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改革前30年的贫困_风闻
周肃-3小时前
如何看待改革前30年的贫困
(2023年12月30日)
改革开放前30年,人们日子过得苦巴,这是事实。农民顶多也就是能吃饱饭而已,白面大米,大鱼大肉,只能是年节的福赐,平常不用想。商品匮乏,供应紧张,凭布票粮票穿衣吃饭,是那个年代的基本特点。
是不是因为那个时代经济发展太慢,没有创造出多少财富,才把大家都闹得苦哈哈的,艰难度日?
答案可能让你意外:改革前30年的发展速度,同改革后40年相比,相差甚微。根据1993年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从1950年到1978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08%。而从1979年到2022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8.89%;
从数值来看相差不大。但是经济基数越大,增长率提高就越困难,所以后40年的增长速度还是明显要快于前30年的。但是考虑到前30年统计的只是工农业生产总值,并不包括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所以这个数据更能反映出真正的物质财富增长的速度,放在全世界看,也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也就是说,前30年,我们用比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快的速度,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是,为什么人们的日子还是过得那么苦呢?这些财富都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这些钱没有用来改善个人的生活,而是被投向工业基础建设,特别是重工业。30年来一直如此。
新中国建立后,一度面临生存危机。建国不到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六十年代抗美援越;中苏决裂后,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一度想对中国动用核武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让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进化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彻底打消帝国主义武力进犯的想头。
中国当时是一穷二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全国的钢产量只有16万吨。毛主席感慨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只用了短短28年的时间,中国就建起了比较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不但能造汽车、拖拉机、火车、坦克、大炮,还能造飞机、核潜艇、原子弹、火箭卫星,电子计算机、激光器,采矿、冶金、化工、石油、核能、电力、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工业产业一应俱全。
现在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这些工业门类,绝大多数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初具规模或者开始建设,这样的基础极为难得。
建立起这样庞大的工业基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贩卖黑奴积累资金,也不能像他们那样靠侵略战争掠夺别国财富,所有的发展资金,全来源于7亿人民的节衣缩食,艰苦劳作。那个年代日子苦不假,因为那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换来了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跃进。
我们应该用最卑微的心感恩那一代人的付出。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改革开放连对象都没有,拿什么去改?开着豪车嘲笑那个年代的缺衣少食,就是数祖忘典,忘恩负义!
所以中央的最新评价说:“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