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主动提出,退出中俄大飞机项目?有没有俄罗斯,已经无关紧要_风闻
科大二助-2022-12-31 09:28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科大烽火
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俄罗斯政府日前传出,他们有意退出中俄联合研发的CR929项目。
与此同时,英国罗·罗研制的遄达7000发动机,也在近期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而这款发动机恰恰就是CR929的备选动力方案之一。
图注:CR929客机
据塔斯社等俄媒报道,日前,俄副总理兼贸易和工业部长曼图罗夫透露,中俄两国将在2023年第一季度进行一场谈判,商讨CR929项目的后续研制事项。由于在第三国供应商参与的问题上,双方出现了分歧,为了避免日后CR929项目面临一些风险,俄方可能会在此次会谈中正式提出,不再以合作伙伴身份参与CR929项目,只维持材料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地位。
按照曼图罗夫的说法,俄方想要退出CR929项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遭遇全方位制裁后,俄方看清了与西方合作的风险,认为如果继续让第三国供应商参与CR929项目,供应商因害怕遭受制裁突然退出的一幕将再度上演。但中方仍想按照最初的计划,让第三国供应商参与到CR929项目之中。
图注:俄副总理兼贸易和工业部长曼图罗夫
虽然在西方展开对俄制裁,大量西方企业撤出俄罗斯,并停止供应商品,俄航空、汽车等产业均遭重创后,曼图罗夫这次给出的理由,看上去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俄方现在想要退出CR929项目,其实还有其他原因。
首先,便是俄航空业现在分身乏术,没有足够的精力继续参与CR929项目。在西方制裁后,俄民航业现在举步维艰,作为俄各航司机队主力的波音和空客客机零部件断供,俄方被迫开始拆飞机凑配件,如果这一情况继续下去,俄方在几年后就将陷入没有客机可用的窘境之中。
图注:俄罗斯民航业也在大量使用美欧客机
在此情况下,普京政府将目光转向了俄国产客机,他们计划在2030年前,生产1000架以上的新飞机。目前已经确定的订单就有240架MS-21、114架苏霍伊超级100、70架伊尔-114、70架图-214和12架伊尔-96。在一段时间内,俄航空工业部门恐怕都没有多少产能能够给到CR929项目。
此外,MS-21等俄国产客机也是刚刚研制成功的型号,发动机等零部件原本也是美欧供应,因此俄方的研发部门也将主要精力放到了解决国产客机的技术问题上。俄方现在已基本停止了原定用于CR929的PD35发动机的研发,集中精力研制MS-21使用的PD14和苏霍伊超级100使用的PD8等发动机。
图注:已经基本停止研发的PD35发动机
除了西方制裁的问题,技术上的难以满足我国需求,恐怕也是俄方退出CR929的一大原因。按照中俄双方此前的分工,拥有更多大型宽体客机研制经验的俄罗斯,将负责CR929的整体设计,以及机翼部分的设计制造。但俄方的经验主要来自苏联时代的伊尔96等客机的研制,在此基础上拿出的设计方案,已很难满足我国对CR929项目的要求。
2022年7月,时任俄副总理鲍里索夫就表示,随着中国成为工业大国,俄罗斯提供的设计方案与技术已很难满足中方的需求,俄方在CR929项目上的参与度正在降低。由此可见,普京政府其实早就看出,自己在CR929项目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正越来越小。
图注:CR929的机身部分由我国负责
而俄方现在退出,对于CR929项目造成的影响,恐怕也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2022年9月,我国就对外透露,CR929的总体方案和详细设计已经完成,正在推进型号研制。部分业内人士也表示:CR929已“开铆”。因此,俄方现在退出,更多地是影响了后续的改进以及机翼部分的生产。在一些核心技术上,有没有俄罗斯都已经无关紧要。
而从鲍里索夫此前的表态之中,外界可以看出,我国其实已经参与到了飞机的整体设计之中,后续的改进工作也能承担一大部分。而机翼部分的生产,在中国商飞已成功独立研制C919客机的情况下,只要俄方愿意提供相关技术,我国接手一部分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图注:AEF3500发动机,未来将是CR929的主要动力
在关键的航发领域,虽然俄方的PD35已经指望不上,但中航发也在为CR929等大型飞机研制AEF3500发动机。从目前的公开信息上看,这款国产发动机的研制正在有序进行。而在AEF3500完成研制之前,CR929将会使用美欧提供的发动机。
近日,英国航发巨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就放出消息称,遄达7000发动机已经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而遄达7000恰恰就是CR929投产初期的备选发动机之一。除了遄达7000,通用动力的GEnx系列发动机,也有可能成为CR929早期型号的动力来源。
图注:罗·罗的遄达7000发动机
综合来看,虽然俄方出于多重因素的考虑,作出了不再担任全面合作伙伴的决定,但在我国工业实力持续增长且对俄方退出已有准备的情况下,CR929的研制还不至于彻底陷入停滞。不过CR929最终的服役时间,恐怕将因此番调整而延后。这无疑也将促使我国,未来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进行的国际合作时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