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二代”掘金天猫最火赛道,5年营收翻30倍_风闻
电商在线-1小时前
文|王亚琪
编辑|斯问
冰雪大世界、洗浴中心全部爆满,就连哈尔滨的菜市场也都是“南方小土豆”的身影。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小假期,哈尔滨成了2024年第一座“网红城市”。新鲜的热梗层出不穷:为了南方游客,原本整个吃的冻梨有了精致摆盘,东北虎们遇见南方人都秒变了“温柔猫咪”……
冬季冰雪游的强势爆发,给持续爆红了三年的“滑雪”,再添了一把火。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中国冰雪产业进入了更加稳定、更可持续性的发展阶段。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预计达到5万亿元,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冰雪+科技”“冰雪+美食”“冰雪+住宿”等一系列“冰雪+”产品持续爆发。
冰雪经济背后,滑雪,也成为2023年最热门的品牌创业赛道。
《电商在线》曾在《冬奥会开幕,全世界都在找平替的中国代工厂》中报道,在滑雪行业,国外品牌的发展时间要早于国内很多。但是国际大牌的雪具价格高昂,消费者承担了较多的品牌溢价。以滑雪服为例,市面上,使用抗20000毫米暴雨级的防水面料,其原料成本大抵也在千元左右,而头部国际品牌的滑雪服价格动辄达到了5000元以上,性价比并不高。
但现在,伴随着不断升温的市场和行业,中国工厂们,正在重塑竞争格局。
以滑雪服起家的生活方式品牌 Snowline,2023年营收达到1700万元,相较五年前,成交翻了30倍。这家从工厂转型做品牌的企业,诞生于少有积雪的上海,曾有多年代工经验。在蜂拥挤入冰雪产业的创业大军中,它不是唯一一个拥有自有生产线的,但却是从2019年以来持续保持每年超100%增速的“优等生”。它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它又是如何转型成功的?
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力
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在中国所有的创业故事里,代工厂素来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中坚力量。
联合国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约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28%,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益于人口爆发的红利、创业环境的开放,国内诞生了一大批有技术、有规模、有实力的中国工厂,它们在过去四十年里,是创业的主力军。
Snowline,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很多人眼里,蒋琦军是最符合创业模板的那群人:父辈做外贸生意,经营一家工厂,从小在产品、顾客、单子里泡大的他,就是段子里常说的,“不努力就要回家继承家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这个到处都在强调“供应链”的时代,家里有厂的“厂二代”们,就像是赢在了起跑线,创业都有更足的底气。事实真是如此吗?
2012年,在外打拼几年的蒋琦军回到家里接班,他不想当别人眼中的“厂二代”,决心做出一番新事业。他创办“Snowline”,想要摆脱家族的代工生意,做出比肩国外的“一流品牌”。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蒋琦军信奉“产品为王”,只要把产品做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于是Snowline的首批新品下了大功夫,从设计到工艺到面料,注重每一个细节。但现实很快给蒋琦军上了一课——这批精致的滑雪服被带到东北的滑雪场上,并没有受到青睐,过高的成本投入拉高了价格,一件四五百元的滑雪服,根本卖不出去,在仓库里成了积压的“库存”。
大受打击的蒋琦军想不明白,明明有过硬的产品力,为什么更优质的产品,消费者却不买单?这个年轻的“厂二代”不得不关停了Snowline,此后很多年,都不再提做品牌的事。
转机发生在2019年。那一年,“3亿人上冰雪”的口号愈喊愈烈。
蒋琦军心中的“品牌梦”再次被唤醒。一场活动中,他结识了户外运动资深爱好者乔恩,两人一拍即合,在反复交流后,蒋琦军判断,不管是从行业机会还是消费趋势来看,滑雪赛道,都仍然有着品牌诞生的机会。重拾信心的他决定重启“Snowline”,并邀请乔恩成为品牌主理人。这一次,Snowline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阵“暖风”,工厂孵化品牌,成功了。
二次创业的Snowline带来了哪些启示?在蒋琦军看来,第一次失败交的“学费”很重要。
如果说七年前的蒋琦军更相信“产品”的力量,那么再次创业的他,明白了只有建立在用户需求上的产品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工厂必须摒弃单一的“产品思维”,向消费者靠近。
在发展初期,滑雪作为一项小众运动,更像是一种圈层文化。乔恩的加入,为Snowline拿到了进入这个圈子的第一张门票。2019年,重新回归的Snowline从单板运动的定制雪服着手,为不少滑雪界 KOL和教练定制雪服,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改善产品和定制体验,积累了第一批精准的种子用户。优质的供应链,叠加上用户为先的思维转换,Snowline自此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23年,Snowline天猫成交额已突破1700万,连续五年增长超过100%。
人群洞察带来场景拓展
新品牌要融入用户的生活
“正是因为Snowline的两次创牌经历,让我们深深意识到用户思维的重要性。”
Snowline电商负责人李蓉告诉《电商在线》,伴随着Snowline的生意规模不断扩大,她们也开始逐渐思考,如何才能提升用户需求样本?原本线下圈层化的调研固然有效,但更广泛人群的需求也需要被关注。Snowline为此设立了“产品体验官”项目,在新品上线前邀请头部玩家进行测试、改良,同时,这支做惯了B端生意的团队,也开始学着C端生意的经营工具。
比如,Snowline通过天猫留意到,很多人认为滑雪是北方特属,但其实 2021 年滑雪客源 TOP10 城市多来自浙江、广东、湖南等南方地区;很多人认为滑雪只面向成人,实际儿童货品增速逐渐与成人持平。“这些数据上的洞察,实际上是我们以前很难获得的。包括生意怎么拆分、人群怎么定位、流量怎么运营,这些做生意的方式我们都是从0开始学。”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逐渐留意到,Snowline面向的消费群体,大多是追求品质和调性的中产人群。“我们开始思考,一个滑雪爱好者冬季去滑雪,那么她剩余的季节在做什么?围绕着对品牌消费人群需求的关注,我们发现,Snowline的消费者,其实和冲浪、露营、徒步的人群是重叠的,这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李蓉解释,对于一家工厂而言,滑雪这样只做三个月的季节性生意,规模是有限的。而人群洞察为Snowline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生意步入正轨后,Snowline开始基于人群开发新的产品线:除了主做滑雪服系列之外,研发以户外骑行,以及围绕日常通勤设计的系列产品。
“我们希望能从单板滑雪品牌,升级成为生活方式品牌,不仅仅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要融入到用户的生活中去。” 这也为Snowline带来了全新的爆品——一条军绿色的“小绿裤”,兼具快干、防泼水功能,既是沙滩裤,也是骑行裤。2021 年 618 期间,一上架就爆卖几千条。2023年,户外系列的一款冲锋衣又成为新的爆款。李蓉透露,“仅冲锋衣一个SKU,就占据双11期间成交总额的50%。从全年生意来看,户外系列贡献收入也已近50%。”
围绕人群来开发产品,这是Snowline从线下沿用到线上的经营法则。
截至2023年底,Snowline在线上已经积累超过50000粉丝,这些新的用户需求,又不断积累产生新的消费趋势,反哺到线下。在开店策略上,Snowline根据数据洞察,锁定了重庆这样的非主流冰雪城市;而在产能配置上,工厂开始利用数智化制定生产计划,提升效率。李蓉形容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对流行趋势的关注,对新品类和竞品的分析,我们会将抓取这些点,给到供应链团队更好的建议。在未来,这势必会为品牌释放更大的成长空间。”
核心竞争力在哪?
做深供应链,做强用户体验
滑雪是一个蓝海赛道。但瞄准这条赛道的玩家,不在少数。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滑雪相关企业超过8000家。近10年来,我国滑雪相关企业注册量呈上升趋势。2021年新增滑雪相关企业1444家,同比增长57.81%。2022年新增1555家,同比增长7.69%。在众多入局滑雪行业的创业者中,Snowline的竞争力在哪里?
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的专家张志鹏曾估计,在中国,“厂二代”约有 4.5 万—10 万人,他们正处在接手私营制造企业的不同阶段。蒋琦军给出的解法是:做深供应链、强化会员体验。李蓉介绍,具体来说,Snowline除了优质供应链作为支撑之外,还有两个不同于友商的特点:1.支持滑雪服的私人定制;2.自品牌创立之初就提供“售后服务”。
“包括滑雪服的维修、清洗、回收、改造、保养,我们会提供一年维修一次或两个雪季维修两次的服务包。”李蓉认为,在滑雪这样高体验值、强圈层化的行业,提升粉丝和品牌之间的黏性,同样是品牌重要的竞争力。Snowline持续推进的OnceMoreUse可持续项目,则将滑雪服的边角料做成手机包、水壶包、头盔包、宠物玩具,链接起了线下体验活动。
从2012年到2019年,横跨七年的二次创业品牌,在摸爬滚打中将路一步步走稳。
这是一个典型工厂孵化品牌的故事,Snowline从“产品为王”到“重视用户”的思维转变,也是很多中国“厂二代”的创业心路。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不管是线下零售巨头,还是线上各方电商平台,都在不断强调供应链的重要性。消费者不再迷信大牌、名牌,而是更关注产品本身。消费环境的变化,让不少产业带商家、工厂型商家都看到了新的品牌创业机会。
如今,Snowline正在高速成长,但是在蒋琦军心里,并不认为已经“创业成功”。
“做得越广,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解决后一段时间回头看,发现以前不是问题的事情,又变成当下的问题。创业没有成功彼岸,重要的不是我们要把品牌做成什么样,而是团队在面对问题时能做什么。”对蒋琦军而言,不管是Snowline还是他们的团队,都需要不断沉淀。
2024年,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定下了一个小目标:3000万元营收,2025年是5000万元。在滑雪这样还没有寡头品牌的蓝海赛道,对比起很多新消费品牌的高速发展期,这个目标设定的并不算太高。相比起很多创业者,曾经历过创业失败的蒋琦军或许更明白,“要做难而正确的事”。而让品牌健康成长,拥有一个更长远的未来,才是竞争中更容易被忽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