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与科学:新冠改名,值得这么大惊小怪么?
【文/ 陶黎纳】
挺过危机,迎接光明。
这两大涉疫消息,绝对是三年来最重磅的,光明就在眼前:
第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调整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第二,恢复新冠的传染病乙类乙管,明年1月8日起执行。
证据如下:
这意味着,我国将结束类似战时管制的传染病防控状态,恢复到2020年之前的状态。新冠将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中国将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来。
这两个重磅消息,陶医生都有预测。
第一,2020年1月,中国法定传染病月报中第一次呈现新冠发病数和死亡数。我在3月11日的微博中指出,这是一个历史事件,但是正确的传染病名称应该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有很多人想不通,不就一个名字么,值得这么大惊小怪么?
陶医生很肯定地回答:值得。
【新冠肺炎】这个说法,正是造成目前舆论撕裂的根本原因,一系列问题都因此而产生,包括被大家质疑的无症状比例高。
大量核酸阳性、有感冒症状但没有肺炎影像学证据的病例,由于诊疗/防控方案的bug,无法准确归类。
方案的诊断逻辑bug
如果非要归类,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无症状感染者,一种是轻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诡异的是,轻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是没有肺炎表现的,就像夫妻肺片里没有肺片一样奇怪。
各地硬着头皮归类,结果不约而同地粉饰太平——归入无症状感染者。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不归入无症状感染者,就要归入轻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然而,在没有肺炎影像学证据,却归入字面意义上的肺炎病例,这不是夸大了病毒的危害么?不是显得各地的防疫/救治很无能么?不是要被上级部门问责么?
所以,大家都懂的。各地宁可被网友骂,也要把这些病例归入无症状感染者。
如果一开始就叫【新冠感染】,那么归入轻型确诊的意义,就是变成了【轻型新冠感染确诊病例】,和肺炎没半毛钱关系。那么即便方案有bug,各地还会顶着网友的骂名归入【无症状感染者】么?
这正是【新冠肺炎】这个称谓的最大祸害之处。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一种法定传染病,竟然被叫成XX肺炎,这是本末倒置。传染病控制的难道是肺炎,不是病原体?
2022年7月,陶医生的大学同学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姜庆五一起发文,建议修改【新冠肺炎】为【新冠感染症】。可见,公共卫生领域也已经认为新冠的正式名称很有必要修改。
然而,这么简单的道理,本该在一开始就纠正的错误,为何到现在才改正?
请大家思考,这也许是阻碍中国发展的大问题。
第二,我在12月6日根据北京的疫情管控措施调整情况预测,12月底前恢复【乙类乙管】的可能性很大了,实际是12月26日发布恢复乙类乙管的通知。
当时,我给出的判断理由是:实际的感染者数量,会大大超过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能力,如果不恢复乙类管理,就要出现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尴尬了。
12月25日,当卫健委宣布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时,我立刻做出预言:明年1月份恢复乙类乙管。
实际情况是26日发布恢复乙类乙管的通知,确定2023年1月8日起执行乙类乙管,与我的预测完美符合。
陶医生得瑟完,再说说两点失望。
第一,把【新冠肺炎】调整为【新冠感染】,就完全科学合理了么?No
如果将来突然又出现另一种冠状病毒疫情,难不成叫【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新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所以,整个传染病防控的基础定义,必须严肃地科学化,不能再随意了。
第二,在卫健委下发的实施乙类乙管方案里,有这么一句话:……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占比超过90%……。
这是怎么回事?
之前,全国的疫情通报数据几乎是无症状率超过90%,现在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起合计超过90%,确实合理多了。
然而,之前大力宣传无症状率90%,现在这波疫情里公众普遍感到症状很明显,几乎找不到无症状感染者。
这么重大的失信问题,悄悄改一个说法就够了么?
更有甚者。
9月27日,天津疾控中心在解释疫情中称:临床诊断的无症状,是按照肺部是否有炎症作为诊断依据,临床诊断无症状者的症状很明显。
问题来了:
国家防控方案里的【无症状感染者】是金标准,指核酸阳性、但没有任何症状、且无肺炎影像学表现者。这个没人有异议,那些认为上海篡改无症状感染者定义的网友,就是基于这个金标准。
现在,天津突然给出一个【临床无症状】的新概念,没有肺炎但有发热、咳嗽、刀片喉、全身酸痛等症状,也算临床无症状。
这就意味着:在国家防控方案的【防控无症状】外,天津自定义了【临床无症状】,这不是很容易混淆么?
天津为何要自定义【临床无症状】,直接说【无肺炎症状】不好么?
如此混乱的无症状,难道悄悄修改就混过去了么?
陶医生明示:不能悄悄换个说法就算了,必须彻查这事,找到根源,才能避免下次再犯。
我希望,有记者能在下一次疫情媒体发布会上,向官方提出这个彻查建议,这是为将来的疫情应对刮骨疗毒,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