克,但对于手生的韩国专家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疫情当下,两国专家只能在云端携手帮助旅韩雌性大熊猫‘华妮’自然受孕,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中,中韩两国专家都突破了很多障碍,作出了很多努力。”
据左韬、姚远导演介绍,拍摄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故事,更是让他们这两个大熊猫故事的老将都始料未及,远比之前预期的更惊险刺激。姚导介绍说:“大熊猫刚出生时体重只有100克左右,这时候需要熊猫妈妈马上把新生儿抱在怀里保温,因为此时的新生儿熊猫宝宝就像一个人类的早产儿,非常脆弱。它们身上薄薄的一层绒毛是不足以保温的,如果太久不能被母亲抱到怀中,就会因为失温而出现生命危险。但旅韩熊猫妈妈华妮因为第一次产崽,没有任何经验,小家伙生出来在地上嚎叫了很久,华妮都没能完成把熊猫宝宝抱入怀中的动作。所以为了保证熊猫宝宝的安全,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人工取子,但人工取子的危险性很大,因为初产的熊猫妈妈情绪很不稳定,此时取走熊猫宝宝,很可能对熊猫妈妈造成刺激,熊猫妈妈也可能会对取子的工作人员进行攻击。当时的情况,韩国方面无法处理,很多都是依靠远程在线的中国专家进行协助和指导。”
左导说:“能够对这一特殊时期下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与国际合作进行深度挖掘、独家记录和完整呈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更具有国际传播的独特优势,也将为中国和世界留下珍贵的影像作品和资料。”
国际视野和微观视角
谈到近几年地方电视台逐渐把目光转向国际合作,希望扩大中国本土故事的影响力,结合此次入选“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的经验,两位导演分享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作为地方电视台,过去我们并没有很多机会主动寻求国际合作,更多的是国外团队找到我们,请我们去拍摄一些本地故事。很感谢‘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这个平台让我们与国际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
左韬、姚远导演认为,大熊猫是最具辨识度的中国符号之一,也契合当前改善地球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一全人类共通的主题。甚至这次合作的韩国拍摄团队都是靠大熊猫的面子敲定的,“因为我们短视频的制作经费很有限,但韩国团队一听说可以拍摄大熊猫完全没有计较费用的问题。接触下来我们的感觉是,大熊猫在国外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道光,点亮了他们的生活。‘华妮’怀孕时韩国举办了宝宝征名活动,吸引了2万多韩国民众参与,最后定名为‘福宝’,寓意带来福气的宝贝,希望福宝成为疫情背景下的一抹亮色。”
△《守护大熊猫》剧照
姚导认为创作一个好的片子的前提是要发现最打动人心的情节和细节,增强情感互动的共振频次,强化戏剧叙事的张力,要用故事化的语言、艺术化的表达,不断强化影片的叙事动力,将“不做看图说话,着力影像叙事”作为创作核心。
在左导看来,“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因为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所以,我们紧扣国宝大熊猫这一超级IP,通过多元化视角的精彩故事,让故事带着温度和情感走进人们的心里,最终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陈惠敏
感谢左韬导演、姚远导演及团队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