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别主权债券有哪些需要了解的内容,它将如何帮助经济-彭博社
bloomberg
中国的经济放缓急需更多财政刺激。过去提供这种支持的地方政府现在因债务问题和房地产危机导致收入下降而陷入困境。这使得北京成为唯一可行的杠杆选项。据彭博报道,决策者正在考虑根据特殊主权债券计划发行1390亿美元的新债务,这将是仅有的第四次发行。如果实现,这将标志着该国为推动增长而朝着更可持续的政府借贷模式迈出的最新努力。
1. 为什么有些债券是特殊的?
中国每年发行一般债券来填补预算中的支出差距。特殊主权债券在罕见情况下发行,用于筹集特定目的的资金。与一般债券不同的是,特殊债券不计入国家的赤字计算。特殊债券也可以在特定情况下获得批准,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政府借贷的共产党控制的议会)每两个月左右开会时。相比之下,大多数情况下一般债券需要纳入预算,并在年度全国人大会议上获得批准。
2. 政府上次何时发行特殊债务?
中国仅发行了三次新的特殊主权债券。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发行了特殊债务,用于为其大型国有银行筹集资金并抵消不良资产的损失。2007年,北京发行债券为中国投资公司注资,该主权财富基金旨在提高该国外汇储备的回报。最近一次销售是在2020年,当时疫情爆发,用于帮助资助地方政府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以及用于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历史上的特别主权债券发行
所有都有明确的一次性政策目标,用于服务或应对特定紧急情况
来源:彭博社编制的数据
3. 最新发行的特别债券有多特别?
以往所有的特别债券销售基本上都有明确的一次性政策目标,用于服务或是旨在应对特定紧急情况,比如大流行病。目前讨论中的这一债券似乎是要解决一个更持久的问题:在消费和私人投资等其他增长引擎疲软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来支持经济。这表明今年的发行 — 即使带有“特别”标签 — 将起到更一般的作用。关于销售的讨论仍在进行中,计划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政府可能会决定将其纳入预算赤字,就像他们去年所做的那样。去年10月,当局做出了极为罕见的举措,通过发行额外的1万亿元人民币(1390亿美元)主权债券来增加2023年的赤字。这些资金被用于资助灾害救助和基建,基本上是基础设施项目。
4. 发行特别债券有什么好处?
最紧迫的是,特别债券可以帮助北京控制地方债务风险。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比地方政府健康得多。未偿主权债务金额约为4万亿美元,不到地方债务总额的三分之一,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借款,根据彭博社根据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计算。特别债务还有助于高层展示他们稳定经济增长的决心,并能提升投资者信心。中央债券享有最低的融资成本,这对于投资回报率非常低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是一个福音。拟议中的债券还将被设计成数十年后到期 — 比大多数同行的期限都要长 — 这降低了短期内偿付的压力。
中国政府的借债狂潮
地方债务远远超过中央债务积累
来源:中国年度预算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彭博社
注释:LGFV债务是彭博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得出的;2023年中央赤字包括10月公布的额外主权债券
5. 这个计划会更频繁地被利用吗?
可能会。高层领导已经表明他们希望摆脱旧的做法,不再通过向地方政府负债来推动增长,而是专注于遏制风险。出售这些新的专项债券将强化这种想法,因为这将很快在去年10月不寻常的预算修订之后出现。法国巴黎银行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Jacqueline Rong表示:“如果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持续存在,2025年可能会继续发行这种债券。”自去年底以来,市场一直在讨论北京可能发行额外的主权债券,包括“长期建设主权债券”。中国在1998年首次发行这些债券,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大规模洪灾之后。它一直每年发行这些债券,直到2008年。其中大部分债务被纳入预算赤字,尽管随后借给地方政府的收益被排除在外。
6. 这将如何影响赤字?
将这些债券标记为“专项”将允许政府将它们排除在预算计算之外,这样一种发行将导致赤字数字比实际支出缺口小。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将其官方赤字(不包括中央和地方专项债券以及LGFV债务)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左右,以执行财政纪律和控制风险。近年来,经济学家们呼吁放宽这一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北京去年罕见地将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提高到3.8%被许多人誉为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男表示:“3%的红线并非不可突破,尽管政府可能希望保持赤字增长稳定的步伐。”即使这些债券不被纳入总赤字数字,周表示“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有限,因为它们仍然是广义财政政策的一部分。”
中国试图通过红线执行财政纪律
预算赤字,不包括专项债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
来源:彭博编制的数据
参考书架
- 彭博新闻独家报道,有关当局正在考虑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新债券的消息。
- 一篇关于正在进行的财政权力转移如何可能导致地方官员失去积极性的文章。
- 对2023年财政援助的审视,以及这对国家财政战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