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广州人熬大夜、北京人起大早、重庆人永不眠_风闻
拳击猫-4小时前
转载自:经济观察报,作者:宋馥李。部分节选,重新编辑。
从2010年开始有数据监测以来的情况看,中国人的平均每晚睡眠时长差不多降了1个小时,这是很令人吃惊的现象。刷短视频或玩手机游戏,已经不止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人也会刷短视频刷得停不下来,手机成了睡眠拖延的主角。
一、2022年,人们认为自己睡得更差了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睡眠质量评价方法是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适用于一般人睡眠质量的评估。
由上图可知,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价分值在1~4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好。对比《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1年和2022年两个年份的睡眠质量评价,会发现2022年受访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价平均分为3.47分,高于2021年的3.29分,表明这一年的总体睡眠质量较上一年有所上升。
但是,受访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平均分为1.07分,较2021年有所下降,表明人们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价却是降低的,这是一个有趣而且反差的现象。
这个调查或许可以这样解释,2022年相比2021年,受访者们客观上“睡得好了一些”,但受访者对睡眠的主观感受却是下降的,受访者们“认为自己睡得更差了”。
这种反差也启示我们,睡眠质量虽然是客观可监测的,却又蕴含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具有强烈的主观心理色彩。
二、人们比12年前少睡了1个小时
那么,有没有关于“睡得好不好”这个社会心理进行评测的方法呢?有!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有一个单选题测量受访者的睡眠时长,即“过去一个月,您每晚实际睡眠的时间有多少?”
根据调查,2022年,受访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47.55%的受访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17.79%的受访者不足7小时。
我们能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受访的中国人总体上睡得短。
这个状况并不意外,王俊秀的研究团队在对从2010~2018年中国人的睡眠状况进行的追踪分析发现,中国人的睡眠时长逐年缩短,睡眠质量不断下降,其中缩短的幅度还不小,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处于世界睡眠协会建议的“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要达到7~8小时”的下限。
从2010年开始有数据监测以来的情况看,**中国人的平均每晚睡眠时长差不多降了1个小时,**这是很令人吃惊的现象。
三、“劳睡平衡”即是美好生活
如果一个国家平均工作时间过长,睡眠时间过短,则是以牺牲生活质量换取经济增长;反之,若睡眠时间过长,而工作时间过短,则表明社会创造力在衰退。
两种结果,都不是理想社会的睡眠指标。真正高度发展的文明国家,应该达到“干得好、睡得好”状态。人们既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长,也要保证高质量的深度睡眠。
当一个国家劳睡比趋于黄金值,即实现了“劳睡平衡”的高水平状态,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向往才没有缺憾。
不过,就2022年这一年的数据显示,受访者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长虽然比2021年明显增加,但最短与最长的睡眠时长的差距却在变大,不均衡性提升了。
分析认为,2022年或许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大家居家时间很长,少了通勤时间,客观上睡眠时长增加了。此外,由于中小学的减负,一些学生的睡眠时间也相应增加了。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推测,减负之后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长是否真正增加,尚无切实的调查数据支撑,就好像是否真的“减负”,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四、中等收入群体,睡眠时长是最短
研究团队的另一项调查,触及了睡眠的不平等:收入和睡眠质量的关系,呈现倒U字形的关系。
处在曲线两头的人,睡眠质量都还可以,睡眠时长可以保障;而处于中间的人,睡眠质量是很差的。
较为典型的是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快捷的工作节奏和严格的KPI之下,他们是最缺乏睡眠的重点人群,他们的睡眠时长和质量,常常是和自身的业绩挂钩的,紧张的业绩考核压力,几乎一定会影响睡眠。
当然,一些蓝领工人的睡眠时间往往也不够,在调查中,比如一些工厂的生产线工人,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基本上除去吃饭就是睡觉时间,形成了直接的睡眠剥夺。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在此列,他们往往背负较重的工作压力,有时能踏踏实实睡个好觉简直是奢望,这类人常常属于工作狂人,频繁地剥夺自己的睡眠时间。
倒U字型的睡眠时长分布,正应合了我们的一句老话:所谓生活的幸福感,大约就是有钱有闲。根据这项调查,过去10多年,中国有相当一批人没钱、却很闲,能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或许也是一种可接受的状态,只要平衡好心态。
五、社会心态和睡眠息息相关
当代的年轻人的表情,都是紧绷的、紧张的,大家似乎都把焦虑写在了脸上。
根据调查。有13个方面的生活压力都与睡眠时长有关系。即:物价、住房、交通、医疗、子女教育、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家庭成员关系、工作或学习、自己或家人的就业、自己或家庭的收入、邻里/同学/同事关系、赡养老人、婚姻/恋爱。
从2022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在种种社会压力中,排第一位的是物价,物价直接关系到一些人生活质量,进而也影响倒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而物价的压力在影响睡眠质量的归因里,作用还在不断增加。
除了物价的压力,住房压力排在第二位。那些抽样调查的受访者,当被问及压力的来源时,常见的回答是:住房。住房不单是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睡眠的硬条件,当你的居住环境狭小、嘈杂,会直接影响到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
六、睡眠拖延:困在手机里
智能手机丰富的内容,已经构成了对睡眠最大的影响因素。入睡前玩儿手机导致的睡眠拖延和睡眠剥夺,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健康问题。
进入短视频时代,刷短视频已经成为睡眠拖延和睡眠剥夺的主要方式。
而有一些手机APP的激励策略,鼓励每天打卡并伴有奖励,虽然奖励非常低,但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却已有足够的粘性,让人恨不得一直绑在上面。而智能推荐,又在运用大数据算法,源源不断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让你刷了一条还想看下一条。
拜社交媒体的强大,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被混淆,人们的睡眠也因此不断被剥夺。每天,我们都要在无数次的回复中辗转。在不同的群,我们是雇员抑或客户、是学员抑或家长,是乙方抑或甲方……你必须以满格的状态和他人交往。
但长时间的互联网社交,最渴望的就是夜深之后躺在床上,互道晚安后开启“低电量”模式。
七、广州人熬大夜
数据洞察还发现,熬夜人群的城市分布与城市等级呈正相关性,即城市等级越高,该地区人群的熬夜偏好就越明显。相较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居民显然具有更明显的晚睡属性。
通过对熬夜人群所覆盖的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在此次洞察的人群中,广州居民在熬夜人群中占比最高,其次为北京、深圳。这里既有地理气候的成因,也有城市文化的不同,我们看到,相比于北方城市,南方城市的夜生活丰富,人们更有晚上逛吃的习惯。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无疑更快捷一些,熬夜变得更加日常。
八、北京人早大起
数据对早起人群进行洞察发现,在早起人群所覆盖的城市中,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杭州、苏州、武汉、成都等城市,表现出较强的早起特征,结合熬夜人群来看,中国一二线城市的繁忙生活,对居民的作息时间产生了深度影响。
早起的城市,北京和上海两个超大城市高居榜首和榜二,这也和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通勤时间相互呼应。
九、重庆人永不眠
虽然熬夜人群的城市分布与城市等级呈正相关性,即城市等级越高,该地区人群的熬夜偏好就越明显。但是夜间活跃人群的城市等级分布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如果说大城市繁忙的工作和丰富的夜生活,是人们倾向“不睡”的两个主要原因的话,在这项数据的对比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身处不同城市,还是会有不同的生活节奏,人的生物钟也是会随着城市的“作息”而调节的。
而城市的作息,显然和这个城市的地理气候、地域文化、消费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夜间活跃人群所覆盖的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在这部分人群中重庆居民在夜间最活跃,其次为北京、广州。所有夜间活跃人群较多的城市,都是有一定规模的消费中心城市。
全文:《广州人熬大夜、北京人起大早、重庆人永不眠 | SAE逛吃指数之睡眠越来越少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