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迈德·赛义德:这场冲突中国未曾期盼,但早已准备好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艾哈迈德·赛义德】
中国对内外的政治理念源于儒家文化的核心,这个核心指引着领导人治理国家,调节领导人与人民之间以及与他国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理念并没有因为中国从二十世纪初的封建主义过渡到民主国家而改变,也没有随着本世纪中期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而改变。因此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始终是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遗产。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喜欢将他们在发展、管理和治理方面的经验称之为“中国特色”或“中国模式”,将他们的发展和治理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这也意味着来自于国外的无论宗教、思想,还是政治和社会方式都将中国化。
因此,中国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别于大家众所周知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是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在某些方面甚至要优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和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
当我们谈及中国,更确切地说当我们谈论与中国相关的冲突时,以上的介绍是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我们用任何西方的标准来解读中国,我们是无法真正认识中国的,只有以中国的视角来解读中国,那么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
中国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图片来源:新华网
我们将在这篇文章中分析和讨论中美冲突的过去、现在并预测其未来。我们以中国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美国的观点是明确且公开的,因为世界上的占据着话语霸权的媒体主要是西方媒体,更准确地说是美国的媒体,所有人接收到的关于中国的大部分信息都是这些媒体想让人们看到的;
二、在我看来,只有少数人能够站在中国立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待中美冲突。因此,我对这一冲突的阐述是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的视角来进行。
众所周知,中美冲突并非是中国所期盼的。这不是说中国惧怕美国,而是由中国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中国的政治核心是基于“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原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在对外发言中多次提到过这个原则。不仅如此,中国国家主席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还提出“中国从不欺负别人,别人也别想欺负中国”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立场非常明确,即她不想与美国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产生冲突,她始终以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努力提高经济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甚至从中国过去几年的对外政策也可以看出,她致力于寻求世界的发展与和平,不干涉别国内政,对其他国家也没有任何政治野心。
现在不少人都认为中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双方会因利益而产生冲突,这也将是一场关于强者生存的斗争。那么如何从中国的视角来理解中美关系面临的种种问题?
中国文化本身不寻求冲突,但也深信树大招风以及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可以肯定的是,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大小小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甚至也出现过各种危机,但是中国方面并不希望矛盾冲突走向升级。
对中国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完成第二个百年计划。第二个百年计划是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制定的两个百年计划之一,两个百年计划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2021年;第二个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2049年。但很明显,中美之间的冲突先兆远远早于第二个百年计划完成的时间节点。
到目前为止,中国媒体没有使用中美贸易战这个词,他们一直在试图强调这是一场争端或摩擦,并不构成战争。尽管美国对以中国科技领头羊华为公司为首的中国公司采取严厉而强硬的政策,但这也只是激烈贸易战的先兆罢了。过去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奉行谦虚、不夸张、避免使用敌对的媒体语言的原则,但这种原则已经发生改变,中国前外长与美国代表团的谈判就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转变的最好例子,面对美国的诘难,他用犀利而又铿锵有力的言辞来霸气回应,成为中国公民口耳相传和自豪感倍增的源泉。他对美国代表团说:“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但事实恰恰相反。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在这场被外界视为可能演变成新冷战或美国有意阻挠中国发展的冲突中,中国是会改变还是会继续保持谦逊的政策、温和的外交语言以及试图悄声无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毫无疑问,在这场使世界陷入一筹莫展的疫情之后,中国必将改变。疫情之后的世界对中国来说是多极世界,绝不会允许像苏联解体后的美国霸权主义、单极格局持续下去,在这场冲突中,中国有着美国不具备的优势,也有着怕被攻击的弱点。
去年7月,中国通过其外长从战略层面就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向美方提出五点希望:第一,美国应客观认识和理性对待中国的发展。第二,同中国走出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路。第三,尊重和包容中国自主选择的道路和制度。第四,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第五,停止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更进一步表示,美国的霸权主义注定要失败。他强调中美关系的未来将取决于美国是否愿意接受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否愿意承认中国人民争取美好生活的权利。他也指出民主不是可口可乐,美国生产原浆,全世界一个味道。他补充说,美国应尊重中国自主选择的道路和秩序。显然,中国的外交辞令已经悄然改变,那么中国现在准备好迈出这一步了吗?
当然!如果新冠病毒没有出现,也没有美国的频频施压,我们可以说中国这样做是在走一步险棋,但中国的大多数政治分析人士指出,无论美国愿意与否,新冠病毒的出现正在宣布全球体系从单边主义开始改变,美方也无法拒绝这一变化。自习近平主席连任以来,中国经过深思熟虑的准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为这次转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中国已经在工业上超过美国,也已在贸易和合作方面超越了美国,通过发起旨在建立新的全球贸易秩序的“一带一路”倡议铺平了道路,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的“一带一路”倡议,被大多数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广泛接受。除此之外,也建立了为基础设施服务的金融机构,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正在努力建立一种新的多边合作的国际金融组织。
图片来源:朝阳少侠
而在人类共同发展层面,中国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向世界发出了她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号召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美国独霸世界、肆虐全球的单极体系的重压下,从南美洲到巴格达,再到阿富汗、伊朗、也门和叙利亚,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和认可,虽然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媒体体系,且处在美国压迫下,但却为多极世界中受美国政权和霸权影响的人们提供了希望,说到底还是中美俄或者说是中美之间的大国博弈。
即使在国际联盟中,中国也为以美国为首的英澳印日联盟的意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更与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伊朗建立了军备和影响力不亚于美国联盟的合作伙伴关系。此外,当然还有中国曾一直援助过的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以及欧盟中一些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国家,为中美对抗做足了准备。不仅如此,中国对美国的后花园拉丁美洲的了解也变得清晰。中国在这些国家上花费了数十亿美元,试图在中美冲突进一步加剧时,可以进行抵御。
中国研究人员指出中国最大的弱点是科技,而美国是全球科技的领头羊。美国控制着科技领域的发展,并为科技的进步制定了方案,中国深知这一不足,已经开始从第一、第二产业时代转变为依靠头脑、注重创新和科学的产业时代,并成为世界上注册专利最多的国家。其科技巨头华为所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美国间接承认了中国已经接近了其科技水平这一客观事实,而这是美国从不希望任何人接近的。
特朗普上台后,中国政府尽力避免出现中美剧烈冲突,利用这段时间多喘口气,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美国对华政策上来看共和党人,尤其是特朗普,他的政策简单粗暴,他对中国的商业野心也显而易见。而民主党人则不同,他们会在更深层次的领域发动攻击,他们的呼声总会联系着自由、权利、保护少数民族等,这在特朗普时代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但在拜登上台后立刻又重返舞台。我说过特朗普上台后,中美争端空前的尖锐,甚至有人认为新冷战已经开始。
但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打压中国?特别是对以华为为首的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打压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的一位政治评论员指出,这是因为这些高科技公司触动了美国在世界上的核心利益。众所周知,美国的霸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军事霸权、科技霸权和美元霸权,美国占世界人口的5%,却消耗了世界35%的资源,当然,这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肯定是在这种三个霸权的基础上实现的。
不仅如此,她还用一切手段维护和发展霸权,例如:根据《2019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是中国的3.1倍。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军费开支是中国的3.7倍,占全球的37%。国际金融公司IIF报告显示,2018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是中国的14.7倍,这就证实了美国的第三霸权,即美元霸权。
再让我们看看现在美国的科技霸权发生了什么转变?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数据,我们发现中国有129家企业上榜,而美国仅有120家,这是中国在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中国在6项指标技术上领先于美国,而且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美国的4.9倍。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是美国的6倍,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是美国的1.4倍,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是美国的4.9倍。
可见,中国正在逐步打破美国的科技霸权,正因为如此,美国开始寻求新的方式来打压中国。面对这种打压,中国只能加强自身在世界上的媒体影响力,并已有所成效。中国电影已在美国电影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对美国电影有了一定的准入门槛,就在几天前,因为上映档期与中国众多国产电影排片撞档,《蜘蛛侠3》未能在中国上映,导致这部电影可能将失去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
中国,这个已经觉醒的巨人,必将引领世界走向多元化的文明,这将在世界的每一个地区都留下巨变,当然,中东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在非洲和中东突出的存在,预示着一个全新角色的到来,当然,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论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