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所坚持的“精准”成立的条件是什么?_风闻
已注销用户-2022-12-31 07:13
【本文由“guan_15812547752400”推荐,来自《作为西医消化内科大夫,这是我的中医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一周前偶然看到一篇旧文,写了点看法,正好借此机会互相探讨探讨。
既然是理性探讨,就先不管一些表层的误解与争论,换个角度看问题:
科学思维所坚持的“精准”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理论数学追求完美,应用数学讲究实用,有各种误差和概率,以及适用性和成本;
理论物理最求掌握客观世界的原貌,解释世界,而生产生活中的科技讲究目的性、实用性、可行性等等,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经济学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与政治实际上不可割舍,讲经济原理,已经包含了政治理念和立场。大量采用数学公式描述和推理的经济学精准吗?多大程度上能预测经济并作为决策依据?比如西方经济学,现有一堆假设,比如理性人假设,每一项理论之前都是假设场景,假设条件,然后用公式推导。这样能对应到真实的世界吗?不看广告看疗效,很多时候经济学就是玄学。但不妨碍它成为当代显学。虽然如此,公正地说,经济学也是人类试图理解和量化真实世界的一种努力,只是企图心大大超越了能力。而宏观经济学相对比微观经济学更有价值,也说明了不同的思维方向的实际效果不同。
人类的能力边界和能力分布(姑且这么说吧)是容易忽视的理论思考的前提条件。
其他学科就不展开说了,有这几个典型够了。
我要补充的是:
1. 精确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但现实问题现实解决,理想只是观念,不能代替客观现实。
2. 精确的方法和思路,如果不适合问题或客观事情,不但无益,甚至有害;
3. 符合当下人类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行动能力、制造能力、组织能力等等)的分布状况和边界的思维和方法才可能是有效高效的;
4. 个人观点,**精确适用于纯客观实物,一旦过程有意识的介入,科学的精确、精准目标就丧失了基础。**很简单,科学或者说人的思维把控不住不可知的变量,把控不住事物发展的走向。从微观推导宏观是艰难之路,因为有限的变量无法描述真实的世界,意识的加入又随时改变事物的走向。
5. 反之,不纠结于人类无力掌握和把控的微观推导宏观的“雄心”,从宏观整体样貌反而更容易真实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状况和发展动向。这是中医辨证施治之所以合理的理论依据,也是西方经济学和现代微观医学失之偏颇的原因。
中医是治病救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追求的是救治病人、总结经验、传承医术,因此,采用什么理论方式整理和承载中医就非常关键。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医,采用了阴阳五行等“朴素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我们用现代的高高在上的眼光审视和苛责中医的“非科学”是可笑的,荒谬的,脱离实际的。中医并非完美,需要我们持续发展,我们也可以试图采用现代的“科学理论”重构中医理论,吸纳中医经验,但首先我们要认识中医,真懂中医,继承和传承中医,然后才能谈其他。
所以,中医不是用来解释世界、解释人体的,不要苛责中医的解释不同于当代科学。何况中医与科学操持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眼光与思维,根本不是一个系统。而且,有些误会其实来自于术语的翻译,举例,中医讲藏象,不讲解剖的器质器官,因为治病是要让人健康,开膛破肚不是合理手段,而且中医的五脏六腑是功能体现,反映生命功能和动能,并非器质器官可比,器质只是一块肉而已。但历史上西医的引入面临术语的翻译,很自然就被映射到中医原有的术语上,产生对应关系,但实际上却是生搬硬套,人为制造两种完全不同的系统的“比拼”。如果认识到这一层,就知道这些是没必要的。治病看实效,中医看疗效,中医用中医的语言,解剖才用器质名称。
另外,中医不以治病为能,而以养生保健康为己任,追求“治未病”的境界和情操。宁可药发霉,不求有病人。中医是维持人体动态平衡,动态健康,如治国。追求绝对的是非并不能安天下,和谐和难得糊涂反而能相安太平,一如家庭和睦的道理。同时人体健康也如骑车,保持平衡是首要目标,各人的车子先天不同,磨损不同,骑好是关键,零件是不是最佳反而在其次。
治病不同于治物:
**中医是赶牛车,自愈是主角,**中医调动自愈,遵循生命原理,巧妙而安全;西医是汽车维修工,陷入无解的制造细节中,亲自修复汽车。人的认知和能力有限,生命体的复杂度无限,而自愈是生物体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