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镖连中两次?孙德顺贪腐结案后,中信银行收到2024首批罚单_风闻
银箭财经-洞察商业逻辑,明悉商业本质。9小时前
2024年首批银行业罚单,中信银行再度上榜。
之所以称之为“再度”,是因为在一个月前的2023年12月1日,监管总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对中信银行处以合计22475.18万元,折合约2.25亿元的罚款。
几乎刷新了银行业最高罚款金额记录的同时,对中信银行处罚的缘由也高达56项,其中全都源自2020年东窗事发的原行长孙德顺贪腐事件。
巨额处罚的风波还未平息,2024年1月5日,监管总局又发布了银行业首批罚单。其中,由于部分重要信息系统应认定未认定、数据中心机房演练流于形式等6项,与银行数字化建设相关的数据安全问题,中信银行被处罚400万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3年12月29日,中信银行刚刚获得“2023年度数字化先锋企业”的美誉。
在这强烈的反差背后,中信银行管理层是否依旧存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紧密关注。同时,也有更多声音发出质疑——
来自2020年的回旋镖,是否在2亿元罚单之后,又一次命中2024年的中信银行?
一、管理缺失业绩下滑,贪腐事件挖空中信银行“地基”?
2020年的孙德顺贪腐事件,或许至今仍在影响着中信银行。
回顾这位中信银行原行长的任职过往,从2011年10月加入中信银行担任党委副书记,到2019年2月以行长身份退休,孙德顺在中信银行任职了8年左右。
在退休一年后的2020年3月,孙德顺被通报落马。此后经过了3年左右的审查,最终在2023年11月查明犯罪事实,认定其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取财物折合人民币高达9.795亿元。
考虑到孙德顺加入中信银行后,可能存在的“野心蛰伏”时期,这一笔累计接近10亿元的贪腐受贿,整体用时甚至要远小于8年。
受贿金额的巨大,以及作案时间的疯狂固然令人触目惊心,但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此庞大的贪腐局面,其背后究竟涉及了多少“关系网”,中信银行管理体系中又有多少人“助纣为虐”。
随着2023年底那份超过2亿元的罚单一起公布的,还有对部分涉案人员的处理结果。
作为受贿主谋,孙德顺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时任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行副行长兼风险总监的宋柯,被警告并罚款6万元;时任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行长的周华,被处以警告并罚款7万元;时任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分行行长的曹黛英,被警告并罚款7万元;时任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副行长兼风险总监的陈鹰,被处于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除了这几位分行的行长、副行长,中信银行在孙德顺贪腐过程中,管理层的“地基”,究竟被挖空了多少?
近期频繁的管理层人事变动,或许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先是在2023年4月17日,因工作安排需要,中信银行前任董事长辞去该行董事长、非执行董事等职务,由方合英代为履行该行董事长职责,刘成代为履行该行行长职责。2023年8月份,两人的代任职责也转变为正式职位。
没过多久,在罚单发布的前一天,2024年1月4日,中信银行又进行了一轮新的管理层人事变动。通过天眼查可以看到,董事(理事)、经理、监事职位都发生了变更,陈丽华、何操、钱军退出,新增周伯文、宋芳秀、王化成。
考虑到2023年8月23日,中信银行上述职位刚刚经历过一轮变更,银箭财观有理由认为,从2023年至今,中信银行都面临着高层人员变动导致管理动荡的风险。
联系到孙德顺贪腐事件审判结果也在同一时间段发布,未必没有可能,是2020年案发后带来的负面影响,直到如今都没能消化完毕。
就像2024年第一张罚单中,监管部门提及的六条处罚原因,大都指向了中信银行在数据安全环节,有着不小的管理缺失。
例如前三条——部分重要信息系统应认定未认定,相关系统未建灾备或灾难恢复能力不符合监管要求;同城数据中心长期存在基础设施风险隐患未得到整改;对外包数据中心的准入前尽职调查和日常管理不符合监管要求,部分数据中心存在风险隐患。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监管部门认为中信银行对于数据安全疏于重视,无论是内部运作还是外包管理,都存在不合规的风险隐患。
而后三条——数据中心机房演练流于形式,部分演练为虚假演练,实际未开展;数据中心重大变更事项未向监管部门报告;运营中断事件报告不符合监管要求。
似乎可以视为,监管部门对中信银行管理层,在数据安全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做表面文章”的警告。
在罚单之外,管理层频繁变更可能导致的风险,也体现在2023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下滑较为明显的业绩表现。
根据中信银行三季度财报披露的数据,2023年前三个月,中信银行累计实现营收1562亿元,同比下降2.62%;累计实现净利润514.33亿元,同比增加9.19%。
其中,一季度中信银行营收同比下降4.94%,半年报披露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05%,如果四季度无法止住下降颓势,2023年全年营收或许会出现大幅跌落。
尤其是2023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的盈利增幅远低于2022年同期的12.81%。在12月底被开出的2亿元左右罚单影响下,可能也会导致全年净利润缩水,盈利增长出现停滞。
如此一来,新团队能否尽快消弭贪腐事件余波,并带领中信银行走出困境,正在成为现阶段各方面最关注的环节。
二、数字化转型困局难破,中信银行“先锋”难做?
放眼整个银行业,中信银行暴露的数字化管理缺失问题,其实并非个例。
数字化银行的命题,算得上是国内经济层面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由于缺少成功案例经验,以及成熟的理论支持,各个银行的管理层,对于如何推进数字化银行建设,都有着共同的困惑。
经银箭财观总结归纳,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客群发展陷入瓶颈,制约了银行数字化业务的拓展节奏。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现有的客户发展策略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银行所需要寻找的新突破口,主要集中于借助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精准营销,进一步拓宽客户群体。
然而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实现理论状态下的客群探索效率,银行数字化建设的道路,整体上仍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过程。
其次,数据安全问题频发,需要银行加强技术防范措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银行业务日益依赖数据展开,如何确保数据安全成为整个社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银行作为核心金融部门,需要加强技术防范措施,提高数据安全性,防止敏感信息泄露,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行。
只是如同中信银行刚刚收到的罚单,数据安全对当前市场而言仍属于高新领域,对许多管理层人员而言,接受度很难短时间拉高。同时,在业务组建过程中,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填补日益加大的技术缺口。
第三,组织的敏捷性有待提升,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银行需要一个更加灵活、敏捷的组织架构,以便迅速应对市场变化。这意味着银行必须打破传统的组织壁垒,提高部门间的协同效率。
受限于银行的金融机制,维系经济结构稳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进行大规模的组织架构重组,不仅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活动,还可能带来更大的衍生影响。
第四,银行数字端产品设计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需要加强研发能力。
数字化银行的建设,离不开终端APP产品的配合。此类产品的设计,应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致力于提升产品创新性与适应性,同时对产品竞争力也有不小的要求。
这也意味着,银行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来组建IT相关团队。如果寄希望于第三方外包团队,又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密切监管,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冗员、管理结构繁琐的风险。
最后,数据治理能力薄弱也是一大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
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关联着数据质量、安全和合规性的综合保障。不仅对银行管理层提出了更具技术性质的专业要求,同时在数据治理能力方面,也关联着更广阔的前瞻性决策视野。
由此可见,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涉及了许多传统银行管理之外的方方面面。想要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离不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以及专业团队的长周期培养。
这也意味着,中信银行因为管理层的“历史遗留问题”,收到的2024年首批银行业罚单的同时,仍能成为“2023年度数字化先锋企业”,并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毕竟成为“先锋”的同时,也意味着是行业的探路者。努力与成果不成正比,难道不正是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常态吗?
在当今时代,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金融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面貌,引领金融业迈向全新的变革。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指示,银行需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这五大领域的深度探索与实践。
数字金融,将是中信银行等银行下一阶段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对于中信银行能否走出阴影,重回增长,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