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下一个出口是电动汽车之争 | 路透社
Katrina Hamlin
参观者在2023年4月18日于中国上海举行的上海国际汽车展上观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路透社/宋子洋 摄
香港,6月19日(路透社Breakingviews) - 中国汽车制造商将在西方保护主义面前进行路试。以比亚迪(002594.SZ)、(1211.HK)为首的电动汽车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对特斯拉(TSLA.O)、大众汽车(VOWG_p.DE)等全球品牌取得了主导地位,得益于高效的供应链。随着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停滞,它们渴望进一步扩张至欧洲等海外市场的愿望正变成必然。但不断上升的反华情绪将使这段旅程充满挑战。
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根据总部位于上海的咨询公司Automobility的创始人比尔·罗素的说法,2022年最后两个月,中国消费者首次购买了更多的本土品牌汽车,而不是自世纪之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跨国品牌。电动汽车推动了这一变化。它们占中国总销量的约三分之一。
然而,官方慷慨的补贴已经枯竭,价格战正在进行,而在总值18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内,消费者情绪疲软。总体而言,国际能源署预计,中国的电池动力汽车登记量今年将增长30%。去年,根据Refinitiv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几乎翻了一番。这种减速正在发生,而许多本土汽车制造商尚未站稳脚跟。
拿 Nio (9866.HK):这家市值160亿美元的公司在截至2022年3月的季度内销售的汽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五分之一,但车辆收入持平。其净亏损增加了近一倍,达到大约7亿美元,现金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剩下55亿美元。Nio和同行公司在从香港到纽约的股票市场融资,但市值暴跌使得这成为一条艰难的融资路径。在其他地方寻找客户是一个明显的解决办法。
中国已经在海外销售了大量汽车:全球对电动汽车的持续兴趣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超过了日本,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尽管特斯拉在上海的超大工厂生产的汽车去年占据了出口的近十分之一,但其他前十大品牌都是中国品牌。
一些海外市场的成功并不困难。根据官方媒体的报道,今年前四个月,新兴市场的销售额占据了近一半,其中包括了“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中国向这些国家提供了数千亿美元的贷款。中国品牌也在西方竞争对手撤退的地方加大了力度。在2023年第一季度,俄罗斯人购买的中国汽车超过了拉达,这个备受喜爱的苏联时代品牌。吉利继续在那里销售其品牌,大众汽车(601633.SS)和奇瑞也是如此。但前往欧洲等更富裕的目的地才是真正的目标。
逃生通道
从表面上看,中国公司在供应链中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可以在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取得胜利。一个原因是在供应链中拥有巨大的规模经济。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科技(CATL)(300750.SZ)和比亚迪(BYD)为自有品牌车辆以及第三方车辆生产动力电池,占据全球电池产量的大约一半。
这有助于中国制造商生产出比欧洲竞争对手便宜约1万欧元的电动汽车,根据Grant Thornton的说法。欧洲售价为38,000欧元的比亚迪汽车在伯恩斯坦看来是一款物有所值的产品,尽管这个价格包括10%的进口税、高达25%的销售税,以及广告和分销成本。伯恩斯坦指出,比亚迪在欧洲销售的Atto 3小型运动型多用途车有时的价格是国内的两倍。而在欧洲的价格上涨的同时,根据总部位于伦敦的JATO的数据,2022年中国大陆的平均电动车价格是2015年的一半。
像长城汽车的Funky Cat和吉利的Zeekr这样的新品牌也正在克服对“中国制造”的质量的担忧。如今,中国汽车制造商经常在欧洲新车评估计划中获得五星评价,该计划要求汽车具有超出法律要求的安全功能。它们通常还拥有先进的软件和精心设计的信息娱乐系统。然而政客们希望优先考虑本土生产的车型。
在不断增加的不友好政策清单中,欧盟委员会的贸易防御部门正在考虑阻止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的方式,据《政治》报道。在美国,通胀减少法案为那些电池组件在北美制造或组装的汽车提供税收抵免。在法国,第一季度约40%的电动汽车购车补贴支付给了中国制造的汽车,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计划奖励购买欧洲制造车型的消费者。
中国人可能会通过在他们想销售的地方建立工厂并达成战略合作来取得进展。例如,去年中国电池制造商在欧洲投资超过120亿欧元进行扩张。他们的许多供应商也在加入他们。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F.N)明显看到允许中国进入的好处,并希望与宁德时代合作建立工厂。西方国家可能会像泰国一样,接受中国投资可能会积极改善他们自己的清洁汽车产业。在欧洲,本地运营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平竞争,因为中国公司将失去一些国内优势,比如较低的劳动成本。
但克服不断增加的保护主义将比过去更加困难。当像丰田汽车(7203.T)和日产汽车(7201.T)这样的环球汽车制造商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西方赢得了知名度时,美国和欧洲引入了限制进口的计划。日本人回应的方式是在该地区建立自己的生产工厂,如今它们在全世界都是家喻户晓的品牌。
现在,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一批新的亚洲汽车制造商正寻求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能够在西方取得多大进展,将取决于远不止对其能力的评估。
路透社图表
关注 @KatrinaHamlin 在 Twitter 上
(作者是路透社Breakingviews专栏作家。所表达的观点属于个人。)
由Una Galani和Thomas Shum编辑
所表达的观点属于作者个人,不代表路透社的观点。根据信任原则,路透社致力于诚信、独立和无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