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整体崛起,挡不住了
“中国的科技和产业水平逐步呈现发达国家特征,”知名财经作家宁南山3年前写道,“2019年,越来越多的全球主要产业迎来了新玩家,那就是中国。尤其是在全球中高端产业的竞争里面,中国几乎是发达国家以外唯一的存在。”
如果说宁南山当时举出的还是智能手机、高铁列车等等“厉害了我的国”层面的例子,那么在2022年底这个时间点,在更接近普通消费者的行业,一些变化开始显现:
从洋奶粉海淘遇冷到以飞鹤为代表的国产奶粉品牌崛起,从阿迪达斯错失中国市场到安踏力压耐克卷起“国潮”风暴……
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下,中国制造正多点开花,一项突破成为另一项突破的基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带动中国制造全域突围。
以下选取几个例子:
1、化解信任危机:国家意志与企业自强
2021年,科技部就“十四五”重点专项制定“揭榜挂帅”榜单模板,“谁有本事谁揭榜”,并通过签订“军令状”“里程碑”考核等方式压实责任,使科技计划更加聚焦实际需求,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这一年,飞鹤与江南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组成校企创新联合体,成功揭榜“婴配乳品新型核心配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创新及示范”项目,开展“大宗功能性乳基料规模化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科研研究。
2022年,在十四五“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重点专项项目中,飞鹤再次牵头申报“基于中国母乳研究的新一代婴配乳粉制造技术研究及示范”,并成功获批。
连续两年,在十四五仅有的两个婴配粉相关的项目中,飞鹤用“一次牵头,一次联合”立下“军令状”,这是飞鹤作为国产奶粉龙头的企业担当和发展追求。
有数据统计,目前飞鹤承担的国家级、省级重要科研项目已有25项。事关万千宝宝的口粮,国家很重视,飞鹤也很认真。
飞鹤工厂实验室
2008年国产奶粉危机之后,国产奶粉品牌们痛定思痛,开启一段长跑,他们决心以基础研究为抓手,重新筑起国产奶粉行业发展的根基。
“对婴儿来说,母乳是最好的食物。很多母亲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奶粉就是孩子唯一的营养来源,”飞鹤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蒋士龙说道,“母乳最好,那就力求接近母乳。研究它,模拟它,设计配方,获得关键原料。”
2009年开始,飞鹤以承担黑龙江省重大研究项目和国家“863计划”为契机,开始系统性地进行母乳基础研究。十余年间,飞鹤已建成有近20000个样本,覆盖国内27个省(区、市)的母乳数据库。
围绕母乳,飞鹤的研究触角逐渐深入。
乳铁蛋白是母乳中重要的免疫物质之一,是宝宝成长不可或缺的免疫蛋白,有助于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降低各种婴幼儿疾病的发病风险。
母乳和牛乳在蛋白氨基酸序列上具有69%的同源性,二者具有相似的活性。但牛乳蛋白中的乳铁蛋白含量平均只有0.06g/L左右,仅是母乳的十分之一。
由于婴儿配方奶粉的原料主要是牛乳,如果要让宝宝吃到乳铁蛋白接近母乳的奶粉,唯一的办法是把更多乳铁蛋白添加进去。
然而,此前中国乳铁蛋白主要依赖进口。2018年10月,国际乳铁蛋白供应短缺,一度导致国内乳铁蛋白价格由每公斤3000元飙涨至3万元,甚至有价无市,影响国内配方奶粉生产。
2017年7月,中国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新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乳铁蛋白》GB1903.17—2016,对乳铁蛋白的理化指标进行了修改,将乳铁蛋白纯度要求提升至95%。但在当时,国外供应商能达到的纯度在80%左右,能符合95%标准的是极少数。
怎么办?与其受制于人,不如自力更生,飞鹤决定攻克这一难题。
据飞鹤应用技术部副总监解庆刚介绍,首当其冲,摆在飞鹤研发人员面前的两个问题便是“如何从牛奶中提取95%纯度的乳铁蛋白?”以及“乳铁蛋白是热敏物质,在加工过程中,如何通过温度控制,以确保乳铁蛋白的活性?”
提取乳铁蛋白可以使用超滤膜分离法,成本低,装置简单,操作容易,但提取出来的乳铁蛋白纯度只有60%左右,远不能达到国家95%纯度的要求。另一条技术路线是离子交换层析法,在制药领域应用比较成熟,提取乳铁蛋白纯度能超过90%。唯一的“缺点”就是贵!为了高纯度、高活性的乳铁蛋白,飞鹤决心锁定“层析法”:利用牛奶中乳铁蛋白和其它成分物理性质不同,运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牛奶中的乳铁蛋白,进一步洗脱纯化。
最终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用了足足三年多时间,飞鹤终于在2022年建起一个各项参数都相对完美的乳铁蛋白生产线,成为这场长跑中的又一高光时刻。
得益于飞鹤对乳铁蛋白获取技术的攻克,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在这个环节上不再受制于人。通过对乳铁蛋白提取技术的探索,又将为接下来飞鹤提取其他更复杂的蛋白以及中国乳品深加工沉淀技术。
每一次突破都会成为下一步突破的支撑,这是长期构建基础研究体系的必然结果。
飞鹤智能化工厂里,科研人员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
国产奶粉曾跌落谷底,市场份额大幅缩水,海淘成为很多年轻父母的唯一选择。那几年,去澳洲、新西兰背奶粉的中国人,被群嘲,被抵制。
长达十余年,痛定思痛,国产奶粉行业迎来了强监管,以飞鹤为首的行业头部企业自强求生,在研发上攻坚克难,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局面终得扭转。到2020年,国产奶粉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3%,2021年超过60%。
如果不是国家意志和龙头企业的长期努力,这恐怕难以想象。
沙利文研究显示,过去一二线城市主要由进口品牌占据,而国产品牌主要扎根于三线及以下的低线城市。随着头部品牌的研发投入和产品质量升级,头部国产奶粉品牌逐步从低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向一线城市渗透。
从防守到反击,这一次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属于国产奶粉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2、科技白菜化,来自“国潮”的绝杀
奶粉之外,对中国运动鞋服品牌而言,2022年也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年。
年初的北京冬奥会,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们身穿安踏赞助的队服,走上领奖台,弥补了2008年只能身穿阿迪达斯的遗憾。
欧睿咨询的数据显示,去年,安踏的市场份额为16.2%,力压阿迪达斯中国的14.8%,直追耐克中国。
仅仅半年后,安踏就以259.65亿元的中期业绩营收力压耐克中国(236.81亿元)夺得第一。
长达十几年的跟跑,“绝杀”来得如此干脆、突然。
中国运动品牌对国际巨头的超越,靠的不是民族主义情绪,也不是营销和渠道的主场优势,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产品力,以及产品力背后中国制造全线向高端进军的产业科技。
耐克和阿迪达斯曾经争夺多年的运动鞋中底技术,恰可以作为观察点。
中底是运动鞋提供缓震和回弹性能的主要结构,它解决消费者两大痛点:吸收运动带来的冲击力以及提供运动所需要的助推力。
围绕这两个核心功能,耐克和阿迪达斯展开了“军备竞赛”,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发泡聚合物鞋材EVA、TPU和 尼龙12相继出现。
发泡级EVA曾因价格便宜、物性稳定而替代橡胶,成为绝大多数运动鞋的中底;2013 年,阿迪达斯与化工巨头巴斯夫合作,聚氨酯发泡 TPU成为其革命性的“Boost”中底材料;2017 年 NIKE推出发泡尼龙12,也就是大名鼎鼎的“ZoomX”。
复盘耐克/阿迪达斯自2013 年以来的市场博弈,中底的争夺对市场争夺至关重要。但客观来说,Nike所称的“科技”,更多是尼龙12在运动鞋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
对其他玩家来说,真正的壁垒在于材料本身。
20世纪70年代,尼龙12由赢创工业集团(Evonik)的前身德国德固赛公司在Marl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随后瑞士EMS、法国阿科玛(Arkema)和日本宇部兴产(UBE)相继掌握工业化技术。这四大生产商,牢牢垄断尼龙12的供应近半个世纪。
时间来到2021年9月,安踏发布利用氮气发泡尼龙12材料的“氮科技”中底技术,引起许多体育爱好者兴奋。因为,一旦安踏出手,意味着普通人很快都能穿上。
实际上,不仅安踏,包括李宁、匹克、361度、鸿星尔克等在内的国产运动鞋服品牌,此时基本都已经在各自的产品上配备发泡尼龙12技术。
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化工行业厚积薄发。
早在1977年,江苏淮阴化工研究院就与上海合成材料研究所合作进行尼龙12的合成研究工作。但由于合成路线长达7步,壁垒极高,国内未能实现量产。
到了2012年,国内化工龙头万华化学开始尼龙12材料相关专利的申请,2013年,小试项目取得启动,截止目前,万华拥有的专利已经覆盖丁二烯氧化肟化制备尼龙12中的所有关键步骤。
今年,万华化学设计产能4万吨/年的尼龙12项目正式投产,彻底地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在该项目投产前,全球四巨头的尼龙12年产量仅约10万吨。
中国企业在基础材料上的突破,带动中国运动品牌们的“弹药”供应变得充足。即使从外国供应商拿货也更有底气,之前只被Nike用于2000元以上高端鞋款的尼龙12,被“内卷”的中国企业下放到几乎所有价格区间的运动鞋上。
又是一次势的转换,“发达国家粉碎机”让大众欢欣,让垄断者咬牙。
中国品牌一旦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不管是来自自身内部科技研发的突破,还是外部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技术加持,这种科技力所带来的向上生长的力量,将是无可阻挡的。
无论是航天超算还是衣食住行,中国制造的整体崛起已经挡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