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学院派已经被西方管理模式洗脑,根本看不上国内的企业管理_风闻
疼_痛-1小时前
【本文由“南山”推荐,来自《日本制造雄起的绝招,为何成了日企疯狂造假的“罪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一洗闲愁十五年
- 80年代日本企业牛掰无敌的时候(我记得当初新闻联播,尤其是晚间新闻,常常出现的一条国际新闻就是梵高的画儿又多少多少钱被本子大财主买了),有个日裔米国人叫威廉大内的,写了本书叫做《Z理论》。当初这书在中国也算大众管理学启蒙读物之一,书店里常常跟《杰克韦尔奇自传》《基业长青》《追求卓越》《蓝血十杰》之类的摆一排。
当初威廉大内成名就是借助自己的跨文化优势,试图将米国企业的民主管理与本子企业的稳定忠诚结合起来,应该说就是硬性嫁接或者体用之学。
而之所以在中国得了大名,那是因为中国人对于米帝、本子的产品和企业还在仰视,觉得这玩意儿天然科学,必然合理,不然人家企业怎么牛掰呢?还是慕强心理的具体表现吧。
说句题外话,今天管理学其实已经衰败了,最后一个拿得出来提的管理学家往往就是德鲁克,而自打彼得斯和柯林斯之后,管理学就走上了跑江湖的道路,成为各路江湖大师卖嘴皮子,玩忽悠把戏的平台。尤其管理学和成功学杂交之后,再被湾湾大师以“国学”灌顶之后,怎么看都有点怪力乱神,甚至是可刑可铐的意思。
回到正题,威廉大内的想法自然是美好的,而当年的本子企业也确有厉害之处。但根本上管理还是上层建筑,需要管理环境和管理条件作为支撑,一旦这些基础条件改变了,那任何在一定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管理模式都会丧失其功能甚至是合理性。本子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内部工会在本子经济上升期、繁荣期确实发挥了良好作用,但在经历了“失去的若干年”之后,其正面作用已然不大,但副作用却着实明显起来。好比某种老药,杀细菌能力已经很有限,但伤肝肾却效果显著。这不是本子某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本子整体社会环境的问题。
又想说句题外话,中国社科人不行是全面不行,别光追着新闻学打,管理学一样颓得抠脚。中国管理学者们身处世界工厂,活在一个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当中,应该说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和生产力迅速迭代,但却从没有提出过什么像样的管理理论,提炼出什么有深度的中国管理模式。对这么精彩的宏大题材,那么丰富的研究材料统统视而不见。泰勒总结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工业生产而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那是他的时代机缘,而中国管理学界面对着另一次巨大的工业发展变革却无动于衷,这是什么缘故?课堂上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泰勒、法约尔、梅奥、孔茨、巴纳德、麦格雷戈、马斯洛、西蒙……不是说经典理论不要讲,应该讲,而是说中国管理学界怎么就就不把眼睛从西方管理学书本上挪开,好歹看看自己身边的管理行为、管理变化,怎么就甘愿一辈子一遍遍反刍西方管理学家那点东西,就不想自己总结出一套东西来成个大名吗?是能力原因、观念原因还是环境原因呢?我猜三者皆有吧,而最根本的心态大概还是觉得中国就不配有自己的管理理论和具有一般性指导意义的管理模式吧。
不是学管理的,但前几年看过一篇文章,中国企业管理先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文章列举的几个中国企业及其管理模式,从《孙子兵法》到《鬼谷子》不一而足,并且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各自的管理模式在国外落地生根。比如蒙内铁路、完全按中国铁路管理模式运作。同样,曹德旺的福耀玻璃,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管理模式。从逻辑上说,无论中国企业到非洲、东南亚或欧美,如果用西方管理模式,效率该有多低?如何盈利?只有把国内管理模式搬过去并进行必要的本地化,虽然效率不如国内,但至少在国际上具备竞争力。
至于课堂是没有,道理很简单,
首先,中国企业管理还在实践中,各企业内部各有一套理论,就是所谓“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其次,理论从来都落后于现实,无论西方的经济学、管理学,都是事后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和企业成功的原因,而非先有管理理论,后有企业管理。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国内的学院派已经被西方管理模式洗脑,根本看不上国内的企业管理,也不屑与走进企业去学习,而是呆在象牙塔里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