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为例_风闻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官方账号-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知识为人类。1小时前
编者按
2023年12月21日,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主办的“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主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会议邀请到多位学术界的重要学者围绕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展开深入交流。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代表国情研究院团队作题为“探索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为例”的主题发言。本文根据周绍杰老师现场发言整理。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事、各位同学,非常高兴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受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的委托,代表国情研究团队介绍一下团队过去20多年的研究。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探索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为例”。刚才胡鞍钢老师也讲到,国情研究的开创者是毛主席,我们作为继承者,希望结合当前的国家发展把国情研究能够做的更专业、更有价值。我今天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国情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其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自主的知识体系框架,分别介绍国情研究院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的工作;最后,对国情研究院过去20多年的科研实践进行经验总结。
一、国情研究院发展历程
首先介绍一下国情研究院的发展历程。1985年,胡老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周立三院士创建的国情研究小组,胡老师是重要成员,这也是胡老师从事国情研究的开始,先后对人口问题、生态问题、经济波动问题、地区差距问题、国家能力问题等开展研究。1996年,胡老师以双聘教授身份在清华大学为学生上课,胡老师培养的很多研究生都是因为本科时听了他的课而被国情研究所吸引,甚至很多学生都走上了国情研究的职业发展道路。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共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经学校批准,2011年国情研究中心正式升格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胡老师担任首任院长。2015年,国情研究院代表清华大学参加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根据上级部门要求,清华大学成立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在体制机制上促进清华大学更多校级智库参加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国情研究院也成为重要支撑研究机构之一。
20多年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奉行“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知识为人类”的使命,把建设高水平高校智库作为发展宗旨,明确“国家高层决策思想库”的定位,通过《国情报告》提供了决策知识,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国情研究人才。目前,国情研究院核心团队有10人,包括三位教授、六位副教授、一位助理教授,形成了研究领域互相支撑的格局。
二、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探索:学科体系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国情研究院团队在过去20多年探索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实践,分别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认识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需要充分理解国情研究的重要性。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发展历程来看,战略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显著特征,这是建立在充分把握国情基础上,因此可以说,国情研究是治国理政的支撑性研究领域,它具有整体性、时代性、系统性、交叉性、应用性、战略性等特征。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代领导核心是怎么样看待国情的。1956年,毛主席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及最高国务会议上阐述了“十大关系”,这是在充分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如何治理国家的系统性思考。“论十大关系”也代表了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起点。到了邓小平时代,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提出了很多理念和理论,比如说“小康社会”“三步走”“初级阶段理论”“两个大局”等发展理念与发展理论都是建立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到了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论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所涉及到的、具有全局性的十二个重大关系,这也是基于对国情的全面把握。到了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论述,这也是在充分把握国情基础上提出的。到了第五代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国情、世情和党情的判断,先后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论述和重要判断,比如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界定、新发展理念、两阶段战略安排等,基于这些判断也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循环战略、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等等,这些战略安排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战略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刚才胡鞍钢教授介绍了他在2016年5月17日参加总书记主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我记得胡老师参加完这个会议后,立刻召集我们就总书记讲话进行了学习和讨论。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提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一个宽广视角,这个宽广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去看。所以,国情研究院开展的国情研究注重要把握国情、把握世情,这与总书记的要求是一致的。结合团队过去的科研实践,我们认为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从学科体系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国情研究的跨学科与交叉性。我们研究团队的专业背景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这三个学科,团队成员普遍重视多学科交叉研究,广泛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人口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开展不同主题的国情研究。
第二,注重国情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现实的发展问题与政策研究需求往往不是以学科作为划分依据,往往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系统性知识,这就决定了国情研究的整体系和系统性。经过多年的团队建设,我们基本形成了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联系的研究分工和合作体系。在开展国情研究中,我们团队特别强调以国情、国力、国策为研究主线,把握各类研究主题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因此,我们开展国情研究往往要进行历史性回溯,在此基础上把握当下一些基本矛盾和基本重大问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及在实践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注重国情研究的前沿性与战略性。胡鞍钢老师认为国情研究要立足于响应国家重大战略与公共政策需求。因此,国情研究院很多有组织科研往往聚焦于五年规划、中长期战略和一些国家发展战略前沿选题。
教研相长是国情研究院推进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国情研究院老师开设了一系列基于国情研究成果的课程,把国情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和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发挥积极作用。其中,“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由国情研究院开发的一门课程。国情研究院的多位老师参与课程教学,包括胡鞍钢、王亚华、熊义志、周绍杰、唐啸等。此外,这门课程的英文版由高宇宁、张鹏龙老师担任。需要指出的是,国情研究院教师也开始把部分课程转化为慕课课程,获得广泛关注。国情研究院教师承担的课程也获得系列嘉奖。
三、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探索:学术体系
国情研究学术体系可以定义为国家发展与治理的政策研究与战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相结合,对国情、国力和国策开展系统性研究。国情研究内容也涉及到世情研究和党情研究。从学术研究范式来看,采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坚持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或专著出版。从研究议题选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战略性的研究,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道路,五年规划,还有中长期研究(包括中国2020年、中国2030年、中国2050年研究);第二类是发展类议题,包括人口、水资源、三农、中等收入陷阱、共同富裕、区域经济、全球价值链、国际发展、绿色发展、民族问题;第三类是治理类的研究,例如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能力、基本公共服务、领导体制方面的研究,还包括胡老师在“政治经济史论”方面的研究。很多研究主题,我们团队坚持长期主义,长期跟踪、与时俱进地开展研究,例如五年规划、生态环境、就业、人口等方面的研究主题。
下面举几个案例介绍一下国情研究院在国情研究学术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实践。
第一个案例是国情研究院团队对五年规划的研究。胡鞍钢老师参加了“九五计划”背景研究和政策咨询;在“十五计划”研究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提出了投资于人民的发展理念。从“十一五规划”开始,胡老师作为发改委专家组成员,带领团队更加系统性地展开五年规划研究,形成了从前期背景研究、主题主线研究,到中后期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的闭环。在“十二五”规划研究中,胡老师提出了六大发展理念,包括“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安全发展、共赢发展”,与新发展理念与总体安全观的理念内涵相一致。在“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研究中,国情研究院更加体现为通过有组织科研进行系统的五年规划研究。在“十三五”规划出台之前,我们团队出版了《“十三五”大战略》一书,在“十三五”规划出台后又出版了《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之前,我们出版了《“十四五”大战略与2035远景》,“十四五”规划出台后出版了《2035共建共同富裕社会》。
第二个案例是中长期研究,主要是面向2020年、2030年到2050年这三个时段研究。2007年,胡老师出版了《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书;2021年,胡老师带着鄢一龙、魏星出版了《2030迈向共同富裕》,这本书的研究视角相当具有前瞻性,因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2017年十九大之后,由胡老师、鄢一龙老师、唐啸老师、刘生龙老师四个人共同出版了《2050中国全面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都属于中长期研究课题。而且,我们也把中文专著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让国际学术同行更好了解中国发展的情况。
第三个案例是重大发展专题研究。国情研究院开展了很多想长期坚持的重大研究专题。以绿色发展研究为例,胡老师2012年出版了《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一书,对中国绿色发展进行系统性阐述,后来翻译成英文。基本这本书的基本思路,胡老师和我共同撰写了一篇论文——《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该文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上,截止目前被引用超过1200多次,被认为是“为后续实现绿色发展路径探索的探究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除了绿色发展以外,国情研究团队先后还开展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专题研究。例如,最早由胡老师和王绍光教授等合作者完成了《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还包括社会稳定、水资源、转型期腐败、民族发展、气候变化、集体领导体制、民生与发展、中等收入陷阱、五年规划、决策模式、人口和劳动力、环境政策、全球价值链、教育现代化、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研究。
第四个案例是胡老师独自开展的政治经济史论研究。胡老师先后完成了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江泽民时代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史论研究。其中,《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最早于2007年出版的,2008年第二版,后来又翻译成英文版和日文版。这本书把毛主席视为“历史之人”,而不是“个人之人”,把他放在相当长的历史来考察。此外,胡老师还相继完成《中国政治经济史论:邓小平时代》和《中国政治经济史论:江泽民时代》写作和日文版出版。未来还将考虑出版中文版和英文版。
总结过去整个学术团队的学术成果。截止2019年底,研究团队共出版115部学术著作(含专著、合著、主编、合编),中文A+类学术论文48篇。1992年以来,团队共有209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中文学术期刊论文转载率还是比较高的,这也表明团队在构建国情研究学术体系方面取得的成绩。
四、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探索:话语体系
最后介绍一下国情研究在话语体系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国情报告》发挥政策话语领域的影响力,我们把《国情报告》作为智库和决策者之间交流的桥梁。第二,通过海外出版,团队主动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讲好中国发展与治理的叙事。此外,还开着不同类型社会服务,例如“国情讲坛”和自媒体建设。
国情研究院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国情报告》,《国情报告》自1998年开始出版,到现在超过1700期。1998年到2015年党建读物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次性出版了14卷27册,累计600多万字。2015年以后,我们也针对年度研究成果,持续出版。《国情报告》刊登的很多研究报告也成为中央、部委和地方主要领导同志的决策参考。我们目前每年报送的人数大概为250人左右。不定期把一些原创性的出版提前通过某些渠道向有关部门递送,很多研究确实受到一些相关部门领导的批示。
接下来是关于海外出版。胡老师特别重视海外出版,有些海外出版还提供免费下载。一些海外出版的下载量还是比较大的,比如《2050中国》这本书,2020年12月底至今一共被下载14.4万余次。包括我和胡老师的《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现在也有4万次下载。总体来说我们这些研究还是得到了国际学术同行的普遍认可,对海外相关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话语体系方面,团队也很注重服务社会。党代会召开以后或全会召开以后,国情研究院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应学校或者有关方面要求参与讲座或者培训,近期对十九大精神、二十大精神做过相关研究工作。我们很多团队成员通过China Daily,包括CGTN等等一些媒体,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相应的学术活动还是比较多的。
在提升话语体系方面,国情研究院开设了“国情讲坛”。从2017年的11月份开始,“国情讲坛”已整整举办了60期。这60期“国情讲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胡老师把“国情讲坛”定位为“人民之课堂”或“社会之课堂”,把各个领域一流专家请到我们学院来,通过和光明网合作进行同步直播。
有一些研究注重通过China Daily、《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些渠道,写一些短小文章,展示中国研究成果,也做好讲好中国故事的工作。这里面特别提一下鄢一龙老师,鄢一龙老师关于中国道路研究以及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在整个中青年学者里面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和几位其他学者写的《大道之行》那这本书,从2015年面世以来,已经被转化成12种语言出版,海外极大影响,累计出版达到几十万册,按照现在的出版量来讲相当不容易。
国情研究院通过公众号对外宣传,目前公众号关注人数接近7万人,是高质量关注者。另外我们还有B站、头条号等等这些方面。
五、总结
从1998年胡老师创立《国情报告》开始,国情研究院历经25年的发展,秉承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要求,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办智库的道路。总体来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在探索国情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方面有如下经验。
第一,在学术理念和定位上,始终坚持着“知识报国、知识为民、知识为人类”的学术定位。
第二,坚持“国情、国力、国策”的研究主线,做到科学诊断国情、系统分析国力与创新决策知识。
第三,坚持以学术为基,把国情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注重国情研究综合性、系统性、时代性、交叉性、前沿性,不断探索和构建系统性的国情研究知识体系,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公共政策与战略研究需求开展研究选题。
第四,坚持综合性的研究视角,把历史视角和国际视角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综合起来。
第五,坚持多样化研究成果展示。把国情报告和学术论文相结合,很多学术论文前期成果就是《国情报告》,之后进一步改写成学术论文。把国内发表和国际发表相结合,国内专著出版和海外翻译出版相结合,讲好中国治理与发展的叙事。
第六,坚持学术研究、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机构建设理念。国情研究院教师累计培养了近700名博士生、硕士生和MPA学生。在国情研究队伍中,已经形成三代师生共同开展国情研究工作的局面,这也使得国情研究能够代代相传,持续地为国家重大战略与公共政策贡献决策知识。
以上是关于国情研究院过去20多年的发展介绍。谢谢大家!(文字:郭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