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快板教相声,这个老兵很有料!
退役军人经历了部队的淬炼,政治坚定、素质全面。退役军人进入校园从事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参加志愿服务,对学校、学生和退役军人自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走近部分中小学校和退役军人教师,对他们进入校园、服务教育的事迹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与读者共同见证新时代退役军人的风采和精神风貌。
在一间几乎被书填满的小屋里 ,记者见到了77岁的塘萍。
桌上放着一张摊开的《北京日报》。一副放大镜压在报纸上。“这是我的最爱”,塘萍笑起来时,身体前倾,肩部高耸,眼睛眯成一条缝,“家里订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我每天坚持读报,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是部队养成的习惯。”
军队文艺多面手
塘萍,原名张胜利,1943年出生于晋冀鲁豫边区,亲生父母都是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军队干部,伯父也是一名老红军。塘萍一直以为,像他这样的出身,参军入伍是迟早的事,可没想到,机缘巧合,他竟先跨入了“文艺圈”。
1949年,塘萍就读于北京市汇文小学。在那里,他结识了让他受益终生的恩师——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 孙敬修长期钻研儿童心理及儿童语言,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少年儿童讲了几十年故事。“我们那代人,没听过孙老名字的有,没听过他讲故事的真没有!”塘萍笑着说。
1981年9月孙敬修80寿辰,塘萍回京探亲时为恩师祝寿。受访者供图
孙敬修将绘画、书法、朗诵、表演等技艺悉心传授给塘萍,后者在恩师的影响下走上文艺道路,并坚持了一辈子。
1962年,塘萍参军入伍。 被分配到青岛海军二航校,整天和轰炸机、鱼雷打交道。凭借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塘萍仅用两年时间便成为一名技师,肩章也变成了一杠一星。可就在这时,组织上找他谈话,要将他调往东海舰队文工团。兜了一大圈,塘萍最终还是干回老本行——宣传文艺!
部队是个大熔炉。当兵时,为落实上级“宣传不过夜”的指示,塘萍又自学了打快板、说相声、数来宝等 曲艺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艺多面手。
1980年在东海舰队文工团时塘萍与妻子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多年的历练,塘萍练就了一种特殊的本领。但凡用文字组成的东西,哪怕是领袖著作亦或社论,他都能抄起竹板唱得上腔入调。
前两天,街道负责人来电话,请塘萍写一段快板,鼓励辖区居民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原本是个棘手的活,没想到塘萍第二天就交了稿。
“这都得益于部队的历练” ,塘萍说。
校园文化播种人
离塘萍家仅十分钟车程的北京市朝阳区松榆里幼儿园,是市里的示范幼儿园。去年上半年,幼儿园领导登门拜访,想聘请塘萍做幼儿园的“文化艺术顾问”。
身为潘家园街道文联主席的塘萍是辖区内15个业余社团的艺术指导 ,平日里给这家排节目,给那家写相声,忙得不可开交。家人劝塘萍,“快80的人了,太忙了身体吃不消。”可塘萍不这么认为,“成年人的事我可以不管,祖国花朵的事我绝不能推。 ”周一,他出现在了松榆里幼儿园阶梯教室。
塘萍教幼儿园小朋友唱北京冬奥会童谣。受访者供图
为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 塘萍搬了一张小凳子坐在他们身边。他把自己精心创作的6首儿歌声情并茂地念给小朋友们听,谁知孩子们的关注点都在别处,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塘萍不慌不忙,掏出自带的牛骨板(快板的一种,用牛骨制成)打了起来。边打边唱,“跑一跑,跳一跳,我用健身迎冬奥”……
果不其然,小朋友们对牛骨板产生了兴趣,开始跟着塘萍的节奏朗诵儿歌。稚嫩的童声在教室上空回荡。塘萍这个*“老小孩”又一次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塘萍给山东潍坊市来京参赛的同学辅导快板。受访者供图
在近40年的师生交往中,老师孙敬修“爱孩子”的思想情感、燃烧自己的红烛精神,一直影响着塘萍。20多年来,从家附近的松榆里幼儿园、北工大附中,到母校北京25中,再到离家很远的酒仙桥小学、河北唐山的玉田师范附中,都留下了塘萍授课的身影。
从未当过一天正式教师的塘萍用三尺讲台前绘声绘色的表演教学,让祖国的花朵们从小便知什么是“红船精神”“奥运精神” ,让爱党爱国爱军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以美育人初心不改
喜迎建党百年,塘萍为松榆里幼儿园小朋友们表演快板。受访者供图
当下,青少年国防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退役军人走入校园,帮助开展军训、夏令营。可像塘萍这样通过文艺创作的方式以美育人 的还是少数。
“风和日丽艳阳天,我带孙女看红船。幸福不忘源头水,一座丰碑铸心间。”这是为建党百年创作的歌曲《爷爷带我看红船》;
“我们以青春的名义、放飞青春的梦想,我们以青春的力量,去创造中国的辉煌!”这是在纪念五四运动百年之际,为母校青少年创作的诗歌《放飞青春梦想》;
“竹板声声响得欢,唱一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向中小学生宣传核心价值观创作的群口快板。
……
在部队宣传队、文工团工作20余年,塘萍参加的军事训练没有普通战士多,身体素质不像他们那么好,但他有他的专业,他的擅长。
塘萍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庆祝建党百年的宣讲活动。受访者供图
军人,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之中,有扛枪保卫祖国的战士,有在军事研究院(所)埋头攻关科研项目的科学家,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当然也有塘萍这样多才多艺的“文艺轻骑兵”。 退役后,他们散做满天繁星,在各行各业继续发光发热。
“不管选择哪条路,军人就是要坚持,要奉献。”能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葆军人的品质与初心。文艺,是塘萍毕生的追求与热爱,军人,是他永远不变的身份。 当二者在塘萍的创作中完美结合,其作品便具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77岁的塘萍很少在孩子们面前强调他的退役军人身份,但家国情怀却通过一篇篇文字传递给了祖国的未来。正如熟悉塘萍的教职工们得知他又完成了某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时常常恍然大悟,“难怪塘萍干什么事都很负责,毕竟是当过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