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房企融资破冰,龙湖发行2022年首支28亿公司债
张志峰
(文/张志峰 编辑/马友友)自去年年末以来,房企融资利好向优质民企蔓延,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支持优质民营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促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21年初,又有并购贷不计入三道红线、地方政府为收并购出险房企项目牵线搭桥等利好消息陆续传出,A股及港股地产板块连日来迎久未上涨。
业内普遍认为,融资环境正在改善,行业信心或将缓慢恢复,除实力雄厚的国资房企之外,以碧桂园、龙湖为首的头部民营房企或将率先受益。
融资端迎利好消息
果不其然,1月10日晚间,龙湖集团披露发债情况,成为2022年第一个享受这波融资红利的民营房企。
公告显示,龙湖将于1月13日-14日公开发行规模不超过28亿元的2022年第一期公司债券,分为3.15%-4.15%的6年期和3.6%-4.6%的8年期两种无担保债券。
另据财务数据,截至2021年3季度末,龙湖集团总资产7462亿元,总负债5146亿元,账面现金资源873亿元;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739亿元,净利润106亿元。
尽管28亿元融资对于龙湖的体量而言并不多,票面利率亦略高于往年,但在过去融资持续收紧的大环境下,公司债获批本身就是一大利好。
要知道2021年以来,房企融资环境复杂严峻,7月份开始,ABS、中票、公司债之类的标准化融资业务更是一度被按下“暂缓键”。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1年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量为12873亿元,同比下降26%,近五年来融资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时达到五年来最低点。
从不同时间来看,2021年一季度房企融资量仅微降,超过4000亿元;二季度以来,相关部门加大对经营贷、通道类业务的监管,房企融资环境收紧,融资量同比下降了16%,不到4000亿元;至三季度,受到数起违约事件频发的影响,房企融资进一步下滑到3079亿元,同比下降32%;四季度更是一度降到冰点,融资量仅为1767亿元,同比减少55%。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融资量衰减的同时,国企融资比例明显攀升,叠加偿债高峰期来临、机构降级做空、新房市场销售受阻等因素,民营房企普遍陷入流动性危机,即便未暴雷房企,也纷纷开始节衣缩食,甚至裁员、“卖子”度日。
特别是临近年末,过去大手大脚惯了的房企,抠起成本来也令人震惊,诸如让员工提前放假冲抵工资、取消业绩考核顺便取消奖金、以各种理由拖欠工资逼迫员工自动离职等等“骚操作”不绝于耳。
不过,随着行业风险陆续出清,政策端终于有雨过天晴的趋势。
优质民企率先受益
事实上,从2021年4季度开始,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释放房地产融资纠偏信号,融资市场开始呈现分阶段缓慢回暖趋势。
首先是9月底,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多次发文提及“两个维护”: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2月上旬,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接连召开,对2022年房地产整体形势给出了清晰地答案。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房地产表述主要起到定调作用: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
无独有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表述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不难看出,尽管当前房住不炒的主基调没有变化,房地产全行业资金面形势仍然严峻,但监管层更期望恢复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这样才能实现行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作为受监管支持鼓励和投资者青睐认可的优质民营房企,信用优势更为显著,能享受的融资便利和金融资源也会更为充裕。
冰封的湖面随之渐渐解冻。央行数据显示,11月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同比多增2000多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多增1100多亿元,开发贷款同比多增900多亿元。
不过,据贝壳研究院统计,11月地产境内债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特征,当月96%的债券发行主体为中海、保利、招商蛇口等央企和地方国企。
但从12月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营房企受益,开始破冰。先后有龙湖、金地、碧桂园、龙光、新希望等多个民营房企宣布启动发行中期票据、公司债,以及供应链ABS等资产支持类证券化产品。
此外,旭辉一笔8.42亿元的小公募年底更新为“已受理”,合生创展也计划发行2022年到期2.5亿美元8%有担保可换股债券。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上市民营房企人士向观察者网表示,近期融资端利好消息,目的是保障民生经济,房地产融资注定不会回到从前那种“普惠”的状态,财务风险尚未出清的房企风险依旧,房地产高负债、高周转的发展模式也注定走向终结。
上述人士指出,目前背景下,行业将进一步两极分化:提前完成全国化、全行业布局的头部企业,在做好财务风险管理的前提下,优势将越来越大;但过去一味强调全国化、多元化的扩张策略显然不再适合绝大多数房企,而是越来越开始强调“区域深耕”“品质优先”“管理红利”等精细化运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