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南方小土豆”这一称呼?觉得有歧视吗?_风闻
吃饭睡觉打boss-1小时前
来源:微博@祝佳音
要说哈尔滨有没有小土豆这个词,至少我在的时候没听过,我的记忆光球跟我说,它小学的时候倒是有句俗语,“一年级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意思就是以前小孩子上学,冬天冷,穿得鼓鼓囊囊的,然后高年级的逗他,拍他一下(是的我小时候大家打招呼都是从背后拍的),然后躲开,小孩儿追不上,够不着,没法还击,就很着急,蹦蹦跳跳很可爱。
你说这是个温情的场面,可能勉强也算,但是它的确不是个“平等”的场面。当然身为哈尔滨人,我能理解其中严酷的爱,但现在我是拍“小豆包”的人了,如果我是“小豆包”,的确也不好说。就我的记忆,哈尔滨人大部分性格比较爽朗,据说是因为在东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居民需要沟通紧密,相互帮忙才能生活下去。全世界高寒地区都爽朗,因为很多活儿不是一个人甚至一家人能干的,需要全村你帮我我帮你才能弄好。长此以往——按现在的网络俗梗——E人如鱼得水,I人剧烈内耗——我的意思是,至少我感觉,在东北,人和人之间界限感更弱。如果喜欢的人会觉得非常亲密,被大哥的爱环绕了!但不喜欢的人就会有时候在巨量的热情面前感到不知所措。
其实我一直觉得“小土豆”这个词不合适。这并不是说它怀有恶意,而是它即幼态化,又顶天是个中性词,不像“公主请上车”的“公主”一样有毋庸置疑的褒义。叫人公主,叫人金豆,就没问题,绝对的褒义,最多说你封建思想复辟,绝对不会说是恶意。“土豆”就得费些功夫解释——还不一定有效,解释到天儿也就是这个词没贬义。当前的互联网情势就是情绪主导,网络热词从出现到火爆再到被人们抛弃甚至厌恶,几周都算长的。好的时候你侬我侬,不好的时候都是罪状。所有这些网络热词都是双刃剑,前一天这边叫得高兴,那边也回答得开心,后一天这边还叫呢,那边忽然冷脸了,这种事儿也常发生。再加上普通服务者的消息滞后性,纯粹添麻烦,旅游城市涉入到这种风波中显然不算个好事儿。而且你说摆摊的大爷叫叫也就算了,有一些媒体,甚至官方媒体,把这仨字打到字幕上,怎么感觉也不合适吧。
强行扭转所有人对这个称呼的误解,向他们表明自己的心迹,这也是一条路,但难度有点高。最近很多人就解释说小土豆没有恶意——说实话,我相信真没有恶意,但其实可以别人说我不喜欢的时候就不用接着叫了。别人说不喜欢,狂解释没恶意,感觉还是想接着叫,这没恶意也显得有恶意了……
然后现在看起来好像又要起冲突了。然后有很多人又牵扯到各种热点话题——其实在我看来,这最低层次是个简单的规避风险问题,假设10个游客里有4个人喜欢被这么叫,2个不喜欢,4个无所谓。那从商业角度来说,为了规避2个不喜欢的,就应该避免这种“有争议”的冲突。至少别把它在公众场合大幅度推广。但此时又牵扯到东北的另一个特质了——喜欢讲理。一讲理可就难办了……当然我熟悉哈尔滨人,我是觉得这又是一个真诚性格特质的正面和反面……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接收到这种真诚特质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