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队里,8.6口径机枪替换12.7口径机枪是一种必然_风闻
单弦琴-2022-12-31 12:49
80年代口径论证的时候拍脑袋听信中口径机枪消亡论,认为中口径上不如12.7毫米,下不如5.8毫米,于是决定取消7.62x54R这样的全威力中间口径,直接形成了步兵机枪火力的断层。然而几十年前极其业余无知的低级思维错误,几十年后依然在犯。
事实上中口径通机无法淘汰的原因,简单的要死,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一条:在步兵自己抗得动、打得准的范围内,他们需要威力足够大的轻机枪(使用轻便的两脚架的那种)。在轻机枪状态下,提供尽可能大威力的同时,依然有很高的可用性,能在近距离作战中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对复杂环境的极大适应能力,这才是中口径机枪无法被淘汰的核心因素,是关键中的关键!
而12.7口径的机枪,不管怎么减重,都不可能是合格的轻机枪:后坐力和枪口上跳太猛烈,射击时根本无法控制,完全不能保证有效的瞄准和射击精度。
俄罗斯Kord-12.7是目前极其罕有的带轻机枪状态的大口径机枪,但这个状态下,射击灵活性、射击精度都非常差。催生这种设计的原因,是城市战下交战距离很短,但步兵又渴求能有效穿透/摧毁砖墙、钢筋混凝土的大威力枪械。而国内类似的装备则是89式。而89式机枪减重后整枪(不是枪管)寿命极差,400米散布圆直径达到5米3的程度!根本就没有精度可言了。
这就使得在城市和山地作战中,12.7毫米的机枪要么由于太重到不了步兵交战一线,要么由于只能用重机枪状态(三脚架)进行架设才打得稳,根本跟不上一线步兵的机动(你见过哪挺轻机枪或通用机枪是需要三个人抬着枪跑的?这还没算弹药),或是无法及时、灵活的架设在各种残垣断壁之间(没那么多地方给你架三脚架)。
而重口径的通用机枪,除了可以使用两脚架之外,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端起来射击。我就想问问,你见过12.7口径机枪能端起来射击的?
举个例子:俄军特种部队非常擅长使用PKM进行各种近距离作战,大威力轻机枪在90年代以来的全球各地的实战中,都表现出了小口径机枪难以媲美的优势。8.6毫米机枪灵活性确实不及PKM,但依然还在一个级别;使用现代的减后坐力技术,完全可以做到后坐力跟PKM一样。网络时代的最大好处,就是信息渠道不会再被机关里那些吹水喝茶混吃等死的体制内寄生虫垄断——随便翻翻这些年来的外军训练视频、特别是实战视频,拿着PKM当班用轻机枪用、甚至进行室内CQB作战的例子比比皆是。
8.6和12.7口径,正是在这一点上具备本质性的差异。8.6口径最大的特殊点、也是最核心的优势点,在于它是通用机枪口径,是轻重两用机枪。而12.口径,不管怎么往死里做,它一定只能是个重机枪。
还有,什么叫重量没减多少,携弹量没增多少?现有的通用公司和西格公司的两款8.6机枪,枪身本体一个10.8公斤,一个9.1公斤;12.7毫米的89式机枪,枪身重量是17.5公斤。哪怕是不计入脚架,8.6毫米机枪的枪身重量就比12.7毫米口径要少38-48%。8.6毫米机枪弹和12.7毫米机枪弹的重量相差悬殊,1发12.7毫米弹的重量,大致相当于2.5发8.6毫米枪弹。过去能带200发的,现在能带500发!150%左右的携弹量提升,这叫没增加多少?这要换成单位削福利减工资,别说砍38-48%算“没减多少”,哪怕是8%,也够这群人哭爹喊娘满地打滚了。
中国为什么会错误的信奉中口径通机消亡论?因为1979年以前从来都没机会见识过像样的通用机枪,79年被PKM机枪打痛过、后来用过80式机枪知道中口径通机好处的那些部队,又都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在后来的口径论证过程中,轻机枪发射中口径大威力弹的优势,被轻武器口那些搞论证的专业人士们刻意忽视了。而2、30年之后,同样的现象,又出现在了8.6毫米口径的论证中。
实际上,根据欧美、俄国乃至东南亚地方武装的实战经验总结来看,无论肤色人种、无论国家意识形态、无论东西方,都存在一条完全共通的规律:只要是步兵带得动、用得来,足够灵活、能适应各种地形,士兵对枪械的威力需求,是没有上限的;越大越受欢迎,没有过剩的威力,只有过剩的后坐力和枪口上跳、过剩的体积,以及过剩的重量。
8.6毫米口径,就是贴近轻机枪操作灵活性的极限而设计的,这才是这个口径的真正精髓所在。
当然,以某些旱涝保收捧铁饭碗吃饭的专业人士的水平而言,要求他们认识到、并承认这点,确实是过于苛求了。毕竟8.6的技术难度那么大,哪有7.62的好做、赚钱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