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安宁:晚清的“太监”思想,害苦了中国人_风闻
姬安宁观察-32分钟前
姬安宁:晚清的“太监”思想,害苦了中国人
清朝为什么会灭亡?除了具有历代王朝灭亡的通病之外,它还有一大特殊之处,那就是对外软弱,战略上患上了“太监”病。
国内反抗势力,比如太平天国和捻军,正是看到了清政府的外强中干,才举起义旗,进行造反的。
我们承认,在1840年代,中国是大刀长矛,人家是洋枪洋炮,我们确实跟人家有差距,一打起来,就被按在地上摩擦,没有任何胜算。
但在镇压太平天国后期,清军不管是自己制造的,还是到外国购买的,都已经用上洋枪洋炮了,更何况我们还有人多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再畏畏缩缩,就完全不像话了。
而在那个时候,对于外国人的欺负和侵略,国内分三种态度:
第一种,全面开战,老子仍然是天下第一,把外国人统统赶出去,代表人物倭仁。
第二种,坚决反抗侵略,据理力争,能争多少是多少,代表人物左宗棠。
第三种,处处忍耐,天天低头,割地赔款都可以接受,只要暂时不开战,什么都好说,试图用空间来换时间,以时间来换空间,等老子强大了,再跟你们算账,代表人物李鸿章。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处于绝对劣势,还自以为是泱泱大国,倭仁的这种态度肯定是错误的。
而左宗棠的观点又不受重视,清廷几乎完全采纳了李鸿章的观点,于是全国上下“太监”化,结果可想而知。
1874年5月,日本悍然派兵3000人到达台湾,遭遇瘟疫,指挥官都快病死了,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和清廷判断失误。
为什么说是判断失误呢?欧洲列强当时是强大,但小日本算个屁呀!它既然露出了侵略的苗头,就应该彻底把它的嚣张气焰打下去,让它以后再也不敢有侵略的念头。
而事实上,清廷已经派兵到了台湾,有足够的能力击败日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鸿章和清廷让步了,愿意赔偿对方50万两白银!
就是这50万两白银,让小日本尝到了甜头,而甲午战争爆发,就是这50万两白银惹的祸!
1891年,丁汝昌率领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清朝水兵上岸后,被愤怒的日本打死了几十个,要知道,当时日本大军舰还没有买回来,丁汝昌完全可以就势把日本军舰全部干掉,但他没有做,几年后,丁汝昌的北洋军舰都被日本人给干掉了,丁汝昌临死时,仰天长啸,后悔不迭,为什么?
因为我们有“太监”思想在作祟,人家没理我,我们怎么可以先理人家呢?其实当时中日的形势已经是你死我活,清廷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884年,中法已经在越南开战,7月14日,法国10艘军舰突然开进福建马尾港,而在马尾港内,中国军舰有11艘,双方距离很近,谁先开战,谁占先手;谁后开战,谁就完蛋。
此时,对方是侵略,按理说我们应该立马开战,可以减少损失。但是清政府的指示是,“彼若不动,我亦不发”,李鸿章的态度是执意求和,不准抵抗,更拒绝增援。
结果是8月23日,法舰首先开炮,中国军舰11艘全部被击沉,清军阵亡521人,51人失踪。法军阵亡只有5人。
面对这种血淋淋的悲剧,我们能说什么呢?马尾海战是当时中国的真正实力吗?绝对不是,是指导思想出了问题,是精英们的思想“太监”了,他们宁愿等死,也不愿意战死!
沙皇俄国是当时西方列强里最弱的,清廷未开一战,未开一枪,就把160万平方公里土地给了沙俄。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马上就要割地赔款,刘坤一主张跟日本来一场持久战,张之洞主张迁都再战,依靠中国的战略纵深,跟小日本长期拼国力,直接把小日本彻底击垮。
然而,清廷早就吓尿了,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意拼死一战,这样一个清廷,如果不倒,天理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