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短视频演恶婆婆,轻松月入四万”_风闻
她刊-她刊官方账号-提供最潮流的时尚和娱乐资讯,陪你遇见最美的自己31分钟前
作者 | 西力、even
来源 | 她刊
前几天,一段“儿媳为报月子仇,给住院婆婆吃泡面”的视频冲上热搜。
图源:新浪微博
引发舆论热议后,该博主出来道歉,承认视频系摆拍,目的是引流涨粉,恶婆婆是亲妈演的,灵感来源是自己坐月子期间的真实经历。
12月17日,官方通报该博主因“编造虚假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被拘留。
一段摆拍视频,引发如此大风波。
可见婆媳矛盾在今天,仍是最能挑动敏感神经的热点话题。
婆媳大战,也从不缺少舞台和观众。
流量密码「恶婆婆」
恶婆婆形象,常流行于影视剧。
封建宅院戏中,她是权力上位者。
作为内闱一把手,代行父权——棒打鸳鸯、凌虐儿媳、求“孙”若渴,起到衬托苦情白花女主的作用。
到了现代家庭伦理剧中,婆婆不再一人独大。
女性普遍参加工作,儿媳有了话语权。婆媳问题化为两代女性的观念碰撞,双方博弈。
但,这类影视往往将婆媳问题塑造成家庭破碎的主因,男性则成了双面受气的受害者——
从改自“杀妻案”的典剧《双面胶》之名,便可见一斑。
提到《双面胶》普遍想到婆媳矛盾
而非凤凰男的家暴行径
如今,观众普遍对女性互害的情节,觉察出不适。
可婆媳之战,未因此消失。
打开短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恶婆婆的演绎与吐槽。
这些婆婆,有的明晃晃地偏心儿子、苛待儿媳。
儿媳花钱、吃肉、化妆、买衣,她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图源:抖音
而有些坏得更为隐蔽,即当着儿子的面做好人,背地里欺负儿媳。
她们被称之为“绿茶婆婆”“双面人婆婆”。
图源:抖音
宓淑贤研究认为短视频领域中“婆媳”相关视频数量大、关注度一直较高,而拍摄主要围绕着六个关键节点:
家务、日常接触、孕期、坐月子、照看孙辈、夫妻吵架。
而她姐也发现,短视频平台最火的一类爽文,也是关乎于此——
即惩治恶婆婆。
譬如婆婆念叨着“买肉贵,不如吃馒头”,儿媳就狂购30个馒头,亲自喂饱她。
图源:抖音
譬如上文提到的报月子仇,更是一个经典的反杀梗。
类似回怼、报复婆婆的故事,遍地可见。评论区大多是大快人心、天道好轮回之类感叹。
图源:抖音
而这些儿媳被称为乳腺侠、当代曹心柔。
曹心柔出自节目《钱塘老娘舅》,在画质高糊的年代里,她以一挑全家,大战恶婆婆,发疯得自由。
图源:新浪微博
她的英姿被如今的网友打捞出来,誉为女性楷模、恶婆婆克星。
“作媳当如曹心柔”成了年轻人刻烟吸肺的婚姻保命箴言,“给每个恶婆婆派发一个曹心柔”则是最高等级的“祝福”。
图源:抖音
同时,大量微短剧也在批量生产恶婆婆。
如《当家小娘子》中女主遭婆婆陷害、殴打,《真情假爱》中温和的儿媳妇被婆婆嫌弃、欺辱,家庭破裂。
婆婆们的形象仿佛复制粘贴,坏得没有下限,但最终都会遭到儿媳的“复仇”。
图源:新浪微博
距《回家的诱惑》播出已有12年了,这种叙事仍能够挑动大众神经,似乎仍家家有本婆媳经。
而当“恶婆婆”成为一种人人认为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也逃不了被玩梗的命运。
许多大学生提前步入老年,用变老特效,看面相几分像恶婆婆。
图源:抖音
一些男性博主,也会利用这个流量密码,自己“人格分裂”出婆媳大戏。
图源:🍠 @姜思达
娱乐圈的婆媳关系也永远是首席谈资。
郭碧婷和向佐夫妻关系如何不重要,大家只想看她和向太把日子过好。
婆媳关系甚至成为了一种双向景观。
几年前,还有一种反转式秀婆婆火遍全网,看上去是“恶婆婆”,但突然画风一转——原来是欲扬先抑,婆媳合伙设的局,只为了整蛊老公。
这些“模范婆媳”相处仿佛科幻剧:
夫妻吵架时,婆婆会留住儿媳、赶儿子走;
日常吃饭时,给儿媳大鱼大肉、儿子咸菜白粥;
婆媳闹矛盾,你打我儿子,我打你老公。
图源:抖音
评论往往感叹,“聪明的婆婆,才是良好家庭的关键”“有这样的婆婆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在谷雨实验室的采访中,一位编导总结道:“‘恶婆婆和好媳妇’是可以不断拆解复制的元故事。”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着对恶婆婆的普遍想象,所以这种反转故事才能够流通。
镜头之外,「恶婆婆」的人生
恶婆婆一直都是流量密码。
恰逢短剧崛起,扮演恶婆婆的老年女性也因此更多了些工作机会。
长得像恶婆婆、嗓门大、性格泼辣的老年演员,不愁戏拍。
一些“恶婆婆专业户”接受采访称,拍摄收入1小时一百元,一个月可以赚4万多。虽然收入和短剧动辄千万上亿的营收相比不值一提,但这也是老年人能够获得的相对较好的工作,哪怕仍是零工。
图源:新浪微博
不过,虽然婆媳叙事夺人眼球。
但戏中的恶婆婆们,却并未必认可这种故事。
谷雨实验室采访到的老年演员吴丽华女士(化名),如今已经70岁了,也有着一个婆婆的身份。
但在演戏之前的人生中,她一直是所有人的照料者。
作为在传统思想下长大的女性,吴丽华女士利他、孝顺、不愿麻烦别人。
电影《妈妈!》 剧照
年轻时,既要赡养公婆,也要照顾丈夫,任劳任怨,家务全包。
生了孩子后,丈夫不问家事、常年出差,她独立拉扯大了几个小孩,却又紧接着迎来了新的问题——
当吴丽华的婆婆卧病在床,她辞职全心照料。
当她的儿媳生了孩子,她又立刻赶到、拉扯孙辈。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她照顾老人、小孩、病人,做了所有无偿又高难度的劳动。
图源:@全嘻嘻
所以她并不认为婆婆会欺负儿媳,反而更认可——在这个关系中,小心翼翼的往往是婆婆。
在吴丽华身上,我们看到了短视频之外的,另一种老年女性的面向。
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仍要进行辛苦的拍摄工作,有时要工作到半夜,一方面是因为兴趣使然,关乎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是想少麻烦子女、不愿招人嫌。
甚至她将工资卡留给了单身的女儿,说自己拍戏赚钱,孩子就可以少些负担。
在老年人中,吴丽华的心态并不是少数。
《2022年老年群体退休再就业报告》显示,68%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其中近半数是为了寻求自己生命的价值感。
而在那篇采访中,我们看到年纪最大的老年演员已经有80岁,常年饰演“恶毒奶奶”形象,镜头之外也是个慈祥的阿婆。
恶毒的婆婆、奶奶、丈母娘、大妈等形象都受众很多。
这些被刻板化、被污名化的老年女性群体,少有自己的话语权。大众越去强而化刻板印象,她们的声音就被越加被遮蔽。
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来自婆婆的吐槽 图源:抖音
而当我们看到她们真实讲述,不由得发现坏女人叙事的另一面——
那是上一辈老年女性的集体困境。
既要支持孩子娶妻生子,又要承担照顾下一代的重任。与此同时还要背负一种延续上千年的女性污名。
电影《妈妈!》 剧照
当人们为婆媳大战的戏份大呼过瘾时,那么便是掉入了这个历史悠久的陷阱。
被推至台前的女人们
当然也有恶媳妇的刻板化演绎。
剧情基本雷同——恶毒儿媳虐待婆婆,掐她、扇她、辱骂她,要么把她当保姆呼来喝去,要么费尽心思赶她去养老院。
@辉少
结局总是恶媳妇遭到惩治——儿子看清她的真面目,决意离婚,将她扫地出门。
拍摄脚本也雷同,第一个镜头总是千篇一律——婆婆被恶媳妇一巴掌打翻在地。
@丸子不白吃
而这类视频的评论区,大多是顶着自拍头像的老年女性在积极留言。
“这没良心的恶媳妇,全靠有个好儿子。”
“看的俺都不敢娶媳妇了。”
图源:抖音
无论是恶婆婆还是恶儿媳,当婆媳矛盾被一味突出展演时,家庭就被固化成女人战争的场域。
总是女人的战争。
可她们究竟为何而战?
上世纪70年代,人类学家沃尔夫曾用“子宫家庭”来解释台湾农村婆媳之间的竞争性关系。
沃尔夫认为,在一个从夫居、以父系为中心的父权制家庭体系里,被视为“外来者”的媳妇,通过生育来建立自己的子宫家庭——一个仅包括她和她儿子的小圈子,她苦心经营和儿子的紧密关系,以确保她在夫家的地位和权威。
可当儿子娶妻生子后,矛盾便产生了,如学者笑东所言,“儿子是母亲唯一的养老资源,孙子是媳妇唯一的养老资源,可儿子又是媳妇的养老资源——孙子的主要投资者。”
两个子宫家庭相互对立——婆婆和媳妇都在争取和依赖同一个男人。
在媳妇的养老资源上投资多了,给母亲的就少了。所谓“娶了媳妇忘了娘”,大致如此。
《最后一代的传统婆婆》
而婆媳争夺战里,谁会成为最后赢家?
显然不是女人,而是背后的男人们。
将婆婆和媳妇推至台前,儿子们不仅可以逃避谴责,而且能转嫁责任。
儿媳妇被欺负,人们会怪婆婆太坏。
不赡养父母,人们会怪儿媳妇太厉害。
某博主教育“不孝”儿媳
时至今日,这种认知仍旧根深蒂固。
所以也有人认为,婆媳矛盾实质是父权制的一种策略。
是父权制容忍,或者说故意制造了婆媳矛盾,让婆媳关系背负了数千年的污名。
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作为外来者的儿媳,对“父子一体”造成的危害,还能消灭女人组成联盟的可能性,让两个外来者互相防备、敌视,让女性互害,从而更好地巩固父权。
如学者邓焱所言,“恶婆婆不是媳妇给婆婆贴的标签,而是父权社会给女性贴的标签”“婆媳矛盾的受害者不是婆与媳,而是‘婆媳’所代表的性别”。****
因此她认为婆媳为各自的“子宫家庭”争取资源,其实并非导致婆媳矛盾的原因,而是结果。
《熟年》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否认存在品行恶劣的婆婆或者儿媳,但这样的恶人或许存在于任何关系中。
婆媳关系作为家庭关系中的一种,像其他关系一样,它也有好有坏。
因而当婆媳矛盾被视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当我们整个社会都默认婆媳关系是一种难处理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想想这默认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
传统社会,婆婆作为父权代言人,对儿媳拥有绝对性的权威。
但在如今,婆媳矛盾大都源于代际差异、城乡差异所带来的观念冲突,而在老年人整体失权的背景下,“媳妇熬成婆”的古老叙事基本失效,老年女性反而成为相对弱势的群体。
这也是“最后一代传统婆婆”的尴尬处境——年轻时候是受气的小媳妇,等到熬成了婆婆又丧失了权威。她们不仅要为子女准备彩礼和嫁妆,还要照看第三代。
“她们过去的贡献被现在的市场经济的价值标准所衡量。”
而这个新的价值标准,就是对儿女婚姻进行大量投资,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养老保障。
图源:@姜阿姨很忙
拿“月子仇”来说,大部分被记恨的对象,都是婆婆。
为什么不是丈夫,不是公公?
因为婆婆通常是那个承担无偿照护劳动的人。她没做好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对她存在一种期待——她有照顾好儿媳坐月子的义务。
而真正应该承担育儿责任的丈夫却总是隐身的、缺席的。
图源:@钱塘老娘舅
这也是我们对于短视频上,婆媳大战被反复搬演感到不适的原因。
一个恶婆婆、恶媳妇的标签,遮蔽掉了很多女性的真实处境,也掩盖了家庭矛盾中男性逃避与失职的核心问题。
而无论是儿媳反杀恶婆婆,还是婆婆惩治恶媳妇,针对两代女性的婆媳爽剧,看似是让女人爽了,可加重的却是现实女性更深的污名。
某种程度上,这种污名让婆媳矛盾逐渐成为了一个自证预言:
人们越相信婆媳敌对,婆媳大战越可能上演,永不停歇。
参考资料:
1.《老年人在短视频里演“恶婆婆”:一小时一百块,有人月赚四万》;谷雨实验室。
2.《“抖音”短视频文本里的新生代婆媳关系》;宓淑贤。
3.《最后一代传统婆婆》;笑东。
4.《中国新农村性别结构变迁研究:流动的父权》;金一虹。
5.《谁在你家 : 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沈奕斐。
6.《被污名化的婆婆》;邓焱。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西力、even
微博 - @她刊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