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贵 孙海霞:外贸额创新高彰显中国经济强韧
作者:章玉贵 孙海霞
海关总署1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并且呈现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稳定增长,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外贸经营主体活力有效激发等诸多特点。在新冠疫情起伏反复、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大背景下,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再创新高、质量稳步提升。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显性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枢纽地位在经受住疫情反复冲击之后,不仅没有出现外界担忧的所谓断裂,反而得到某种程度的整固。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失当导致世界经济与贸易体系常态化运行出现大面积“缺氧”的情况下,中国以国内经济体系的稳健、强韧和高度负责的国际行动,确保了全球经济与贸易体系担保人没有因此缺位。
虽然遭遇逆流,但实践证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势头不可阻挡。国际经济与贸易体系早已高度一体化,各国贸易的正常开展极大程度依赖地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因此,面对疫情反复冲击,各国要做到稳外贸,首先就需要中短期、宏微观的政策组合发挥作用;其次,稳预期是前提,政策投放是救急,稳产业链供应链是保障,稳海外市场则是稳外贸的核心关键环节。
但自疫情全球蔓延以来,“以邻为壑”和狭隘的国家利己主义随即抬头,基于各种所谓“安全”理由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这就特别需要国际社会有实力有担当的参与主体在合作性博弈的基础上,携手共同应对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但遗憾的是,某些发达经济体不仅没有主动承担起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责任,反而以各种借口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更有甚者,还故意营造和放大意识形态领域分歧,人为制造国际产业链的断裂,导致国际贸易呈现区域本位主义、国家利己主义等碎片化、集团化倾向。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克服疫情下的内外部挑战,包括来自西方的各种刁难甚至挑衅,表现出足够的战略定力,没有因为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外贸形势的诸多不确定而乱了方寸和前进步伐。我们始终着力内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外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脱节。
我国已在全球产业链上、中、下游三个环节扮演起双重地位角色。除了掌握全球中间品供应将近1/3份额,随着近年来致力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也越来越扮演起承上启下的核心角色,由此构建了更具活力的内外经济联动体系。最近两年,我国一方面充分利用正确和果断的防疫抗疫政策带来的经济秩序向稳局面,抓紧复工复产,激活出口产能,确保核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与促进全球互联互通方面形成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通过非常时期的双边与多边协调与国际企业网络优势,主动承担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障责任,有效填补了全球供需的缺口。面对全球疫情蔓延起伏,我国倾力确保全球防疫物资供应不脱节,这也充分体现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断增强的经济体系韧性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
新冠疫情作为一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终将过去。经济学界普遍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和贸易有望摆脱困境逐步走向复苏。在全球疫情形势受到遏制或趋稳后,我国外贸要在既有较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显然面临难度,出口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预计也将显著增多。加上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以及来自世界“价值洼地”出口能力提升的竞争挤压和发达国家出口能力逐步修复带来的冲击效应,未来几年,我国外贸出口要进一步稳中有升,还需有效应对来自内外部的相关不确定性因素。
不过,经济体系日渐增强的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及在应对重大外部冲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我国在逆周期状态下以精准政策投放激活微观主体的营商禀赋和创新活力。结合国家在跨周期调节方面的超前部署以及上亿市场主体日渐敏锐的风险直觉与不断增强的应对能力,我国仍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全球最重要出口国地位。(作者分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